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簡介:那小石,愛貝睿內容主筆,暢銷書作者,2歲+小妞的媽媽
1. 抗拒洗澡,哭!
這幾天很多地方都背著北京下起了雪。杭州的童童就因這場雪,開始不願洗澡。
童童 2 歲半,第一次見到雪,堆了雪人用臉盆端回家,洗澡也要一起。
媽媽提前打預防針:小雪人一洗澡就會化掉。
童童不知道什麼是「化掉」,拿起花灑就往雪人身上沖。
壞了!看到雪人塌下去,童童大哭!
然後怎麼也不肯洗澡。
解 析
很多孩子都有洗澡哭鬧的問題,我們通常想到的原因一般是:水溫太冷或太熱,水沖到眼睛里,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體驗。
其實,還有很多孩子會毫無徵兆地,突然某一天就變得非常抗拒洗澡。這個時候,除了常規的經驗,我們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的認知。
兩三歲的孩子對「融化」這樣的概念還不太能理解。尤其是雪人的消失,除了認知局限,肯定還有惋惜、自責等複雜的情緒。
對於這種超出孩子認知的情況,我們可以借助假想遊戲來解決。比如,哈,寶寶,雪人害怕熱水,它是不是藏起來了?
此外,這一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尺寸大小的概念,一些孩子看到水從洞里流走,會聯繫到自己,害怕自己也會被沖走。
這種認知特點到 3 歲就會過去了。好好引導,孩子在這一階段認識的東西會比以前大大增多。
2. 秩序被打亂,哭!
珠珠 2 歲 4 個月,對家里拖鞋的擺放位置;一些動作發生的順序、人物出現的順序,比如,每次回家,誰來開門,都有自己的要求。
每次都這樣,不按他的要求來,就會急,就會哭,一定要重新來一次。
解 析
孩子喜歡重復、規律的事物,因為他需要他需要借助重復來學習;需要借助他總結出來的規律,獲取掌控感。一旦出現秩序錯亂,打破了他之前熟悉的規律,他就會慌亂,進而哭鬧。
很多孩子臨出門前,你叫他吃飯的時候,或者在外面玩,該回家的時候,一時都難以切換秩序,都會哭鬧。
孩子這種對秩序的敏感,深層的原因是他們的認知還不夠靈活。
在這種情況下,不必強行糾正孩子。既然孩子喜歡秩序,為避免衝突,你可以把孩子的日常,變成一個個有儀式感的小遊戲。
固定的儀式,不僅能讓孩子安心,還有利於習慣的培養。
3. 沒時間了,催促,哭!
孩子在看動畫片,你急著出門,你跟他說「別看了」,他都會眼巴巴地看著你說,「再看一集……」你可能會說:「好,那再看 5 分鐘。」
5 分鐘到了,你去催促他,「沒時間了!」孩子很疑惑,怎麼會沒時間了?!最終以哭鬧收場。
解析
時間的概念特別抽象,孩子一般只有在 4~5 歲,才會真正對時間和相關概念感興趣。6 歲左右能夠對具體幾分幾秒感興趣。
所以,你越催促,他越崩潰。比較可行的方式是讓他看得見時間。
比如,拿著鐘表告訴他:長針走到 2 ,就到 5 分鐘了,你要自己關掉電視哦。
你也可以把具體的時間,比如半個小時之後,換成吃完飯、洗完澡等。這樣,他就容易理解了。
4. 太難了,受挫折,哭!
寶寶在搭積木,三角形的屋頂怎麼都放不好。一次次嘗試之後,他忽然雙手一劃拉,不耐煩地推倒已經搭好的部分,大哭起來。
解析
小孩子的世界看上去很簡單,但其實很難。
嘗試走路,一次次跌倒;嘗試用筷子,怎麼都不趁手;嘗試搭積木,怎麼都搭不牢……這些大人眼中不起眼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就是不小的挫折。
當孩子做不好一些事情時,我們可以幫他拆解任務,克服畏難情緒。
比如,刷牙,可以拆解成 3 個步驟:
1
準備:拿出牙刷,擠上牙膏,打開水龍頭,牙缸裝好水
2
刷刷刷:上下刷,左右刷,里外刷,刷夠 3 分鐘。大人適時教給孩子技能。
3
完成:把嘴巴和臉上的泡沫洗乾淨;關上水龍頭;把牙刷、牙膏重新放好。
很多複雜的事情,都可以通過拆解,變成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孩子走過去,就是一個里程碑。
5. 玩具壞了、丟了,傷心,哭!
小妞用磁力片拼了一個球,正要請媽媽觀摩,爸爸一伸懶腰,不小心給碰壞了。
瞬間,小妞傷心地大哭。
爸爸拼了老命解釋「爸爸不是故意,對不起」「爸爸再給你做一個吧」「我們一起修修吧」,統統不管用。
媽媽靈機一動:球球累了,想睡覺了,所以塌了。你看,就像媽媽一樣。媽媽趕緊把自己扔到床上,做出「塌」了的樣子。
小妞破涕為笑,也學著媽媽一遍遍「塌」在床上。
解析
孩子的玩具壞了,小金魚死了,親人離世了,孩子都會傷心落淚,這時,最好的辦法是給不可挽回的事實一個合理的解釋。
孩子把玩具弄丟了,可以先試著「共情」:哎呀,丟了東西好沮喪啊,我好希望我有魔法,能幫你找回來。
接著,可以想辦法解決或預防問題,比方說,以後出門,咱們可以把大東西放在包里,小的放口袋里。這樣方便找,也不容易丟。你覺得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放?
