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打出「王牌」前 上海曾有這樣的艱難和苦楚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鄧小平打出「王牌」前,上海曾經歷這樣的艱難和苦楚……

那個年代,不少上海人有一句口頭禪,「上海搞不好的」。但人們心裡知道,路是闖出來的,也是創出來的。沒有什麼難題能夠難倒改革者——只要一心向前。

今天習慣了地鐵出行的上海人,很難想像當年建第一條地鐵有多難。

2018年,上海有了17條軌交線路,總裡程673公里,車站395座,路網規模世界第一;6條線路周末延時經營到零點,最長經營服務時段近20小時,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

做到這些,只花了20來年。而從起始醞釀到造出第一條地鐵,卻經歷了快40年。

沒有人在軟土層中建過地鐵,這是技術之難;工程耗資50多億人民幣,這在當年堪比天文數字,這是資金之難。

籌錢勢必要接觸外國資本,引進技術也要同外國人打交道,這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中國社會的禁忌。在那個年代,要沖破的,更是觀念之難。

但上海這座城市,常常是向難而生的。

1980年,一篇題為《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的長文登上《解放日報》頭版頭條,震動輿論。

此時,改革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一度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上海卻有些著急。連續多年,上海的工業總產值、勞力生產率、上繳國家稅利等至少十個方面均列全國第一,但城市建設卻截然相反——人均道路面積倒數第一、人均居住面積倒數第一、三廢污染處理倒數第一……

因為常年缺乏投入,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欠帳實在太多了。作者憂心忡忡地表示,上海的發展「極不正常,已形成‘畸形狀態’」。

 這個觀點引發瞭一些爭議,但更引起瞭不小的共鳴。而在1980年代開始實施價格雙軌制後,上海的壓力就更大。 這個觀點引發了一些爭議,但更引起了不小的共鳴。而在1980年代開始實施價格雙軌制後,上海的壓力就更大。

據親歷者回憶,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上海一年財政收入是46億元,能夠用於市政建設和維護的卻只有6個億。那時市中心的排水設施大多還是20年代建的,老舊不堪,一下大雨,容易「水漫金山」;有一年南京東路外灘附近接連發生兩次火災,一場是南京東路的惠羅公司,一場是四川路沿街商業用房二樓的居民住宅,原因都是電線老化……

當時的上海,是共和國的「後衛」。在強調「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初期,局部試驗帶來的未知數開始增多,上海作為全國的「工業母機」和計劃經濟體制最完善的地方,需要用自己的貢獻,來確保大局的穩定。

但擔當「後衛」,不等於沒有「向前」的衝動。這既是形勢所迫,也是上海人骨子裡的基因。上海人明白,只有順應了改革開放這個大勢,上海才能更好地服務大局。

而在用了幾十年下水道、上百年的電線和擁擠不堪的住房、公車車面前,人們迫切追求的,就是「改革」。

上海人夢寐以求的地鐵,就是靠改革建起來的。

1986年,經國務院94號文件批准,上海率先向國外借債32億美元,投資工業和市政建設,並確立了一批「‘九四’專項」工程。其中的重點項目,就包括地鐵一號線。

新中國成立後,從沒有地方政府利用外資搞過基建。開這個政府投融資體制的先河,不僅需要思想解放,一度也要頂著壓力。差不多同時著手研究的「土地批租」同樣要力排眾議——讓國有土地從「無償、無年限、無流通」變成「有償、有年限、有流通」,這對傳統觀念和操作手法的衝擊,堪稱石破天驚。

但對當時的上海來說,要應答「錢從哪裡來」的追問,要解決那些最為現實、最為迫切的問題,除了改革,別無選擇。

1988年7月8日,虹橋26號地塊有償出讓決標新聞發佈會在當時的市府大廳舉行。圖/朱德茂1988年7月8日,虹橋26號地塊有償出讓決標新聞記者會在當時的市府大廳舉行。圖/朱德茂

矛盾交織,積重難返,欲理還亂。那個年代,不少上海人有一句口頭禪,「上海搞不好的」。但人們心裡知道,路是闖出來的,也是創出來的。沒有路,就闖出一條血路、創出一條新路。這是改革的真諦。

也是因此,即便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仍然創下了多個「第一」。新中國的首個股份制公司出現在上海,首家民營金融機構出現在上海,第一個證券營業部出現在上海,第一次集體所有制企業向私人拍賣財產,發生在上海……

在改革開放跨過第一個十年之後,上海已經無懼艱難。而當鄧小平連續七年在上海過年,決意要打出上海這一張「王牌」的時候,當昔日遍布農田的浦東,終於迎來開發開放歷史機遇的時候,上海從「後衛」轉向「前鋒」,顯得水到渠成。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重溫改革開放之初的艱辛,我們想做的並不只是回憶。

事實上,40年來的上海,從當初的「後衛」,到後來的「前鋒」;從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的「龍頭」,到全國的「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無論身處怎樣的方位、承載何種期待,有些認識是始終如一的:改革從不容片刻停步,改革也從不會輕輕鬆松。

改革需要付出代價,但改革的代價不會白付。

一位在一線全程見證上海改革開放40年的學者就說,「改革」最特別的含義,就在於往往沒有預設的抽象目標,更沒有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 「改革都是被現實逼出來的。盡管沒有美麗的詞藻,沒有驚天動地、激動人心的場面,但它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

這是他所理解的「中國改革的基本要義」,當然也是上海改革的基本要義。而只要走上了沒有鮮花的改革之路,改革者要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探索未知、披荊斬棘。

40年裡,上海有過厚積薄發,有過勢如破竹,更有過壯士斷腕。上海的改革,需要著眼於最具體的事——比如能不能為建地鐵籌措足夠的錢,能不能盡快消滅「馬桶」、讓居者有其屋;同時也要處理最宏大的命題——比如能否徹底跳脫「姓社姓資」的紛爭,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如何去對接國際通行的規則制度,並從中走出自己的路。

40年裡,這座城市的人,感知過基礎設施薄弱的苦楚,也體驗過產業結構轉型的陣痛。很多人永遠忘不了上世紀90年代的「兩個100萬」——100萬人動遷,100萬人下崗轉崗。人們真正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難」,什麼是「痛」。

但正是這樣的風雨洗禮中,這座城市不斷向前,向前,再向前。

 1997年,為下崗職工設立的再就業服務中心內寫有分流情況告示。 1997年,為下崗職工設立的再就業服務中心內寫有分流情況告示。

1990年3月3日,從上海回到北京後,鄧小平說了這樣一段話:「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歷史就這麼翻開了全新的一頁。人們至今記得鄧小平對這座城市的囑托和鼓勵。「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他說,「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在上海,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他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向全世界推介這座自己曾經主政的城市。

「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幾分鐘後,上海接到了三件「大禮包」——自貿試驗區增設新片區,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確切地說,這是給予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放到改革開放40周年的特殊時點下,更能讀出它們的特殊意義——每一項都呼喚更高起點、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有的需要在高原上向上攀登,有的要在白紙上重新作畫。每一項都蘊含著巨大的想像空間,每一項都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

40周年,「不惑」之年,「再出發」之年。上海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新起點。人們不知道,接下來會有多少新的問題需要破解,有多少具體的難關需要闖過。

但人們確信,難題和挑戰,只會催促這座城市把改革的步子邁得更快,把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把創造的激情點得更「燃」。

就像改革開放之初那樣,沒有什麼難題能夠難倒改革者——只要一心向前。

作者:吉方平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