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章來源:諶旭彬|短史記(ID:tengxun_lishi)

問: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這件事是真的嗎?

文 | 諶旭彬

「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事情,主要依據是如下三份材料。

第一份,是魯迅的書信。

1927年9月25日,魯迅給台靜農寫信,如此寫道:

「靜農兄: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里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後能否創作,尚在不可知之數。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學,一無可觀了。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①

這是一封給友人台靜農的回信。魯迅在信中自稱「諾貝爾賞金,……我也不配」,是因為台在來信中提到劉半農有意向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推薦魯迅,以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1張

圖:劉半農

第二份材料,正是台靜農的回憶。

1989年,台靜農在台灣接受陳漱渝的採訪,如此回憶這段往事:

「那年九月中旬,魏建功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訂婚宴,北大同人劉半農、錢玄同都前往祝賀。席間半農把我叫出去,說在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諾貝爾獎金的評委之一,他想為中國作家爭取一個名額。當時有人積極為梁啟超活動,半農以為不妥,他覺得魯迅才是理想的候選人。但是,半農先生快人快馬,口無遮攔,他怕碰魯迅的釘子,便囑我出面函商,如果魯迅同意,則立即著手進行參加評選的準備——如將參評的作品翻譯成英文,準備推薦材料之類,結果,魯迅回信謝絕,下一步的工作便沒有進行。」②

台靜農的回憶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他說的是——斯文.赫定「想為中國作家爭取一個名額」,但斯文.赫定的視野里並沒有魯迅;真正想要推薦魯迅的人是劉半農,他「覺得魯迅才是理想的候選人」。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2張

圖:晚年台靜農

第三份材料,是台靜農回憶中提到的魏建功所留下的一段文字。

1956年,魏建功在《文藝報》上刊文回憶魯迅往事,其中如此寫道:

「劉半農托付靜農這件事,我還在場。這一件事情的發動是由於瑞典人斯文.赫定的關係。斯文.赫定名義上是個瑞典地理學家,實際上是在大陸大西北做偵探工作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學者’。他曾經在蒙古新疆一帶單獨地進行過若干次的旅行;就在一九二六、二七年的當兒,他又通過瑞典公使向北京政府交涉,要做飛渡蒙古新疆沙漠地區的‘科學考查旅行’。那時國內正是大革命前夕,北京政府是保護不了本國主權的。斯文.赫定的要求被留在北京的大學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文化人士聽到了,就向當時政府表示了意見:要作科學考查旅行必須有中國學者參加,否則不能允許他的要求。這樣就成立了一個‘西北科學考查團’,北京大學的教授們是對斯文.赫定談判的負責中心,擔任著常務工作的就是劉半農教授。這個團的組織情形不需要絮說,只要讀斯文.赫定自著的‘長征記’就可以看出他是怎麼改變態度接納中國學者參加的了。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劉半農向先生動議就是斯文.赫定給他談後的事。這一段經過回想起來,魯迅先生的回信不僅僅表示自己的謙虛,實在還嚴正而又堅決地拒絕了帝國主義陰謀分子斯文赫定的‘誘惑’。」③

魏建功這篇回憶文字寫於1956年,他對斯文.赫定的評價,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他責備斯文.赫定「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這種指控並不成立。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3張

圖:魏建功

理由很簡單。

1927年,斯文.赫定的科考計劃,確實遭到了北京學術界的抵制。為了消弭這種抵制,斯文.赫定在這年春天,與由北大、清華等10餘個機構組成的「中國學術團體協會」進行了談判,最後於該年4月26日簽訂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為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事與瑞典國斯文赫定博士訂定合作辦法》,劉半農作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常務理事,參與了整個談判,「折沖最多」。④

試想,如果在談判過程中,斯文.赫定確有「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劉半農自當知情。如此,他不希望梁啟超入選,想要推薦魯迅,托人去詢問魯迅的意見,就斷不會延遲到近5個月之後的9月份。9月份時,斯文.赫定與西北考察團已經深入蒙古高原,與劉半農之間沒有書信往來,劉顯然是自其它信息源得到的消息,極可能與告知劉「有人積極為梁啟超活動」者是同一人(具體是誰,後文會有一點考據和推測,這里暫且按下)。

