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中創 新髮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刊】

作者:胡志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中華文明有著輝煌燦爛的創新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一直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為人類科學技術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近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遲緩,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了差距。但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加強與世界的交流合作,日益融入科學技術與創新的全球化洪流之中,科學技術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陸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勢頭迅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撐,也對世界科技進步和人類發展作出日益突出的貢獻。

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新華社發

如今,中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中國是世界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的重要來源,有著世界最大的研究人員隊伍,是論文產出最多的國家,是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最多的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知識產權費用淨支出國,是高技術產品和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大國,中國科技創新為世界包容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R&D經費投入為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R&D經費投入從2000年的89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7606億元,占GDP的比例從0.89%上升至2.13%。期間,中國R&D經費投入占世界比重從1.7%上升到16%。自2013年起,中國成為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中國科技進步的成就,不僅體現在太空、高鐵、5G等具有尖端水平的科技突破和進展上,而且還主要地體現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上,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上。今天的中國在推動世界科技進步、開辟經濟增長新的路徑和方向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王選使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普及和應用。資料圖片

例如,青蒿素讓人類戰勝瘧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特別指出,青蒿素等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世界衛生組織聲明,進入2015年,人類與瘧疾鬥爭的現狀與新千年開始時的悲觀預言完全相反,全球瘧疾新增感染人數下降37%,死亡率下降60%。在瘧疾病重災區的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在各年齡段人群中下降了66%,其中5歲以下兒童下降了71%。

發現青蒿素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新華社發

還有,中國水稻技術進步為緩解世界貧困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多年來全心投入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創新技術理論和育種方法,2017年超級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100公斤。近年來,中國雜交水稻年增產水稻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雜交水稻技術於1980年開始轉讓給美國,並於20世紀90年代初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和美國,成為中國以外的雜交水稻主要種植國家。

正在觀察雜交水稻的袁隆平。新華社發

中國在短短時間內取得巨大科技進步的背後,有著深層次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內外因素。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社會巨大的科技投入,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厚重的民間創新創業文化等,匯成推動中國科技進步的巨大力量。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新華社發

其中,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消費需求結構不斷升級,人們新的消費方向推動相對應的產業進行技術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中國具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數量,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市場規模加速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新三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到新世紀「三大件」——住房、汽車、保險的轉變。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對中國科技進步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2000年到2017年間,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9萬億元增長到了36.6萬億元,年均增長14.1%。

新興的消費理念和消費需求帶動了新技術、新產業快速成長。隨著中國80後、90後新一代消費群體崛起,這些年輕人群,學歷水平較高,對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充滿渴望。新的消費模式、消費方式等加速新技術的應用,催生新興產業發展,在移動支付等一些領域中國成為全球創新的先行者。有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數量超過8億,有力地推動數字化消費時代發展,促進了阿里巴巴、騰訊等一批全球領先的網路和技術公司的發展壯大。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著陸,中國首位太空員楊利偉自主出艙。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走過了發達國家很長時間才完成的工業化道路。在這種壓縮型的工業化過程中,多種技術創新模式並行演化,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勞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技術創新方式協同演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等技術創新模式交相促進,再加上建立在全球化分工基礎上的開放創新、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協同創新和綠色、包容與可持續發展式創新等等,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構成了中國技術創新演化的獨特畫卷。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始終重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局面,日益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中國把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作為科技事業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任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雙邊、多邊並舉等形式,深入廣泛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當前,科技全球化正遭受新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各國加強多邊機制的建設。我們應加強科技治理應對全球化新挑戰,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共建全球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數說創新驅動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研發人員總量:2017年,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位。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為403.4萬人年,1991年為67.1萬人年,二者相差6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長7.1%。

●研發經費(R&D)投入:2017年達17606億元,1991年僅為143億元,兩者相差123倍,1992年—2017年年均增幅達到20.3%。

●基礎研究投入:2017年大陸基礎研究經費為975.5億元,1995年為18.06億元,兩者相差54倍,1996—2017年年均增長19.9%。

●研發經費與GDP之比:1991年達到0.72%,2002年達到1.23%;2014年達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體上已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國家財政科技支出:2016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為7761億元,1980年為64.68億元,兩者相差120倍,1981—2016年年均增長14.2%。

●科研條件:截至2017年底,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50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76家,科研硬件設施得到持續改善。

●科學論文: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論文49.4萬篇,1990年則是8.98萬篇,兩者相差5.5倍。2017年中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專利:2017年,大陸專利申請數為369.8萬件,1991年,大陸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50040件,兩者相差74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長18.0%。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整理)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12日07版)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