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人工智能時代,建築師仍有詩和遠方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建築學既是工程技術,也是造型藝術;建築師是工程師,也是藝術家。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毫無例外地帶來了建築的革命性影響;人類歷史上所有的藝術行為,無不在其同時期的建築中被多方位體現。以蒸汽機革命為先導的現代工業革命使持續了數千年的傳統建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接導致了具有強烈世界主義特徵的現代建築的誕生;隨之而來的一次次技術革命,不斷衝擊著現代建築的發展,激發了當代一個又一個建築新思潮的產生。今天,正在向我們走來的人工智能,同樣也必然對建築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建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只能由人類自己來創造

與以往的技術革命不同,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建築師的傳統工作方式,手工出圖被計算機所代替。隨著數字設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虛擬增強技術等新技術不斷湧現,人工智能正在也必定會更多地代替人類完成曾經屬於建築師的一部分工作。比如,在建築師的設計過程中,從功能布局的排布到空間流線的優化,從結構形式的選型到建築材料的比選,都需要大量的資料采集、數據分析和邏輯推演。這部分工作曾經占據了建築師設計過程的大部分時間。如今,正在逐步成熟的建築信息化模型系統(BIM)通過統一的三維數字模型將建築設計中各工種的相互配合置於一個完全自動化互動的系統之中,更使建築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成為可能。未來「AI建築師」自主地完成建築設計的全過程,也非癡人說夢。

難道人工智能真的是建築師職業的終結者嗎?對於將建築設計當作一份技術活兒的建築師而言,這種擔心還真的不是杞人憂天。但是,建築師從來就不是一門單純的技術活兒。建築設計的過程不僅是一個理性的科學思維過程,也是一個非理性的靈感迸發過程。一座建築不僅是為實用而建的工程技術產品,也是寄托著人們精神需求的藝術作品和文化產品。事實上,建築的實際使用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減小直至完全消失,而建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強直至無價。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建築都足以證明這一點。建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毫無疑問只能由人類自己來創造。無論人工智能多麼發達,都無法做到人類大腦的非理性藝術靈感的迸發。即使是自主人工智能系統具備了發達的自我判斷和行為決策能力,也都必定因其思維過程是建立在數據分析和邏輯判斷的基礎之上,而無法模仿人類跳躍式、突發式、浪漫式的精神活動,以及往往「莫名其妙」發生的感情活動。而建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往往產生於人類這樣一種非理性藝術靈感的迸發過程中。人類在精神追求中的價值取向,諸如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宗教價值、道德價值之類,更是無論多麼發達的人工智能都無法跨越的門檻。

我們應該也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擁抱人工智能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只要建築還承載著人類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藝術內涵,建築師仍然大有可為。人工智能可以承擔越來越多人類自己不願承擔的機械、純理性的重復工作,而讓人類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盡可能多地花在更有激情、充滿感情的精神產品創造之中。建築師,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個純粹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他的專業能力完全體現在建築藝術的創作上。我們完全不必因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而對建築師職業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不過,在建築師成為純藝術家之前,我們應該也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擁抱人工智能。

首先,數字設計和數字建造技術日新月異,智能建造必然徹底改變千百年來人類建造建築的方式,釋放出建築業的巨大生產力,同樣也為建築師的設計創作活動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事實上,當下很多前衛建築師勇敢擁抱數位技術,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過去我們難以想像的建築形象和建築空間。

更重要的是,作為人類精神寄托和文化載體的建築,其文化藝術價值的創造是永無止境的。當建築師獲得人工智能這樣的幫手後,他不應再像以往那樣將自己看成一個手藝人,甚至也不再是一個工程師。建築的技術問題交給人工智能去解決。建築師更應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思考,以藝術家的身份去創作。建築將真正做到它的本質價值:在滿足當下實際功能需要的同時,也是寄托了人類精神需要的文化藝術作品。(作者系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建築學教授)

作者:伍江

編輯:王秋童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