也就是說,以上史料,無法證明魯迅進入到擁有推薦諾獎候選人的資格的赫定(他是瑞典學院院士)的視野,只能證實:劉半農想要將魯迅運作為諾獎候選人。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4張

圖: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

真正進入到了斯文.赫定視野的中國作家,是梁啟超、徐志摩、胡適等人。

赫定想要提名中國作家為諾獎候選人,始於1920年代中期。1924年,他寫信給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曾在北京德國公使館任職),詢問他「中國文學目前的狀況如何?那里還有沒有可考慮的、在世的、真正的大作家?」衛禮賢在回信中,向赫定重點推薦了梁啟超,並將胡適和徐志摩作為第2和第3候補,且表示願意將他們的作品翻譯到西方。⑤

不過,赫定並不願意將自己的努力告知中國人。在給衛禮賢的回信中,他提到,梁啟超「完全可以作為人選」,但他的作品需要翻譯,而且「這件事情得保密,別讓中國人產生或許無法做到的期望」。

在征詢衛禮賢的意見的同時,赫定也尋求了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的幫助。與衛禮賢不同,高本漢認為,目前的中國,「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人選」,梁啟超不夠資格,胡適也不行。不過,高本漢也未把話說死,他告訴赫定,自己「將和一位來自北京的年輕教授討論此事——當然我不會提及諾貝爾獎——他是語言革命的領袖之一,也是我的密友,他目前正在巴黎學習語言學。」

這位搞語言學的來自北京的年輕教授,無疑正是劉半農。須注意的是,高本漢向赫定承諾,他詢問劉半農的意見時,「不會提及諾貝爾獎」。高本漢有無咨詢劉半農的意見,目前尚無資料可以說明。劉半農直到1927年9月份才想要運作魯迅為諾獎候選人,顯示他在1924年及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確實不知道赫定與諾貝爾獎提名一事。高本漢遵守了「不會提及諾貝爾獎」的承諾。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5張

圖:衛禮賢

1925年~1926年,赫定與衛禮賢繼續就中國候選人之事進行書信往來。他們討論的對象,包括了梁啟超和徐志摩。而在1927年9月,斯文.赫定真正屬意的諾獎候選人,並不是魯迅,而是胡適。

這年9月17日(與台靜農寫信給魯迅是同一天),丁文江自北京寫信給胡適:

「適之吾兄:謝謝你寄給我你的文章。我本來很希望你來,雷興在此地,常常問起你來。他十月初要到蒙古去,十一月才回來。Hedin提議給你運動Nobel Prize。雷興極願意幫忙翻譯你的著作。但是自從你寄了這篇文章以後,我倒不願意你就來,沒有這種主張,倒無所謂,既然如此,似乎不值得受嫌疑。孟曾[真]打電報,是他提議、我讚成的。我今天到哈爾濱去替人家看礦,五星期以後回來。」⑥

丁文江這封信提到,赫定提議運作胡適為諾獎候選人,且丁建議胡適現在不要北上(胡當時身在上海),因為胡適剛剛寄了一篇文章過去,這個時候北上,容易落下特意去為自己運作諾貝爾獎的嫌疑,遭人嘲諷。顯然,丁文江也是剛剛得知「Hedin提議給你運動Nobel Prize」這個信息,之前胡適計劃北上時,丁並沒有反對意見。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6張

圖:丁文江

丁文江是從何處得到的信息?自然不會是赫定本人,他當時遠在蒙古高原。信中提到的雷興,則是一個極大的可能。

雷興(今天一般譯作「萊辛」),即Ferdinand Lessing,是一位德國漢學家,當時在北大做德文學教授,與胡適交往頗多。同時,雷興也與赫定關係密切,後來成為了赫定考察團的重要一員。信中提及雷興「十月初要到蒙古去」,很可能正是要去與赫定會合——1927年9、10月份,赫定的西北考察團正在蒙古。⑦赫定想推薦中國作家為諾獎候選人,征詢雷興的意見,是很自然是事情。而信中言及,雷興願意幫助翻譯胡適的文章,顯示他確實知曉赫定對胡適的看重。

