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綠色金融」和冬季「水晶藍」
■ 申城「水晶天」有賴「綠色金融」 首席記者 劉歆 攝
姚麗萍
今天,入冬的申城終於告別雨雪。
閉上眼想想,大朵大朵的白雲,湛藍湛藍的天空,遼闊,乾淨,碧空如洗——這是申城的「水晶藍」。
進入霧霾多發季,一遇見霧蒙蒙的天,就更讓人懷念「水晶藍」。在尋常的環保措施之外,能有什麼辦法,一點點醞釀出未來申城冬季的「水晶藍」?
最近發布的申城「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透露,綠色發展制度創新,已納入申城環保視野,其中,「綠色金融」尤其別開生面。本月3日,上海市政府通過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堅持總量控制、效率優先,積極銜接全國統一碳市場。碳排放交易,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內容,運用市場化機制做到碳減排目標,上海已連續5年做到碳排放交易100%履約率。金融和環保,仿佛隔著十萬八千里,會因為「綠色發展」就成了「一家人」?事實的確如此。近年來,申城綠色金融業務成效可觀,不妨先看看成績單——
綠色金融信貸,截至2017年底,節能環保領域的信貸餘額達到2428億元;綠色債券,2016年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在上海發行了30億綠色金融債券,201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推出上證綠色公司債指數和上證綠色債券指數;碳金融,2017年底上海碳市場各類品種累計交易量達到8887萬噸,累計成交額9.1億元,二級市場的交易量居全國首位,2017年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上海牽頭承辦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建設和運維任務。這些,都是「完成時」,接下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貫穿於上海金融中心發展全過程,形成綠色金融行業規範,率先構建長三角綠色金融體系,引領全國綠色金融發展。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碳金融,都太專業,這些「高大上」,跟抬頭見的天空,有啥關係?別的先不說,就說說碳金融吧。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明確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東、湖北、深圳開展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上海、北京、天津是全國最早設立環境能源交易機構的地區,當時已有現成的交易平台。依照國家發改委提出的分階段實施路線,2013年啟動試點交易,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場雛形,「十三五」期間在全國全面開展交易。
2012年,申城完成了國內首例碳交易,開始加快完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方案。當年6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與零碳中心——零碳信用置換平台合作完成一例碳交易。零碳中心購買了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位於黑龍江的風電項目2000噸碳排放量,用於零碳信用置換平台的碳儲備,這是大陸《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後完成的首例碳交易。
此前,申城已經做好了試點的一系列準備,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政府指導下市場化的碳排放交易機制,促進碳排放強度的持續下降,推動碳減排目標的做到;優化資源配置,引導企業做到低成本的主動減排,形成內在節能降碳的激勵機制;促進本市發展碳交易市場和相關服務產業,搶占國家碳交易要素市場的主導地位。
2012年至今,申城「碳金融」拿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當初設定的碳排放權交易目標一一做到。眾所周知,企業生產排污、機動車船排放,是PM2.5的「主要貢獻者」,如何有效減少「主要貢獻者」的碳排放,正向激勵企業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如果說,按日計罰的環保執法是「霹靂手段」;那麼,碳金融,就是推動綠色生態四兩撥千斤的「巧功夫」。
過去5年,申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2.8%,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初的39微克/立方米。這樣的環保實效,少不了一系列綠色制度創新的貢獻,比如,綠色金融。
未來5年的城市發展規劃是——美麗上海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土壤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做到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森林覆蓋率達到18%以上,建成基本生態網路。這樣的環保底色,讓人們有理由相信——大朵大朵的白雲,湛藍湛藍的天空,水晶藍,不只是八月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