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遇難同胞照片牆的燈又滅三盞
紀念館數據顯示,截至12月6日,2018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不足百人。
2018年12月6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王秀英、趙金華、陳廣順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泱波(江蘇分社)/中新社/視覺中國
文|新京報記者周世玲 潘聞博 王洪春 李陽
12月6日上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熄燈儀式。
照片牆前,菊花黃色明媚,花瓣微微顫抖,照片牆上,老人音容猶在,恍如昨日。
靜默中暗湧著悲傷,人們鞠躬、哀悼、眼裡含著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照片牆的燈,有三盞在人們的註目中緩緩熄滅。過去一個多月,三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離世,他們是陳廣順、趙金華、王秀英。
南京大屠殺,已成為深深烙刻在中國人集體記憶中的一場悲劇,死亡、殘忍、慘痛、灰暗,是共同的記憶底色。對於親歷者本身、對於幸存者而言,日軍喪失人道的殘暴行為,永世無法遺忘。
12月13日,是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館數據顯示,截至12月6日,2018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不足百人。
堅持講那段歷史
1937年,南京西崗頭村。為躲避日本兵的掃蕩,村民們都上山躲避。24位村民因為想家,悄悄返回了村子,時年13歲的陳廣順也跟著下山煮山芋——山上什麼都沒有,陳廣順不得不每天晚上偷偷從山上跑回家煮山芋,再帶回山上給家人吃。
因為太累,陳廣順靠著爐子睡著了,醒來發現屋裡站著5個日本官兵,陳廣順後來猜,是山芋的香味把日本人吸引來的。
日本官兵用刺刀逼著陳廣順把山芋和4只老母雞裝起來,跟著他們走。走到村裡的小學籃球場,陳廣順發現24位村民排成兩排跪在籃球場,慘遭射殺。
陳廣順坐在一旁,害怕到緊緊抓著雞。一日本官兵看到山芋,示意陳廣順先吃一個,「他怕我在裡面下毒」,見陳廣順吃了沒事,日本官兵們就把山芋分了。一個吃飽了的日本官兵突然向他揮了揮手,說「開路」,陳廣順撒開腿往山上跑,槍聲意外地未響起。
在這次掃蕩中,陳廣順的三哥陳廣壽遭難,陳廣壽躲在家中,聽到掃射聲害怕得跑出來,被一槍擊中,在地上掙扎了好一會後斷氣。日本官兵撤出村子前,全村共35人遇難。
新中國成立後,陳廣順先是擔任江寧青林鄉鄉長,後又在醫院和儲運公司工作,1978年病退。
孫子陳冬覺得爺爺晚年過得還是開心的。早幾年陳廣順喜歡吃零食,陳冬經常給他買。晚年的陳廣順沒什麼事就泡一壺綠茶,躺在院子裡的躺椅曬太陽,有人在,就和人聊聊天,也喜歡小輩們喊他「爺爺」,聽到就會很開心。
生命最後一夜,陳冬把爺爺從姑媽家背回家,路上還能講話,躺到床上後就不說話了,陳廣順是自然老去的。
在孫輩們看來,陳廣順性格開朗,做事踏實,為人正直。正直使他晚年堅持站出來講述過去,孫輩們都聽爺爺說過那段經歷。但一如經歷過這場悲劇的所有幸存者,他的心口有創傷,每次回憶,陳廣順都會流淚,但他還是堅持要講,「他希望大家能記住歷史」,陳冬說。
「像我們這樣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已經不多了。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那段歷史。」陳廣順曾說,「現在還有日本人不承認。他們一天不承認,我們就得講下去。」
也因為這份堅持,2005年,陳廣順受邀赴日本訪問,出席講座講述自己經歷,回國後,陳廣順和村民自發在西崗頭村為35位遇難者立了一塊碑,背面刻著所有人的名字,每年清明節和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陳廣順和村民們都自發祭掃。
12月3日凌晨1時20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陳廣順去世,享年94歲。
臨終時眼角有淚
