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日本零售業,會不會有點落伍了?

文 | 葉生晅

編輯 | 萬德乾

零售老板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談論日本零售業,需要站在現在看它的過去,並從它的過去預估它的未來。

– 1 –

早於中國20年的日本零售業

德勤發布的《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單顯示,有64家亞洲零售企業上榜。其中,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共有15家零售企業上榜。日本有32家上榜,占到50%。而最受關注的購物中心與便利店的No.1,分別被日本永旺和7-11集團母公司7&I股份摘得。

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單亞洲零售企業分布

中國零售業長期都將日本零售業作為仿效的目標,也認為日本零售業代表了亞洲零售業的最高水準。當然,長期以來,日本也是亞洲地區最發達的國家。

日本國土面積雖然只有37.8萬平方公里,略小於中國雲南省。1.2億人口,略多於中國廣東省,人口密度不如廣東,但也超過中國整體的2.5倍。日本人均GDP大約是3.84萬美金,是中國的4-5倍左右。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2017年日本零售市場總額接近2.6萬億美金,份額上小於中國的30多萬億人民幣,但細分到人均水平,毫無疑問仍然是全球最優秀的零售市場國家。

一句話,日本是一個零售業和零售市場體量,均領先全球的國度。

現代零售業在日本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二戰以後,那時候日本經濟逐漸恢復,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旺盛的消費需求促進了傳統百貨店的增長。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隨著消費需求的多元化,購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業態順勢生長。

至此,日本零售業的商業雛形基本建立。

對比中國的零售業現代化進程,則要晚得多。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零售業還是一個完全國營化的狀態,零售業態的完整性也無從談起。直到1992年,中國零售業向外資開放,才逐漸出現百貨、購物中心、大賣場、超市、便利店等多種業態並存的格局。

所以對比兩國零售業的發展史,日本比中國起步要早20年左右。並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剛開放零售業的時間點,一舉完成了行業標準化的探索和積淀。

– 2 –

日本零售業的三個經營秘訣

先發優勢下,日本零售業整體積淀了三個領先性特點:

第一、極致的細節與體驗

日本製造素來以工藝嚴謹、注重細節聞名於世,將工匠精神帶到零售業,是現代零售業特有的日本式創新。

以7-ELEVEn便利店為例,7-ELEVEn店鋪單店平均面積在100平米(店鋪營業面積約占7成,倉庫和辦公使用約占3成)。雖然面積不大,但通過整齊細致的陳列方式,可以擺放近3000個SKU。

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一般每個品類只出售幾款當季暢銷商品,根據大小、包裝,每件商品在貨架上僅陳列3~5件,目的是給顧客呈現商品擺放整齊的視覺觀感,以及營造商品是暢銷的,並不斷有新貨上架的心理感受。7-ELEVEn還會將兒童用品放在較低的位置,到了冬天把最暖的熱飲放在最前端,最大化方便顧客。

此外,為了考慮顧客動線的合理性,7-ELEVEn特別把入口到結算的路徑設計為「回」字形,讓顧客僅逛一遍就可以經過所有的貨櫃,挑到想要的商品。

數十年以來,7-ELEVEn依靠收銀員在結帳時,隨手記錄的客人年齡和性別,積累了大量的用戶畫像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再結合門店位置和周邊住戶情況,就可以準確投放商品。

比如,在醫院附近的便利店會大量擺放粥品,在商圈人群密布區域主推高品質的盒飯,並綜合考慮附近顧客的需求設置列印機、取款機、演唱會門票售賣機等。

發展至今,7-ELEVEn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販賣食物、日用生活品的便利店,它更囊括滿足顧客豐富的日常需求。

7-ELEVEn只是眾多日本零售商的一個縮影,極致注重消費體驗,從細節上挖掘客戶需求並提供極致服務。日本零售業界正是以這種嚴苛的要求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讓用戶的體驗達到極致。

第二、無差別化服務

「顧客就是上帝」,中國人無比熟悉並認可的一句話。這句如同商業底層價值觀的話,20多年前曾極大的震撼了中國人初次觸摸現代商業的心靈價值——花錢的人,擁有無條件的尊崇地位。

但是,這句話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基督教文化深入人心的那些歐美國家,不可能對「上帝」身份的比喻和引用,套出「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就像中國古代的商業行幫組織,才會發明出「顧客是衣食父母」的價值命題一樣。

因此,深入感受「顧客就是上帝」的震撼,日本依然是最典型的案例。這方面,縱然長期借鑒、效仿日本零售業的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依然不足以和日本比拼誰把顧客更當上帝。

日本零售業的賓至如歸感,放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你是不是目標顧客,有無購買意向,店員總會笑臉相待,極盡耐心的介紹商品。即使最後沒有成交,也能始終保持熱情。對顧客的無差別服務、重視顧客的需求,這是日本零售業在服務力上建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能夠做到這一點,日本也有其歷史成因。

