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本山帝國危局」專題頁面
一位叫「李雪琴」的女子在中國大陸互聯網迅速躥紅,其貌不揚的她通過一系列短視頻成功獲得了網民關注,並通過與「流量小生」吳亦凡和籃球明星郭艾倫互動被媒體廣泛報導,成為了2019年第一位從億萬網民里脫穎而出的「女網紅」。不過,她暫時還未「大紅特紅」,但她的走紅或許能證明,中國人對「網紅」的口味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變化。
李雪琴不是典型的東方美女,而她的短視頻也稱不上真的有趣。雖然她自稱畢業於北京大學,但這些視頻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從北大畢業的「精英」所創作出來的「傑作」。
在那則讓她紅起來的短視頻里,李雪琴用帶有東北口音的普通話說:「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該視頻成功引起了吳亦凡的注意,他回復李雪琴說:「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你看這燈,多亮!」兩人一來一往的對話帶動了數以萬計的流量,就在這一晚,李雪琴的短視頻帳號「增粉」120萬。
置身事外的人很難明白為什麼這類對話能讓年輕人如此「瘋狂」。李雪琴的走紅看似毫無道理,但也反映出中國互聯網的一種現象:「玩梗」。
「梗」最初是「哏」的誤寫,意思是好笑的橋段。梗是一個群體內部心照不宣的默契,只有懂的人才知道其含義。梗所體現的是兩類社會心理需求,一是遊戲需求,二是社會歸屬需求。
在李雪琴的微博里不乏她的一些自拍照,但其真實身份依然成謎(圖源:@慫包雪羊羊)
吳亦凡的回復讓李雪琴一夜爆紅,在「流量小生」的帶動下,網民開始關注這位女網紅(圖源:VCG)
「玩梗」中的「玩」字體現了拋梗、接梗是一種遊戲行為。上述對話,吳亦凡成功接過李雪琴的梗,使對話得以完整,證明「大家是自己人」,後者才有可能獲得如此巨量的關注。「大眾傳播最好的一點是允許人們沉浸於主動的遊戲之中,也就是說它讓人快樂。」李雪琴的梗是英國學者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
Stephenson)筆下《遊戲人與傳播學》(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的一個成功范式。
人們沉浸在「玩梗」的快樂與滿足中不自覺完成了梗的傳播,並在獲得滿足的過程中,現實生活里積攢的壓力也得到短暫釋放。當一個「梗」蔚然成風後,如果跟不上「潮流」的節奏,個體可能會產生被群體拋棄的心理錯覺。對常年沉浸於網路之中的人而言,為了保持社會歸屬感,個體會選擇與群體行為保持一致。李雪琴的短視頻「毫無意義」,不過在「表達即傳播」的今天,表達的本身是為了溝通,溝通的實質是與他人發生聯繫,進而構建社會認同和歸屬。李雪琴也許就是中國部分「普通人」的代表——他們的發言不具分量,卻也普遍存在於網路之中。只不過,他們通常只有通過聚合,才能引起其他人的「關注」。
然而,在線上社交中,群體間並不存在森嚴邊界,所以「梗」很容易突破群限,在群體間流動。李雪琴在部分年輕人心目中也許是個「網紅」,但放眼整個互聯網,她不過是網路中的冰山一角。關注李雪琴,也許是中國年輕人之間一場並無意義的接力狂歡。他們覺得「人間不值得」,當「喪」情緒間歇性地壓倒努力信念時,他們需要的是亟待一爽的痛快發泄。
相較上一代人,年輕世代生活在物質極大豐裕的年代,而內心的匱乏感卻愈發強烈。在一個依賴信息技術的日趨平滑的世界里,越來越多的「無意義」的短視頻打通了不同群體的隔閡,使越來越多的梗走出小圈子,走進更多人的眼里——即便人們並不關心這些到底是什麼「梗」,被逼接受這種幽默與狂歡。
全球化已是人類日常呼吸的空氣,從特朗普的「表演」,到法國黃背心的「造反」,地球村里大小事務傳至天下。然而,不同階級、不同派別依舊難以溝通;「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相互碰撞,但火花欠奉。
李雪琴是什麼梗其實並不重要。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新梗出現得速度會越來越快。無論新梗舊梗,它們都是人類在網路上活躍時留下的痕跡,是在社會歸屬需求指導下的行為實踐,每一個被人們廣泛討論的梗,都凝結著人類共同在網路上調侃玩梗的集體回憶。
這樣看來,李雪琴好像又有點「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