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 1476 篇文章
「冬季養生重在養腎」的原因
1.是由自然界四時(四季)節律「生長化收藏」的變化規律所決定的:
《黃帝內經》所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另外,按照中醫五行學說的理論,人的五臟分別對應於自然界的五季: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腎應冬。
所以一年之中,腎臟的調養非常注重在冬季進行。
2.由中醫「腎」的功能特點所決定:
《黃帝內經》歸納「腎」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藏精";另外「腎」內蘊「元陰」「元陽」,實為五臟陰陽的根本,能受五臟之精氣而藏之。因此,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健旺則生命力強,才能溫煦、滋養其他臟腑,機體也才能適應嚴冬和四季更迭的變化。
因此,冬季養生,當重在養腎。
什麼是「腎虛」,具體有哪些常見表現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腎虛」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是大家對於什麼是「腎虛」時常缺乏較準確的認識,這裡先進行一下簡要介紹。
「腎虛」它首先是中醫學的概念。西醫學沒有「腎虛」的概念。對於「腎虛」的一些具體症狀,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時常無從查證或者量化,因此多歸屬於「亞健康」、「疲勞綜合症」、「神經衰弱」等范疇。
從字面上來說,中醫學所說的「腎虛」是指由於「腎」的氣血陰陽虛損而導致的一類病證,粗略可分為腎陰虛、腎陽虛、腎氣虛、腎精虧耗、腎氣陰虧虛、腎陰陽兩虛等幾個類型。
其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
腎陰虛:五心煩熱(手足心),潮熱盜汗,煩躁,顴紅,口幹,大便乾燥,失眠或入睡困難,腰膝酸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腎陽虛:手足不溫,畏寒怕冷,神疲倦怠,腰膝冷痛,小便頻數、清長,大便溏稀,嗜睡或多夢,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腎氣虛:氣短乏力,腰膝酸軟,尿不盡、尿頻,容易感冒、面浮肢腫,舌淡苔薄,脈弱。
腎氣陰虧虛:兼有腎氣虛、腎陰虛的表現。
腎精虧耗:頭暈耳鳴,健忘,齒松發脫,或者須發早白,腰膝酸軟,兩目無神,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腰膝酸軟,舌淡紅苔薄,脈細。
腎陰陽兩虛:兼有腎陰虛、腎陽虛表現。一般是久病、疾病後期、年老體衰者多見。
冬季補腎的方法簡述
飲食調補
1、腎陰虛者,食補宜以黃精、桑葚、石斛、銀耳、鱉、龜、鴨肉、山芋肉、燕窩等為主。
2、腎陽虛者,在飲食中以溫補腎陽為宜,可選食牛肉、羊肉、狗肉、海馬、鹿茸、核桃、海參等。這些食材性溫熱,具有溫補腎陽的效用,但是切不可太多,防止上火或生熱。
3、腎氣虛者,宜選用蓮子、人參、黃芪、芡實、山藥、蟲草、鵝肉、鴿子肉、栗子等。
4、腎精虧者,可選用烏骨雞、黑芝麻、枸杞、山芋肉、山藥、黃精、木耳、地黃、鹿角膠等填精護腎之品。
5、腎氣陰虧虛或者陰陽兩虛者,參照上述食材、結合具體虛損的偏盛或者輕重程度調整。
起居調攝
冬季養腎的日常起居調攝,其原則以"封藏、收斂、潛沉"為要:
1、防感冒、避風寒:腎為水臟,冬季氣候寒冷,易為寒邪所傷,故一定注意保暖, 避免寒氣侵襲損傷腎陽(真陽)。
2、早睡晩起:切不可熬夜;如子時不睡,腎陰不得修復和補充,暗耗腎之真陰,日積月累,會透支精力,提前衰老。晚起的要求是:一定要太陽升起來時起床(必待日光),如此有利於護助和培育陽氣。
3、性生活適當節制,控制過多的欲望。精神內守,陽不外越。保持心境的平和,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保證睡眠質量,減少性生活頻率,固精養身,保持精力充沛。
4、適度運動但不宜太過。適度運動的標準是以不出汗或微微出汗為度,避免做劇烈運動,切忌過度出汗和大汗淋漓。
中藥調補
實際上很多補腎的中藥都是藥食同源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飲食調補」中列舉的食材中就有很多是常用的中草藥,比如枸杞子、山藥、蓮子、芡實、桑葚等。
除了上述單味藥材、食材以外,冬季補腎更多的是採用中藥內服,包括膏方、丸藥、藥酒、湯劑等。不過均需要在相應專科中醫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作者:上海市中醫醫院腎內科
龔學忠 主任醫師
部分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