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1張

相比吐蕃帝國與遼國境內的漢人群體,西夏國漢人的處境更為微妙。西夏國對於他們的政策,也比兩大強勢帝國來說,也是更為精分。

黨項人對漢人的稱呼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2張

西夏所在的區域 自古就是胡漢混雜的地方


漢族在西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西夏語中稱漢族為「雜」。這個字的意思,暗示了北方地區胡漢混合的複雜情況。從唐末到五代時期,由於藩鎮割據、朝代頻繁更迭,北方各族群進入了一個迅速融合的歷史時期。一些部族逐漸融入了漢族之中。

在西夏文字典《文海》中,表示漢人文字是 「口拶」。對於這個字,還有如下的註釋: 「漢者蠻也」。一方面黨項人視自己為正統,將漢人稱為蠻族。另一方面,這兩個西夏字的本意是「布衣」。黨項人稱呼漢人為「布衣」,其原因在於李元昊登基之後,為了樹立本族群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於是主張黨項人應當穿皮毛服飾。所以早期的西夏人用「布衣」來稱呼漢人。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3張

西夏文字中的「漢」字


西夏創制文字時,需要在書面上把表示衣衫的「布衣」字樣和稱呼漢人的「布衣」字樣相區別。所以在稱呼漢人時用「布」、「衣」二字的一部分,分別加上「漢」字的字形。

在西夏文中,「漢」字的字形由「小」和「蟲」字組成。這體現了漢族在西夏十分微妙的地位。在西夏初期因與宋朝和歸義軍政權征戰不斷,對漢族有敵視情緒。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本民族的文化沒有成熟到能和漢文化相抗,依舊擺脫不了漢文化的引力場。所以本質上擺脫不了漢字思維的他們,還是在用「會意」等漢文造字法,製造自己的新文字。就連西夏文和漢文的互譯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裡所說:西夏文呢和漢文雖然在細枝末節上很不相同,但是二者的根本確實一致的。

此外,西夏文中對漢文的稱呼「口拶」與契丹人和女真人對於雜居的外族部落的稱呼「乣」發音很像。這也暗示在西夏人眼裡,居住在西夏境內的漢人成分複雜。既有河湟地區的藩化漢人,有歸義軍治下的漢人和各漢化的外族群體,更有被俘虜到西夏境內的宋朝人。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4張

西夏文字其實就是漢子的一種變體


西夏漢人的分類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5張

西夏軍隊裡包含了不同族群的士兵


由於境內漢民眾多,在吸收了一定的新漢人人口之後,西夏政權對漢人做了簡單的區分。在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番、漢、降漢、西番、回鶻共職者,官高低依番漢共職法實行。

漢人被區分為「漢」和「降漢」。漢是原來就居住在西夏地區的漢人,「降漢」在西夏原文是「獸漢」,也可譯為「敵漢」,是後來戰爭中被俘或投誠的漢人。《天盛律令》中又有「修城黑漢人」與「歸義軍院黑漢人」,分別是指修城的漢人苦力和投降的漢族軍人。

在和宋朝的交戰中,宋夏雙方都會俘虜對方的人員,彼此也會交換俘虜。但是有更多的宋人就此被扣留在西夏境內。在西夏軍中,被俘虜的漢人勇士被稱為「撞令郎」,編入前軍之中成為沖鋒陷陣的炮灰。對於那些膽怯而且沒有專場的俘虜,西夏人要麼派他們去守衛西陲的肅州,要麼讓他們屯田種地,防止他們回到故土。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6張

身穿漢式鎧甲的西夏武士形象


西夏漢人的待遇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7張

黨項人的傳統服飾


與吐蕃強迫漢人改變衣冠服飾的政策相反,黨項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族群特性,避免被漢人同化。所以要求漢人保持原有的服飾,而漢族臣子不戴漢式頭巾還要受到懲罰。《天盛律令》記載: 漢臣僚當戴漢式頭巾。違律不戴漢式時,有官罰馬一,庶人十三杖。

在西夏不僅「漢人」可以做官,後來加入的「降漢」也能為官。早在西夏政權的草創階段,一些漢人就參與了各種軍政要務。比如北宋初年,黨項族首領李彝興任定難軍節度使時,漢族康氏家族就為西夏政權出謀劃策。到了李繼遷時期,漢人張浦出謀劃策,輔佐李繼遷抗宋自立。後來還代表夏州政權出使宋朝。繼遷時期,還有宋靈州屯戍軍校鄭美投歸,被授指揮使之職,協助繼遷奪取宋朝重鎮靈武。對於表現出色的宋朝邊軍將領,西夏人往往是力求生擒,加以保全。在實在不肯投降的情況下才選擇斬殺。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8張

西夏境內的漢官形象


宋朝內廷對於李元昊重用漢人的情況十分重視與擔憂,擔心西夏繼續來漢地挖人才。比如張元和吳昊就是兩個宋朝的落第士人。二人在隱姓埋名之後故意在西夏酒樓買醉,還用犯李元昊名諱的方式,在酒樓牆壁上題字。用這種以命賭博的方式,引發了李元昊的注意。並為後者出謀劃策,幫助西夏取得了好水川之戰的勝利。為了防止落地的士人因為心懷憤懣,為敵國所用,宋朝規定參與殿試的文人都不會落第,以防己方的人才流入敵國之中。

隨著大量的漢人被起用, 在西夏政權中形成了西夏蕃、漢官並存的制度。但西夏蕃漢並存制,與契丹的兩面官制是不同的。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9張

西夏的漢官如果不穿漢人衣服 會遭到處罰


契丹有南北面之分, 所謂「以國制治契丹, 以漢制待漢人」。而西夏早已是「國家表裡山河, 蕃漢雜處」,黨項人和漢人在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上,比遼國的契丹人和漢人更加接近。所以西夏境內沒有明顯的兩套制度的區分。

漢人官僚在西夏政權中的地位也略高於遼朝漢臣的地位。如元昊在位時, 張元、吳昊都受到特別重視, 張元官至太師和尚書令。在這以後, 諸如漢族官僚慕洧、景洵、斡道沖等都先後在不同時間擔任過樞密使、國相的要職。隨著漢人在西夏政權比例的增加,很多重要事項都是番、漢並列。如番漢大學院、番漢學士、番漢樂人、番漢僧人等。在提及多民族時,番在前漢在後,然後是其他民族。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10張

李元昊等西夏君主就大量使用漢人謀臣


在西夏社會中,不僅上層有漢族,在普通居民中更有大量的漢人。在西夏傳統的農業區中漢族人口占大多數。比如著名的黑水城是西夏始建的城市,那一帶牧業發達。因引黑水灌溉,農業也興盛起來。在黑水城出土的一件戶籍中,可見其中除有黨項族以外,還有楊、渾、潘、羅等漢姓戶主。證明當時黑水城地區的基層黨項人和漢族雜居。當時兩個民族的農民混居在一起,歸屬於一個社區。

隨著相處的時間變久,兩個族群之間也開始相互影響。在著名的西夏文和漢文的互譯辭典《番漢合時掌中珠》中,作者就表示漢族和黨項族的賢士與智者互相歧視,彼此看不上對方是不可取的。

微妙的處境:西夏境內的漢人族群 歷史 第11張

夜幕降臨的黑水城遺址


漢人藩化的典型代表,就是先後把持了西夏朝政30多年的梁太后姑侄。二人不僅窮兵黷武,多次挑起戰爭。夏崇宗李乾順之母甚至親自領兵,馳援前線作戰。這在同時代的宋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而用女兵作戰,確是黨項人的傳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