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01
什麼是二進制
十進制是印度人發明的。開始印度人發明了1—9這九個數字符號,然後又提出了0的理論和「逢十進一」的規則進行計數,這就是十進制。比9大的數,就進位用10表示,不必再設計一個特殊的符號。
現在我們把數字符號減少到2個,就剩下0和1,那用什麼表示比1大的數呢?就不是2了,因為沒有2,而是逢二進一,用10(念「一零」,不念「十」)表示。
依次下去就是
二進制10+1=11→十進制3
二進制11+1=100→十進制4
二進制100+1=101→十進制5
……
這就是二進制啦,用0和1兩個符號,一樣可以表示所有的數字。
對比下十進制逢十進一和二進制逢二進一,理解了進位的概念,就會發現我們可以設計出各種進位制,比如八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等等。它們之間並沒有地位上的差別,就看哪一種更好用。
02
二進制的用處
二進制是由著名的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679年發明的。那時候,因為書寫、計算沒有十進制那麼方便,二進制只是純數學的概念,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到了20世紀,人類發明了計算機,二進制才開始大顯神威。計算機都是基於一種開關式的電路,也就是說這段電路上要麼沒電、要麼有電,就可以表示0或1。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就很容易表示二進制數,二進制就成了計算機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進位制。
這樣的結構是簡單可靠的,就像就像一盞燈,如果只有亮和滅兩種狀態,它就特別直觀,一眼就知道它是亮還是滅;如果從最亮到滅給它設計10種亮度,我們就很難判斷它的亮度了。
二進制的缺點也很明顯。用二進制表示一個數時,位數多。因此實際使用中,多採用送入計算機系統前用十進制,送入計算機後再轉換成二進制數,讓計算機系統進行運算,運算結束後再將二進制轉換為十進制供人們閱讀。
用二進制運算的時候,雖然計算次數和位數都變多了,但計算機最不怕的就是重復和繁瑣的計算工作。
為了方便數據在計算機中的存儲和使用,美國有關的標準化組織還設計了ASCII編碼,統一規定了常用符號用哪些二進制數來表示。
例如:
數字0→00110000
數字1→00110001
數字2→00110010
數字3→00110011
大寫字母A→01000001
大寫字母B→01000010
大寫字母C→01000011
這樣,再通過一些規則的設計,我們就可以把文本、圖像、聲音、視屏等等,都轉化為二進制數進行存儲和使用了,才逐漸有了今天的數字化時代。
文:豆豆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