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150個城市故事
24條急轉蜿蜒的彎道上,
一條順著公路行駛的車隊,
朝著山上的方向前行。
車隊是美國GMC十輪大卡,
時間是1945年,
二戰即將結束之前。
這條彎道複雜的山路,
就是出名的「二十四拐」。
因為它的獨特地形,
也因為它的地理位置,
傳聞在大名鼎鼎的
雲南和緬甸的交界處。
這條公路連接中緬,
開車抽一口煙的功夫,
就能直接跨越國境線。
公路起點在印度小鎮雷多,在緬甸密支那分成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中國畹町;北線經過緬甸甘拜地,通過中國猴橋口岸、經騰沖至龍陵,兩線最終都與滇緬公路匯合。印度境內的長度為61公里,在緬甸境內長為1031公里,中國境內長632公里。
「史迪威」不是別人,
正是二戰時的美國將軍,
約瑟夫·史迪威,
也是當時中國戰區參謀長,
和蔣介石關係很糟糕;
但奇怪的是,
這條公路原來叫中印公路,
改名為「史迪威公路」,
也是蔣介石的命令。
因為這次改名,
讓不少人誤以為,
美國將軍特別會修路。
但史迪威不是工程師,
不懂任何技術,
真正讓這條路變成現實的,
是他手下的美國大兵,
滇緬公路最出名的惠通橋。
那是二戰最激烈的時候,
國民政府征調20萬人,
在雲南邊境修了滇緬公路,
保證援華物資的公路通道。
但1942年,日本占領緬甸,
炸斷了滇緬公路的通行,
也切斷了中國與外界唯一的聯繫。
史迪威當時建議,
從印度到中國,
再修建一條公路生命線,
來運輸美國援華物資,
當年12月,公路動工。
由於緬甸被日軍占領,
很難測繪地形等信息,
道路施工難度頗大。
美國士兵提供技術,
當地工人負責施工,
大家冒著暴雨的威脅,
野獸的襲擊、瘧疾的肆虐,
以及日軍攻擊的危險,
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
徒手開辟出一條公路。
「中印公路」有很多別名,因為是中美雙方合作,也被稱為「華美路」。
雲南猴橋鎮有位老人,
名叫辛勇生,90多歲。
他十幾歲的時候,
沿著這條新修的公路,
從緬甸往中國方向乞討,
最後在猴橋的山坡上「紮根」。
幾十年來他一直有個習慣,
喜歡張望村寨下的公路,
蜿蜒曲折,鬱鬱蔥蔥。
這條當時極其簡易的公路,
帶他走向了活路,
也帶走了他的父母,
因為他們正死於「修路」。
想起童年的記憶,
辛勇生記得的不多,
只說那條路一直
「開石、搬石塊、敲石頭」。
2年的艱苦施工,
耗資1.5億美元,
1945年1月,公路正式通車。
但1100名美軍士兵,
和1000多當地工人為此犧牲。
1945年1月,市民擁擠在街道上歡呼盟軍卡車車隊和吉普車的到來,這是史迪威公路的首次通車。
通車後的6個月里,
源源不斷的援華物資,
通過這條「抗戰生命線」,
從境外運輸到中國。
2014修成的史迪威公路博物館,位於雲南騰沖。
蔣介石在中印通車之日發表廣播演說宣布:「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封鎖。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的傑出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作出的卓越貢獻」。
但諷刺的是,
史迪威當時已從中國離職,
因為態度過於傲慢,
試圖把握中國所有軍權,
惹得蔣介石極其不悅,
最終通過美方協調,
將其撤離中國戰區。
二戰期間,史迪威和蔣介石的關係是歷史八卦的熱門話題。
史迪威公路的修建,
是美國在北美領土之外第一次修路。
但二戰結束後由於種種原因,
大部分路段處於廢棄狀態,
印度境內部分的路況尤其差。
直到2007年,
中印緬才開始商議重修,
恢復這條公路曾經的作用。
歷史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連史迪威公路也如此。
有人把這條路等同於滇緬公路,
但其實是兩條不一樣的路;
而遠近聞名的「二十四拐」,
也在戰爭結束後「不翼而飛」,
走完史迪威公路全程也不見其蹤影。
後來經過學者考證,
才發現這個「九曲十八彎」,
在雲南通往貴州的滇黔公路。
今天的史迪威公路,
成了汽車的網紅試駕路線,
因為夠驚夠險夠傳說。
雲南有史迪威公路,
重慶有史迪威博物館,
了解二戰史不容錯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加微信號:nayizuochengg加入「那一座城」讀者會
合作咨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