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西風半日滯帆牆,
莽覺吳淞水路長。
猶識前年頻系棹,
一街燈光是斜塘。
——清 李超瓊《斜塘夜泊》
曾經的斜塘,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
又因地勢低窪、水網密布,古時候常被人稱為”水雲鄉”。
那時候,斜塘物產豐富,既是「魚鄉」,魚產富饒,又多”爛田”,水生植物遍地。
而且對於曾經以水運為主的蘇州來說,斜塘又有一條能規避險惡風浪的安全航道——斜塘河。
總的來說,那時候的斜塘混得也不算差。
盡管如此,前人在吟誦斜塘的時候,雖然多為讚美的詩詞,卻仍少不了”西風”、”冷雨”的意境。
而斜塘真正的雄起,要從1995年它被納入園區的建設以後開始算起。
如今,隨著湖西湖東發展的趨於飽和,未來的斜塘必將成為園區發展的下一張名片。
斜塘街道分斜塘、車坊兩個片區,不僅緊靠中新合作區,而且南北兩個片區正好將有著「東方矽谷」之稱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環抱其中。
從1995年開建以來,一轉眼23年過去了,斜塘成了如今的模樣。但是誰能想到,曾經的它只有一望無際的農田和水道。
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斜塘街道,如今南有斜塘老鎮,北有車坊,都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具有典型意義的水鄉古鎮和水上驛站。
那些年,斜塘老街幾經興衰,有過繁華、有過破落。
而如今,斜塘老街成了具有濃鬱江南水鄉味道的商業街區,欣欣向榮。
那些年,車坊還沒有分給斜塘和郭巷,也曾是吳縣的第三大鎮。
而如今,最後一片車坊也早已被掛上了「斜塘街道」的牌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斜塘地勢低,湖田多,曾經生活在那里的斜塘人大多與水為生。
那些年,斜塘村村隔水路,船只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而如今,斜塘人的日常出行早就不再依靠船只了。
那些年,斜塘還勝產「水八仙」,其紅菱和塘藕更是家喻戶曉。
而如今,老斜塘地區基本已經無人種植水八仙了。
千年斜塘,如今的發展日新月異,但也有像古城一樣保持著原貌的地方,比如說斜塘老街。來過斜塘的人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古典與現代相遇的地方。
那些年,斜塘河上的「慰民橋」還沒有改成「為民橋」,是過河到斜塘老鎮的主要通道。
而如今,幾經重建的慰民橋更是成了老斜塘人眼中的「地理標誌」。
那些年,斜塘的鎮子上只有一家飯店——為民飯店。
而如今,各種各樣的飯店如雨後春筍般開遍了斜塘的大街小巷。
如今的斜塘街道,早已脫胎換骨。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這里擁有了大片宜居的住宅房,以及完善的配套商業體。
這里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離科教創新區、中新區、金雞湖CBD都非常的近。
與此同時,交通便捷、學校眾多…,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而對於很多人來說,斜塘的一畝三分地早已成了夢想起航的地方。
因為這里有著大片的動遷小區,有很多老蘇州人在這里生活,與此同時這里也成了很多外來人員闖蕩蘇州的落腳點。
每天乘著公交、騎著電驢行往城市的各個角落,去追尋生活和夢想,是這里的常態。
未來的交通將越來越便利
在整個斜塘南北片區的大範圍內,如今的交通就已經很便捷了。
光是道路而言,早已四通八達。東西方向有金雞湖大道、獨墅湖大道和東方大道三條主幹道,南北方向有星湖街、中環東線、松濤街等主幹道。
除此之外還有地鐵線路的貫穿,已經開通經營的軌交2號線,就為斜塘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除了已開通的軌交2號線以外,未來的斜塘還將有3條地鐵線給它帶來交通上的便利。
預計2021年開通的軌交5號線,將橫穿斜塘境內,甚至有站點直到斜塘老街,到時候斜塘老街的人氣肯定會好很多。
預計2024年完工的軌交6號線,也將經過斜塘片區,穿過高新區、古城區和工業園區的它,將給去蘇州奧體中心、蘇大附兒院園區總院的人帶來便利。
未來的經濟不容小噓
斜塘早在1995年就已被劃歸了園區,但從如今的建制來看,成立於2012年12月26日的斜塘街道,絕對是園區最年輕的街道。
雖然斜塘還比較「年輕」,但它卻早以鎖定了發展目標,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現在的斜塘早成了工裝設計和工業設計企業的聚集地,和氏、金螳螂、美瑞德、園林股份等眾多全國知名建築裝飾企業紛紛入駐。
而且斜塘街道所處的位置非常優越,北邊就是中新合作區,中間就是有著「東方矽谷」之稱的科教創新區。
相較其他地區而言,斜塘和這些寶貴資源處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上,有著天然的發展優勢。
除了這些特色產業和未來的發展機遇,早在幾年前,街道轄區內4.4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內就入駐了內資企業2200多家、外資企業180家。
如今的斜塘,已經發展成為園區南部最重要的商業商貿集聚區。很多斜塘人不用走太遠,出門就是商業聚集地,非常方便。
如今的斜塘,還擁有一個集體育競技、休閒健身、商業娛樂、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型的甲級體育中心——蘇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千年斜塘,在未來的發展上絕對不容小噓。
舊時的它有著江南水鄉的資源和風光,如今走在轉型路上的它兼顧著顏值的同時,正朝著園區的下一個核心前進。
註:本文部分資料圖片來自@蘇州工業園區斜塘發布、@蘇州日報、@ciwei,由「蘇州微生活」編輯發布,未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