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上海庇護之恩 昔日猶太難民想對上海道謝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日報網11月6日電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萬眾期待中拉開帷幕,作為舉辦地的上海,再次吸引了全球關注的目光。對與許多外國人來說,上海是一座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切身體驗現代化中國的好去處;而對於二戰時期曾經在這裡避難的猶太人來說,上海則是像家一般溫暖的存在。

【中國那些事兒】難忘上海庇護之恩 昔日猶太難民想對上海說聲“謝謝”

艾倫·克拉科夫出生於上海。圖片來源:jewishlinkbwc網站

最近,在美國紐約州新羅謝爾市的Beth El猶太教堂舉行的哈達薩(美國婦女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大會上,當地居民艾倫·克拉科夫(Ellen Krakow)講述了她的家人先從柏林流亡上海,然後到以色列,最後輾轉來到紐約華盛頓高地的經歷。

據美國jewishlinkbwc網站11月1日報導,艾倫1947年3月12日生於上海,當時,她的出生證上國籍那一欄填的是「無國籍」。

艾倫的故事要從德國柏林講起。她的家族幾代人都生活在柏林,家境優越。一戰時,祖父還曾為德國而戰。德國是他們所熱愛的祖國。然而,20世紀30年代,猶太人處境愈發艱難,但是艾倫的祖父母不相信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事實上,他們都堅信德國是一個文明的國度,堅信身處民主社會的他們會平安無事。然而,1938年11月,一場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動開始了,猶太店鋪遭到洗劫,窗戶被打碎,貨品被搗毀,猶太教堂也遭到焚毀。納粹對猶太人展開了大肆屠殺,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投入集中營。艾倫一家知道離開德國的時候到了。當時德國的邊境還處於開放狀態,他們便開始為自己尋覓新的家園。

但逃離之路充滿了艱難險阻。英國、法國、美國以及其他大部分國家都限制猶太人入境。一次偶然的機會,艾倫的父親去了一家出售北德意志勞埃德航運公司船票的旅行社,恰好旅行社接了一個電話,電話裡有人要退訂16張去中國上海的船票。不需要簽證,不需要擔保,也沒有限制,買票只收現金。「買還是不買」,1939年艾倫的家人決定動身前往上海,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1939年2月23日,艾倫的父母結了婚。四周後,也就是在3月21日,一家16口從德國不來梅(Bremen)登船離開了納粹德國。在Gneisenau號遠洋班輪上,艾倫的母親感嘆道「這一走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客輪航行了十周,繞過了半個地球,終於到達了遠東這個陌生的城市。一家人開始只當上海是暫時的棲身之所,他們希望移民到美國。然而迫於戰爭,計劃只能擱淺,他們在上海一住就是十年。在環境陌生、局勢複雜的上海,超過1.8萬名猶太難民的日子並不好過。當時日本占領了上海,猶太人受到了更加嚴格的限制,日本人強迫他們待在猶太隔離區。虹口猶太隔離區擁擠狹小,衛生條件又差,還曾遭遇轟炸,到處是昏暗的弄堂和很多連管道都沒有的舊樓,一大家人擠在一間狹窄的房間裡。但是,為了讓日子好過一些,這些猶太難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建起了學校、店鋪、猶太教堂、體育俱樂部,結成了互助組織,創辦了報紙,還開設了娛樂場所。正是這些讓猶太難民適應了異國他鄉的生存環境,幫助他們生存了下來。這個猶太隔離區也被稱為「小歐洲」。

【中國那些事兒】難忘上海庇護之恩 昔日猶太難民想對上海說聲“謝謝”

艾倫說:「我想對1939年的上海人民道聲感謝。」圖片來源:jewishlinkbwc網站報導截圖

1945年二戰結束。1949年1月,艾倫一家乘船離開上海,前往剛剛成立的以色列國,選擇在賴阿南納定居。1952年艾倫一家來到了紐約華盛頓高地。1956年6月18日,他們正式成為美國公民。如今,艾倫已經退休了,與結婚45年的丈夫艾略特·克拉科夫(Elliot Krakow)生活在新羅謝爾市,兒孫繞膝。

但是,艾倫一家對上海卻念念難忘。2006年4月,艾倫帶著87歲高齡的母親與另外110多名當年在上海避難的難民一同回到了上海。她將那次故地重遊稱為令人難忘的團聚。

艾倫解釋說:「我們代表了當年那些因為上海而在戰火中死裡逃生的猶太人,上海是二戰期間歐洲猶太人最後的避難所。我每天都在想,我們一家能在上海找到安身之所是何等幸運,我們很走運。」

艾倫稱,中國政府重視中猶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在中方政府工作人員的參與下,猶太難民重返中國的團聚活動非常成功。他們走在老街上,看看故居,看看曾經的教堂、商店和咖啡館。艾倫尋訪了她出生的那家醫院,現在那裡已經變成了公寓樓,「舊日時光」重現眼前。艾倫和母親接受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採訪,她的故事記錄在了一個展覽上。

艾倫至今還保留著一箱箱紀念品、文件和在上海時的照片。「長輩們把所有東西都保存下來了,對此我很珍惜,我希望其他人也不要忘記。」她說道。

她繼續說道:「我想對1939年的上海人民道聲感謝。每次提到上海,我的內心都無法平靜。是你們為這些陌生人敞開了大門,讓難民在上海落腳,讓他們和你們一起生活,我真的很感激。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誰知道我的父母會有怎樣的遭遇,可能我也沒有機會在這寫這些了。每思及此,我就不寒而栗。」

【中國那些事兒】難忘上海庇護之恩 昔日猶太難民想對上海說聲“謝謝”

莉蓮 威倫斯個人網站主頁截圖

美國作家莉蓮 威倫斯也是上海曾經庇佑的猶太難民之一,她創作了《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1927-1952)》(Stateless in Shanghai)。就在上個月,91歲的她乘坐了20多個小時的飛機,來到中國拍攝關於老上海的紀錄片。

據新華社報導,威倫斯的父母是俄羅斯人,為了逃離當時俄國國內動蕩的局勢,他們分別從自己的家鄉輾轉逃到中國東北,又都在1920年南下抵達上海,最終兩人在上海相識、結婚。

威倫斯於1927年在上海出生,並且一直在上海待到了25歲。和艾倫一家一樣,威倫斯一家由於「無國籍」的身份,在上海的活動區域幾乎就被限定在了狹小的租界內。但是在那裡,威倫斯一家在動蕩的歲月裡有了安身之所。也正是因為如此,盡管本人大半生在美國生活,威倫斯卻始終覺得,上海才是自己的第一故鄉。

【中國那些事兒】難忘上海庇護之恩 昔日猶太難民想對上海說聲“謝謝”

莉蓮·威倫斯回憶錄中文譯本的封面

威倫斯1952年移民美國,曾在波士頓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上世紀80年代初退休後開始撰寫關於上海的回憶錄。1996年,威倫斯第一次重訪上海,對上海的變化感到驚嘆。

「當我1951年離開中國時,我從未想到中國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是我是中國人,我也會為此感到非常自豪。」威倫斯此前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