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相較於天津在民國時期一直只是緩慢地向前發展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北京作為元代以來的中國首都,直至1927年,其行政權力一直都是城市成長及擴大的主要根基。由於行政管轄的需求和鎮守北方邊疆的需求,以北京為中心興修了南北大運河和以北京為中心的8條官馬大道,北京成了政治資源配置中心,也成為北方經貿中心和南北貨物的集散地之一。然而,隨著清末運河淤塞、漕運改為海運,北京的門戶天津地位突起,1861年後天津開埠,外貿需求刺激經貿線路逐漸變為以天津為中心。清末民初,華北鐵路網路事實上是在政治與軍事需求的壓力下興建的,以北京為中心興建的京漢、京奉、京張鐵路,雖然再一次強化了北京的政治與經貿地位,然而北京消費有限。諸多統計表明,華北鐵路網路多條線路承擔起70%貨物的區域流通,多數貨物流向天津港口,進口洋貨更由天津集散則是無可置疑。在此背景下,北方經貿中心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變成天津了。

為什麼北京相較於天津在民國時期一直只是緩慢地向前發展著? 歷史 第1張

民國時期北京街市

伴隨著外貿的快速增長,天津的交通運輸業、搬運業、原料加工業逐漸配套,外商基於廉價勞力力及原料的吸引,將一些輕工業、商業設置在天津。民初傳誦的「要發財,到北洋」的民謠,正是天津經濟活力、大量吸納勞力力和現代化城市建設變革的集中體現。與此同時,北京則在濃厚的保守心態中無視現代化工商業的發展趨勢,它沒有充分利用政治資源配置的權力優勢圖謀擴張,也不屑於與工商業快速發展的天津對比,只視之為一個對外交流的試驗區。天津由此在對外經貿、現代工商業發展甚至仿照西方租界改造市政等領域與北京拉開了距離。

為什麼北京相較於天津在民國時期一直只是緩慢地向前發展著? 歷史 第2張

老北京

作為一個六朝古都,北京的優勢在於長期居於政治中心形成的行政權力集中、官員與文人集聚、軍人與外交人員集中、政治與文化中心並立,由此帶來的大量財政消費促進了服務業的發達,服裝與工藝品業特色突出。北京人口1910年即達到了76萬餘人,1934年增加至157萬人,是抗戰前的峰值。但北京的貧富差距較大,1932年1月調查,貧民戶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強,失業人口竟然占到總人口的一半,從事商業的人口達12.18萬人,占總人口的16.8%。1935年的統計表明,北京的商業、金融和服務業資本占總資本額的94.38%,商業資本占其中的50.58%。北京工業相形見絀,工業資本僅占5.62%。1919年開始籌建的石景山鋼鐵廠,直至1949年才能年產28.6萬噸生鐵。

為什麼北京相較於天津在民國時期一直只是緩慢地向前發展著? 歷史 第3張

老北京

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的城市功能呈現出了政治、文化中心的特色,商業、服務業相對發達,但工業、貿易發展緩慢。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九冊)》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