如果消息源是雷興,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丁文江給胡適通報諾貝爾獎的書信,與劉半農讓台靜農給魯迅通報諾貝爾獎的書信,發出的時間如此一致(都是1927年9月17日)——雷興是他們共同的同事和朋友,他們可能是在同一場合得知了訊息。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7張

圖:德國漢學家Ferdinand Lessing

丁文江信中提到的「不值得受嫌疑」,所關乎者,也正是魯迅。

1927年的魯迅,與胡適之間已經處於一種相當緊張的關係。1925年,因女師大事件,魯迅曾嘲諷胡適是一個「醜態而蒙著公正的皮」的人,「催人嘔吐」。1927年的4月28日,顧頡剛曾致函胡適,勸他不要去北京,理由是「這幾年,周氏兄弟假公濟私,加以(孫)伏園、川島(章廷謙)們的挑撥,先生負謗亦已甚矣,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萬不可再使他們有造謠的機會,害了先生的一生。」顧的話可能有誇張之處,但魯、胡二人不和,已是文化圈眾所周知的事情。⑧

劉半農是胡適與魯迅共同的好友。他希望運作魯迅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但應該也知道赫定的視野里已有胡適。所以,他找台靜農去詢問魯迅的意見,真實原因是自己不方便給魯迅寫信,而非如台靜農所言是「怕碰魯迅的釘子」。他傳遞給台靜農的訊息里,只提到「當時有人積極為梁啟超活動」,對胡適也在赫定的視野里只字未提,也是顧慮到魯迅與胡適的緊張關係,不欲造成誤解乃至衝突。

赫定一生著作豐富,但始終嚴守諾獎規則,從不在任何公開出版物中透露評選內情。不過,在消息已經於1927年泄露之後,他確實當面和胡適談過諾獎候選人之事,時為1929年2月25日,是在列車之上。胡適在日記中寫道:

「hedlin同我談:他是瑞典皇家學會十八會員之一,可以推舉諾貝爾文學獎金的候選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譯成英文。此事我有我的意見:如果他們因為我提倡文學革命有功而選舉我,我不推辭;如果他們希望我因為希冀獎金而翻譯我的著作,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家的。」⑨

因為胡適未曾積極翻譯自己的著作,所以,直到1939年,赫定才正式提名胡適為諾獎候選人;失利後又於次年提名了林語堂。

綜上,所謂的「魯迅拒絕諾貝爾獎」,實際上是「劉半農希望魯迅成為諾獎候選人,但被魯迅拒絕」。在事件中,魯迅的立場是冷靜而理性的;不冷靜、不理性的,是中文知識界不負責任的神話和演繹——比如,把事情扭曲成「瑞典漢學家高本漢通過在中國考察的地質學家斯文·赫定,委托劉半農在中國推薦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⑩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8張

圖:斯文.赫定所提名的諾獎候選人(來自諾獎官網查詢結果)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的真相 歷史 第9張

①《致台靜農》,1927年9月25日。收錄於:《魯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73頁。

②陳漱渝,《丹心白髮一老翁——懷念台靜農教授》,《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2期。

③魏建功,《回憶三十年代的魯迅先生》,收錄於:《回憶偉大的魯迅》,新文藝出版社,1958,第56~57頁。

④鮑晶,《劉半農研究資料》,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第66頁。

⑤以下斯文.赫定與衛禮賢、高本漢等人的往來史料,均轉引自:萬驚雷,《斯文·赫定 :給文化古國做一件真正美好的事》,南方周末2015年10月17日。

⑥歐陽哲生/主編,《丁文江文集 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第239頁。

⑦斯文.赫定/著、李述禮/譯,《戈壁沙漠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第01~60頁。

⑧顧頡剛致胡適,1927年4月28日。

⑨胡適日記,1929年2月26日。《胡適日記全編》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第357頁。

⑩這類錯誤表述,可參見:倪墨炎,《魯迅和諾貝爾文學獎》;程爭鳴,《魯迅為什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思齊,《由諾貝爾文學獎而起——魯迅與台靜農往事》等。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里。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本文由公眾號「短史記」(ID:tengxun_lishi)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