得益於日本謹慎的國民素養。日本的文化體系里,推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個店員的銷售業績再好,但是如果受到超過3次客戶投訴,就難以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信任,未來的晉升空間也會很窄。所以,會對每位顧客一視同仁,自然導致投訴率極低,而服務品質下限卻非常高。

離不開日本普遍的高水準薪資。日本普通工薪族的平均年收入是440萬日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幣26萬元。若以普通便利店導購的時薪情況為例,日本基本在60~90元/H,香港在40-60元/H,而到了內地10元/H以下比比皆是。平均一天工作8小時,日本服務業人員的收入至少在500元/日,即使純粹是打工的日本人,算上加班,年收也可以達到18萬元人民幣甚至更高水準。

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便利店導購時薪對比

關鍵的團隊提成機制。在香港,零售店員的收入普遍由「基本薪水+個人提成」構成,基本薪水占比總收入的3成,店員為了拿到提成自然會拼命推銷。而日本的薪水結構是「基本薪水+團隊提成」,基本薪水占比總收入7-8成。只有每一個人都積極認真對待每一個客戶,才能拉升整個團隊的銷售總額,這確保了日本零售服務的無差別化。

此外,在日本人的價值觀里,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服務是對等的,即「我為別人提供優質服務,別人也會對我提供優質服務」。

第三、自助售貨機高度普及

這兩年,無人零售在中國火了一陣子。無人貨架、自助售貨機、無人店是2017年中國零售業創新的最熱鬧風景。當然,快起快落的中國無人零售,與日本遍布全國的自動販售機(販售為日式漢語),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日本早就司空見慣的「無人零售」模式——自動販售機,在日本已經存在百年。最早是通過小盒子承載商品,由顧客自主拿取的方式。

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二戰後,隨著日本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入,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企,日本飲料商主動出資鋪設自動販售機,以此來代替小賣部占領市場。50年發展,自動販售機覆蓋的商品種類也從早期的飲料、零食,發展到果蔬生鮮、咖啡熱飲及化妝品等日用生活品,日本以人均30台的數量,成為全球自動販售機最多的國家。

並且,日本自動販售機的投放,是無差別的投放。即使是日本鄉村很偏僻的角落,一個月只能賣掉幾瓶飲料,也會一直投放使用,寧可只為了滿足幾個人的需求,也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的需求。所以,日本無人零售的邏輯基點是為他人提供便利,不完全在意是否盈利。

中國在無人零售的無人貨架和無人店上的探索,從未在日本有過發展,除了日本人注重線下購物體驗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幾十米一台的自動售貨機,早已為日本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購買方式。

以上三點,見證了日本傳統零售業的發展之成熟;服務意識水準之高。

但與中國正在興起的「新零售」相比,日本零售業整體都選擇了觀望和等待。

– 3 –

為什麼日本不進行「新零售」

為什麼日本沒有「新零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零售科技化創新,得益於互聯網產業的發達。這方面,上遊端的互聯網產業,中國和美國確實走在日本的前面。

第一、電商遇阻

日本雖然也有樂天、亞馬遜(日本)這樣的電商平台,但電商的整體規模依然非常小。

2015年,日本家庭中參加過網購的比例只有27%。也就是說,有接近3/4的日本人,一年時間里都沒有在網上買過一件東西。2017年,網購在整個日本零售市場份額占比僅為5.79%,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的電商與線下零售對比,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價格方面完全沒有優勢。中國的電商可以通過去掉部分中間緩解,來獲得價格優勢,從而擠壓線下零售的份額。但是日本零售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整個流通鏈已經非常優化,中間環節很少,線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

還有,作為主要由人工履約的物流業,造成日本的物流服務費用極高。拿日本最大的黑貓和佐川,對比中國的順豐和三通一達,物流成本基本都在中國的3倍以上,而且線上商家也不會有阿里的物流平台機制,可以大量補貼消費者,造成線上的賣價一定要比線下更貴。

尤其是高頻次的日常生活品,線下零售因為顧客購買頻次多,更能提供極具競爭優勢的售價。

便捷性方面,日本擁有大量購物中心、便利店,加上各種自助售貨機的補充,線下購物的便捷性,其實沒有給電商的「送貨上門」,留下什麼打造價值差異化的空間。

另外,日本人其實很注重線下的購物體驗。上文提到,日本零售業一直重視細節和體驗的打造,吸引著消費者更傾向於去線下購物。

可以說,日本的社會和現實國情,決定日本的電商行業,不可能誕生阿里巴巴這樣的在線零售巨頭。日本電商在全球市場的對比中,也處在很低的位置。

第二、移動支付受困

這點很有意思,全球最早發明二維碼支付的是日本人,卻對移動支付不感興趣。

日本不僅沒有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這樣的全民支付工具,現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更為常見。而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日本的使用場景,也不豐富,使用者基本都是中國赴日遊客。