一旦開始對話,孩子就不鬧了。
6. 該聽誰的?焦慮,哭!
小區門口,一位媽媽急著送女兒上幼兒園。女兒哭著不肯走:老師說了,要帶枕頭,不是娃娃!
媽媽: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娃娃也能當枕頭!
解析
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是:質疑你的另一半。
年齡較小的孩子,考慮問題有點「非此即彼」。當你質疑他心中的權威時,孩子很容易陷入「到底要聽誰的」這種痛苦的抉擇。這會讓孩子的認知發生矛盾,產生焦慮。
我們能做到的是,維護孩子心中的權威,有問題找老師,找隊友解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大人之間的事情,不應該讓孩子裹挾其中,承擔他無法承擔的後果。
已經吵了,對孩子造成了困擾,記得及時彌補,給孩子一顆定心丸:父母不會因爭吵不愛他;大人之間已經達成共識,孩子可以怎麼做。
7. 玩具被送人,哭!
媽媽和小女孩逛商場,商場里派發氣球,小女孩要了一個。
見到了朋友家的小 baby,小 baby 一直在夠小女孩的氣球。
媽媽立刻把氣球遞給小baby,說:「這個給他了!」
女孩不給,哭。
媽媽:「一個破氣球又不值錢,你怎麼那麼小氣!」
解析
一個商場派發的氣球,從成年人的角度看,確實不值錢,但對小朋友來說,卻是個很重要的玩具。
大家一定有這種經歷:幾百塊錢買回來的玩具,孩子不玩,一個空飲料瓶,他卻能玩半天!
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貴賤,只要他想玩的,就是最好的玩具。請別以成人的眼光,衡量孩子的世界,也請別私自把他的玩具送人。
8. 媽媽別走!分離,哭!
每天早上,你要上班,孩子都會抱住你的腿,哭得撕心裂肺。
解析
分離焦慮,一般發生在 10 個月到 2 歲期間,大部分孩子都會經歷。
在物體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建立之前,孩子會覺得:一個物體看不見,那它就不存在了。
想想多可怕,看不見媽媽了,媽媽就不在了!所以,孩子會特別焦慮。
緩解分離焦慮,平時可以多跟孩子玩「躲貓貓」之類的「藏找」遊戲。
分別的時候,最好做好告別儀式,不要偷偷跑掉。離開期間,你也可以通過視頻電話跟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關心著他。
9. 別碰!禁止,哭!
別碰!——現實生活中,這句話,很多媽媽都沒少說。
很多事情孩子不能做,可你強行制止的話,孩子又會哭鬧,怎麼辦呢?
解析
最管用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去體驗。
你跟孩子說,爐子燙,開水燙,沒用的,孩子還會好奇,會想要去摸。那不妨倒一杯熱水,和他一起觀察熱氣,讓他的手從杯子上快速掠過,或快速觸碰杯子。讓他感知到什麼是熱,什麼是燙。
下次,靠近熱鍋,看到熱氣直冒,再加上你的提醒,他就會備加小心。
10. 毫無原因,就是哭哭哭!
有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就是會「毫無原因」地哭。早上起床哭,吃飯哭,洗澡哭,晚上睡覺還哭……
解析
科學家確實會根據孩子氣質(temperament),比如孩子在嬰幼兒期表現出的情緒喚醒、注意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來區分孩子的類型,也確實存在難養型小孩(Rothbart, 2004; Rothbart & Bates, 1998)。
不過,我們做家長的,不能給孩子貼上標籤就了事。你不妨細心排查一下,是不是孩子的生活常規沒有建立起來。
比方說,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洗澡,什麼時候睡覺。這些生活常規沒有建立起來,孩子無法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你去叫他洗澡,他正玩得高興,就會不樂意。
想想我們成人,作息不規律,生活不規律,情緒是不是也會變差?孩子更是如此。
規律的生活不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長期來看,也能讓我們少操很多心。
小 結
最後,幫大家劃一下重點。
1
孩子哭鬧,我們要糾正自己的認識。不要一著急,就吼孩子,覺得他脾氣壞,好煩。小孩子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只能哭鬧,其實也挺不容易呢。
2
仔細比對,排查原因。孩子是有什麼不愉快的經歷,還是生活常規沒建立好,亦或是技能不熟練?
3
找到了原因,問題其實已經解決一大半。具體到解決辦法,「遊戲大法」基本萬能;其次就是拆解步驟,降低難度;同時加言語共情引導。
最後,放下預設,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孩子的世界。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最好能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個性、喜好等,靈活整合上述技巧。
做父母,本來就是技術活。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積極尋找對策,孩子哭鬧,也沒那麼可怕哦。◈
喜歡記得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