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1張

新疆羅布泊長城

黑白影像中的別樣長城

——訪中國攝協副主席楊越巒

焦俞萍

山西寧武長城,斑駁的城牆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敵樓的拱形門洞下散落著殘磚斷瓦;河北懷來長城,隨著山勢蜿蜒起伏,和周圍的花草樹木交相輝映呈現出最自然的模樣;新疆羅布泊長城,沒有連貫的牆體和高大的城牆,只有以點狀、片狀分布的烽燧和戍堡,與其他地區的長城大不相同……近十年來,中國攝協副主席、河北省攝協主席楊越巒的足跡幾乎遍及國內擁有長城的所有省份,拍攝了十萬餘張長城的照片。與其他攝影家追逐長城的壯美風光不同,楊越巒把目光鎖定在人跡罕至、處在原始狀態的「野長城」,用經典的黑白表現手法,突破壯美、雄渾的長城審美常態,營造出歷史的滄桑感,為作品增加了時間的維度,體現出他的獨特思考。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2張

甘肅山丹縣長城

「凡是有長城的地方,我都想走到」

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軍事防禦工程,是古代勞力人民智慧與力量的結晶,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民族血脈相連的記憶。自上世紀90年代,楊越巒開始接觸、拍攝長城,最初的拍攝只是對準長城的壯美景色、旖旎風光,做一些零星的記錄。真正把長城作為一個專題進行思考和專注拍攝,開始於2009年。楊越巒介紹,「那時候,張家口懷來縣邀請一批攝影師采風,我因此接觸到了懷來縣境內的陳家堡長城,是一段‘野長城’,沒有經過人為修復,只有很少的戶外愛好者會到這里觀光,但這就是古代長城在今日最自然的狀態。我被眼前的長城深深打動,其精妙的結構、與周邊環境的完美融合,以及日久年深的滄桑感,令人嘆服。由此,我開始用影像記錄原始狀態下的古長城。從這時算起,至今,我拍攝了超過十萬張的長城照片。」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3張

河北張家口堡子里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4張

河北金山嶺長城

「凡是有長城的地方,我都想走到。」楊越巒說。這些年來,他抓住一切機會奔向長城,從北京、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人們熟悉的長城分布省份,到青海、新疆等偏遠的省份,他一一訪遍。楊越巒介紹,長城作為一個綿延千載、縱橫萬里的龐大軍事工程,橫貫近乎半個中國。它所經過地區的地理形態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各段長城的建築材料、形式、結構、功能等也各有差異;生活在長城周邊地區的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民情,甚至宗教信仰等也各有不同。所有這些,都會引起自己的興趣,讓人感到興奮,從而引發更多思考。楊越巒說:「長城給人的感受是很複雜的,因此我對長城的觀看、記錄和表達也會呈現出多個維度,長城本身、長城與百姓、長城與自然、長城與生命、長城與當下等,拍攝長城著實是一件難忘而有趣的事情。」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5張

陜西府谷縣長城

「把長城當作一位飽經滄桑的

歷史老人對待」

長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戰火烽煙中的鳳凰涅槃,既有雄偉壯觀的宏大氣勢,更有沉寂肅穆的豐富意境。相對於修葺一新、遊人如織的長城景區,那些散布於荒野之間的「野長城」,因為歲月風雨的侵蝕,更是蘊涵著歷史的滄桑和文明的記憶,別有一番意境。楊越巒的鏡頭中,便既有長城的雄偉壯麗,更有長城備受摧殘的面容,這些破敗、偏遠而為人們所遺忘的長城遺址景觀正是近年來楊越巒所執著的攝影專題。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6張

陜西定邊縣長城

楊越巒的「野長城」系列作品,就是取材於河北、山西、寧夏等地少人問津的長城段落,綿延於崇山峻嶺之間的「野長城」,一面面經受風雨侵蝕的牆垣、殘缺的垛口、孤零零的烽火台,表現出了長城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和破碎淒迷的殘缺之美,尤為難得。「我們中國攝影人缺少對有歷史滄桑感的建築的一種審美。尤其是面對長城這樣一個濃縮了民族苦難與精神的、龐大的歷史遺存,我們缺少精準的研讀和深切的體味。長城固然是或雄偉或殘敗的建築,但是如果靜心凝眸,透過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會引發我們對於國家、民族的歷史聯想。」楊越巒說:「我是把長城當作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來對待的,然後在拍攝過程中,邊拍攝邊提煉,越拍越有感覺,好似我們之間有個約定,只要目光相對,就會一見鍾情,‘咔嚓’一下撞出火花。」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7張

山西左雲長城,與生活在長城周邊的人

河北淶源長城、山西雲崗長城、寧夏紅寺堡長城……楊越巒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野長城」殘缺、破敗、蒼涼的景象,更生動地再現了歷史在滄桑歲月中留下的不朽的孤傲和挺拔,透過他的一幅幅作品,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凝重和曾經的金戈鐵馬,聽到了久遠的歷史回聲。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8張

山西朔州古城外

用黑白影像呈現民族文化的符號

從被遺忘的長城入手,楊越巒通過自己的探尋、發現與思考,用影像塑造了長城的「廢墟之美」。無一例外地,楊越巒選擇用黑白色調呈現這一題材,他說:「現實中的長城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它是眼前的現實卻又連接著遙遠的歷史,會讓人在凝視中浮想聯翩,非常適合用黑白的方式表達。黑白是一種抽象,在影像呈現上既接近拍攝對象卻又保持一定距離,能引發人更多的想像,喚起讀者一起完成對拍攝對象的認知。」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9張

山海關三道關

通過藝術的塑造,長城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或歷史意義上的建築,而是一個人類文明的符號,是集體記憶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隱喻。而楊越巒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進行的個性化表達與闡釋,不僅可以讓萬里長城以影像的方式留存下來,更是直指長城被破壞和亟待保護的客觀現實,以喚起更多人對長城的關注。「經過近十年的拍攝,長城在我的心目中已經不僅僅是一處‘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軍事設施和體系,它呈現著北方地區當下豐富的社會信息,是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城是民族文化的符號,蘊含著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楊越巒說。

(本文配圖均為楊越巒攝影作品)

這位攝影家將目光鎖定在「野長城」 旅行 第10張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