2017年底,支付寶與4.5萬家日本商店簽訂協議,並與日本三家大型銀行集團: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三井住友和瑞穗,將達成手機二維碼支付的協議。但是暫時沒有獲得與日本3大銀行(瑞穗、三菱、三井住友)的合作。而且支付寶更多接入的是華人眾多的商業圈,主要是滿足赴日中國人的支付習慣。

這個現象很簡單,原因卻很複雜。日本智慧型手機的全民普及性比中國還高,支付寶這種商業體系也並非技術性創新。手機支付方式在日本以及全球的不流行,恰恰是中國孕育手機支付的傳統商業缺失和數字化商業發達環境,二者相割裂而帶來的創新。

還有一點,在於日本有著健全的信用卡付款系統。日本成熟的信用服務和完善的徵信體系,讓他們更習慣於信用卡支付。讓日本人拿出手機打開二維碼掃碼支付,對於傳統的日本人來說步驟反而顯得繁瑣。更有一點原因,日本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非常強,不願意將個人信息在線登錄,也導致了在線支付的C端體量發展緩慢。

如果再加一點原因,日本的線下商業,已經大範圍鋪設了信用卡支付終端設備。如果需要重新架設在線支付的設備,需要極高的設備成本和線下地推成本,這部分的費用成本遠高於中國。

日本零售業啟示錄:傳統有“欣喜”,數字化很“隱憂”

一系列原因,導致相對保守的日本大型企業,不願在一個燒錢的領域投入大量的資金。以至於日本移動支付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後,基本處於中國2013年前的早期移動互聯網階段。

注重個人隱私、成熟的信用卡模式、缺乏大公司的資本投入、傳統銀行不願擁抱移動支付等這些原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日本手機支付方式沒有和零售業相融合。

不要小看手機支付方式,沒有實體商業場景的手機支付,零售業的數字化基本從源頭就被掐斷了。

第三、技術創新遲緩

日本企業在其業務流程里,對於智能科技和新技術的引入流程非常長,往往需要3-6個月。而且簽署節點至少在5-10個,需要層層審批和討論。

日本企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影響下,推進零售數字化的發展,幾乎在每一個節點上都面臨艱難,只要有一個節點被駁回,則又要修改全套方案,重新從開始走一遍流程,導致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推進進度非常遲緩。

就像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褒獎阿里組織架構調整時談到:「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是其組織能力的溢出」。日本企業流程上的過度繁瑣、謹慎乃至遲鈍,造成科技的引入和轉型升級,已經形成了非常嚴重的組織體系屏障。

當然,整個日本的零售業,還是有少部分企業正在打破這種屏障,走在科技探索的前沿。羅森、思佰益(SBI)、第二電電(KDDI)、@Cosme,這些企業都具有非常強的國際化DNA,並且非常願意擁抱變化,積極引入在線支付、人工智能、數字化門店等前沿科技。行動上,他們已經是日本新零售變革的代表性企業了。

如果說日本在傳統零售業上早於中國20年。日本零售業在數字化零售上,至少比中國晚3-5年,甚至更久。

– 4 –

傳統很「欣喜」,數字化有「隱憂」

日本零售企業在細節與體驗上的極致追求,在服務意識上的無差別化,以及無處不在的自助售貨機,都是值得中國同行借鑒和學習的部分。

與此同時,基礎薄弱的電商產業,普及不開的移動支付,進展遲緩的技術跟進,也有可能成為日本零售業發展的「隱憂」。

上一個時代的優勢,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時代的桎梏。對於正在大力發展新零售的中國來說,我們對前沿技術的研發、引入和應用方面,具有一定領先性。與此同時也應該繼續借鑒日本零售業如切如磋的「匠心精神」,把細節和體驗做到極致,為消費者創造最佳的購買體驗。

取長補短,在零售業依然行得通。

編者註:本文作者為帷幄(Whale)公司CEO葉生晅。文章緣起作者在一次日本東京科技營的考察活動中,深入與日本7&I控股集團(7-11便利店母公司)、SONY集團、全日空航空、Istyle(@Cosme母公司)等近10家日本知名企業的交流,所形成的觀察和思考。帷幄(Whale)是一家專注於為零售業,打造數字化全管道「未來商店」的科技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AIoT技術,創造全新的線下購物交互體驗,做到門店數字化經營與智能化行銷,目前已和多家國際知名零售品牌與管道商達成合作。

帷幄(Whale)是榮獲「36氪-《零售老板內參》2018零售創新TOP榜」的企業。

【 看熱點】為什麼便利店只在大中華文化圈很流行?(上)

–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