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為何不如華為?倪光南:路線走錯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觀察者網 奕含】

「聯想公司利潤過去是靠創新產品,但是現在靠什麼?現在它最穩定的利潤來源是融科智地房地產。」

今天(12月23日)上午,「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前總工程師倪光南出席並演講。

倪光南稱,聯想與華為這30年猶如「龜兔賽跑」。聯想估值曾一度是華為的5倍,而現在華為估值已是聯想的50倍。

外部環境一樣,聯想和華為的差距在什麼地方?倪光南歸結為聯想「路線不對」、「知識產權0股份」,而華為做得都很好。

對於華為的成功,倪光南說,有很多原因,「但是在前十年,聯想未股改前,我們相信,科技的股權是會體現的,但是股改後並沒有體現,很多人都不敢來,大量人員都離開了。」但與之相對,這方面華為就做得比較好。

倪光南還將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華為董事長任正非以及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個人股權進行對比。

他稱,作為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喬布斯最初擁有蘋果公司股權為45%,最後變為0.45%;投入資產的任正非最初在華為公司的股權為80%,目前變為1.4%;而沒有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的柳傳志一開始沒有聯想股權,在股改後,其股權不斷增加,目前為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麼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

倪光南認為,今後應該盡可能加強科技人員的保護,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

對於股改之後的聯想,倪光南稱,發展路線就從「技工貿」轉為「貿工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2月,柳傳志在接受央視財經《你從哪裡來》專訪時對網路上有關聯想控股的持股傳聞作出回應,當時他主動提及對聯想集團的控股,「大概擁有聯想集團的股份不到1%,」柳傳志說。

倪光南演講視頻

以下為演講速記,經專家審核:

倪光南: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的題目是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不是搞知識產權的,但知識產權與中國創新能力很有關係,我們的視角是從創新能力來考察。

我們知道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發展知識產權企業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尤其是「十三五」知識產權規劃,有明確的指標,比如說提出了在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專利申請量,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等方面達到一些重要的指標。

我這裡有一些數據供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們國家知識產權經濟對GDP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可以看到,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在這些方面都有了相當的貢獻,但是比重比較小,而發達國家,我們看美國,相應的貢獻就大很多,我們看到美國這些產業對GDP的貢獻達到30%以上,所以知識產權經濟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發達國家是我們的一個榜樣。

大家看到我們PCT專利申請數量在不斷的增長,現在日本和中國本差不多。但是由於我們基礎差,雖然這幾年增加比較快,總的來說差距還是比較大。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很大,進口費大大超過出口費。目前來看,1/4的知識產權使用費是美國進口的。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知識產權。

我們要強調一下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我們看到美國高校有一個趨勢,目前比較多的是從專利授權轉向創業孵化。比如說加州的創業公司,5%來自史丹佛大學,可見美國高校對美國高技術產業的貢獻是很大的。中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貢獻,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總結。

下面我講一下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一些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興衰表明,能否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是一個關鍵。改革開放開始時,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關村依托高校和研究院所,湧現了一大批高技術企業。正像大家說的,中關村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等等,就像美國矽谷有史丹佛、加州大學一樣。我們中國第一批高技術企業中最有名的是四通、聯想、方正。為什麼是這三個?因為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創新產品,它們是從科技成果轉化起家的,從創新產品起家的。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它們的創新能力後來為什麼降低了。下面以聯想作為例子。

以聯想來說,官方的說法是,它是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一部分。當時中科院推行「一院兩制」,計算所創辦計算所公司,不是簡單的創辦,而是把一個實體分離出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投入了130餘名有經驗的科技人員,帶著上億元價值的知識產權,以及帶著薪水、場地、設備,還有計算所的商譽和貸款擔保能力等等,計算所公司是依托這樣一個強大創新實體發展起來的,不是某個人創造出來的。這個要講清楚,聯想的前身計算所公司就是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接下來是講聯想公司股權的變遷問題。最關鍵是2000年左右實行的股改,這是以管理人員為主,通過「職工持股會」持股35%。原來有一個協議,按這個協議,聯想公司股權分配,科學院是20%,計算機是45%,員工35%。通過這個股改,科學院變成65%,計算所變成0。

這個股改採取「職工持股會」的「MBO」(Management Buy-Outs)方式,買國家資產,這缺乏法規依據。據稱,「職工持股會」 系用未分配的歷年利潤1.5億元購得,但在股改前聯想公司的利潤也是國有資產,如何能用國有資產買到「職工持股會」的股權?另外,當時1.5億元根本買不到公司35%的股份。更成問題的是,計算所的股權歸零,說是計算所的股權歸到科學院了,但是計算所股權中包括了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而歸到科學院的股權,就是「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不包含任何科技人員知識產權。顯然,聯想股改的最大問題是將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歸零。

聯想股改結果是高管獲得了很大股權,而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沒有股權。聯想控股2018年的財報顯示,現在公司高管占主要的股份。可見將計算所科技人員投入的知識產權歸零,這是聯想股改的突出問題。

聯想為何不如華為?倪光南:路線走錯了 科技 第1張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我們看一下中外的高技術企業的股權變化。蘋果股權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喬布斯為45%,最後他是0.45%。華為股權最初是,投入資產的任正非為80%,現在是1.4%。計算所公司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的科技人員的股權包含在計算所的股權中,但股改後,隨著計算所股權的歸零,也被歸零了。柳傳志沒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是0%。股改後他的股權不斷增加,現在是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麼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

我們看聯想股改前後的情況,股改之後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股權為零,沒有話語權了,發展路線就從「技工貿」轉為「貿工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聯想公司利潤過去是靠創新產品,但是現在靠什麼?現在它最穩定的利潤來源是融科智地房地產,而它是靠獲取計算所6萬多平米科研用地起家的。如果房地產能帶動一些地方的發展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影響科技發展。融科拿了計算所科研用地之後,使計算所發展受到影響,中關村寸土寸金,計算所科研用地被人拿走,影響了計算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和華為比,我覺得華為是很成功的。華為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例如華為對科技人員的股權問題就做的比較好。改革開放之後,外部環境是一樣的,華為是堅持研發,再加上給科技人員持股做得好,所以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強。所以我認為聯想股改後的問題,一個是發展路線,一個是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所以我們今後吸取教訓,應該盡可能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激勵、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希望在知識產權體現方面,政策能更加明確,保證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快地增長。

謝謝大家。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