1937年冬天,日軍攻占南京之時,家住南京妙峰庵的趙金華年僅13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證言》,記錄了她的經歷。
趙金華父親是菜農,全家以種菜為生。敵軍兵臨城下時,母親帶她和兄弟姐妹逃往江北浦口鄉下,住在一位幫工家裡,父親則因顧著養豬種菜沒有離開。日軍發布「安民」告示後,趙金華和家人回到妙峰庵。
日本兵常出來找「花姑娘」。為避免被抓,趙金華剪短頭髮,往臉上抹灰,裝成男孩模樣。一回,幾個日本兵敲響趙金華家門,她和母親驚惶之際,逃到南京城牆邊的大墳堆。
「日本兵要爸爸帶他們找‘花姑娘’,但沒有找到。」趙金華說,「我們害怕極了,最後(他們)把父親抓走殺害了。」
趙金華的一個姨奶奶住在三汊河,已年逾古稀,「長得有點胖」。日本兵將她帶走強姦,用刺刀刺傷臀部,將她推進河中。年幼的趙金華目睹了這一幕。
趙金華在浦口逃難時,看到日軍在鄉下燒殺搶掠。農村家家挖地洞,一聽狗吠聲,知道日本兵進村,就躲進地窖裡。趙金華回憶,她和家人回南京妙峰庵,經過長江時,看到下關江邊柴洲裡屍體橫陳,「很多都沒有埋。」
趙金華的女兒趙敏,用「非常痛苦」形容母親的前半生。1945年抗戰勝利,趙金華結婚,後育有6個子女。
時隔多年,趙金華不太願提及這段回憶,只在看到抗日題材電視劇時,情緒會變得激動。「她會說確實是這樣,日本兵就是這麼壞。」趙敏說,「‘我的乖乖,好嚇人啊。’她這樣講。」
晚年的趙金華生活平靜。她住在秦淮區白下路一套房子裡,庭院裡是她種的花草,有月季、茉莉,還有桃樹和臘梅。閒來無事,趙金華會給花草修枝剪葉,或是與鄰裡老人拉拉家常、打打麻將。
趙金華愛旅遊,89歲那年,還跟團獨自一人赴京遊玩。在趙敏印象裡,母親胃口很好,「不挑食,喜歡吃海鮮,平時一碗飯不成問題。」
每年清明節,趙金華要到位於邁皋橋的父母墓地祭掃。偶爾,她會回到妙峰庵,看到幼時身邊的一切已不復存在,母親曾感慨變化實在太大。
12月2日凌晨,94歲的趙金華因病在南京鼓樓醫院去世。趙敏記得母親臨終時,眼角流下了兩行眼淚。
為教育重談往事
「真主托靠。」10月31日5點36分,王秀英離開人世前,留下了這句話。作為回民,小兒子馬明強聽懂了母親最後的祈禱:「保佑我們。」
1937年冬天,日本兵闖進南京大方巷的難民收容所抓走王秀英的伯父和堂哥時,她或許也這樣祈禱過。馬明強回憶,那是令母親一說起來「馬上掉眼淚」的記憶。
南京淪陷後,自幼失去父母的王秀英與伯父一家人躲進大方巷避難區避難,伯父、堂哥等親人被日本人帶走後再未回來。她的伯父以賣菜為生,扛擔子把背上磨起了老繭,這在日本人看來就是敗兵的痕跡——扛過槍的人背上也有老繭。
當時,王秀英60多歲的奶奶跪地求饒,但無濟於事。她曾在採訪中提到:「就像趕鴨子一樣趕走了,一起被絞死了,長江水都紅了。」那年她十二三歲,看到馬路上、河裡到處都是死屍。她的奶奶和大伯母在屍體堆裡翻找被殺的兒子和丈夫,只能靠衣服辨認,但未找到。
馬明強回憶,媒體採訪勾起往事後,母親開始睡不好覺,眼睛一閉全都是過去的場景。為此,她一度不再接受採訪,也拒收任何慰問金。後來才慢慢有所緩解,考慮到愛國主義教育,才重新談起這些事。
在馬明強看來,母親很理智,心地也善良。雖然她特別恨日本人,但是她也知道,不一定整個民族都是這樣的。「以史為鑒,希望今後不再發生戰爭。她是這麼跟我們說的。」
除卻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身份,王秀英其實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太太太。早上7點左右起床,吃碗餛飩或幾個牛肉包後下樓慢悠悠地轉上兩個小時,在院子裡曬曬太陽,和老人們一起聊聊天。有時,她還會自己做飯,燒個拿手的牛羊肉。空閒時,她會開著收音機聽戲曲。今年春天,馬明強特意帶著她去江蘇大劇院看了一場越劇。留下的照片裡,王秀英戴著眼鏡一臉笑容,偎在她身邊的馬明強也露出一口白牙。
老太太太身體一向硬朗,90來歲還完全能自理。馬明強沒想到,母親會走得這麼突然。今年10月,老太太太感冒後入院治療了一段時間,10月26日出院回家,沒過幾天再次住院,31日人就沒了。生病後,馬明強曾和兄弟姐妹們商量如何照顧母親。老太太太聽說後,覺得自己給孩子們增加了負擔,直說自己年紀大了,馬明強當時還寬慰她。母親走後,馬明強十分悲痛:「她就不讓孩子遭一點罪,最後還是這麼為家人著想。」
12月11日是王秀英去世40天紀念日,按照回民的規矩,馬明強一家人去清真寺做了祈禱。他說,如果母親還能聽到他的話,他想再說一句真主托靠:「真主會保佑她,在天堂一定會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