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老校長陳克潛與中國氫彈之父於敏的深厚情緣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蘇大老校長陳克潛與中國氫彈之父於敏的深厚情緣 新聞 第1張

蘇大老校長陳克潛與中國氫彈之父於敏的深厚情緣 新聞 第2張

1月16日,「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中國氫彈之父」於敏在京逝世,享年93歲。聽聞悲訊,身在蘇州大學家屬樓內的蘇大老校長陳克潛反復翻看舊日信件與照片,陷入無盡的回憶中。作為曾經的同窗好友,老校長陳克潛還曾牽線資助於敏上大學,與於敏之間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深厚情緣。

「天資聰穎素質高」

於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他從1961年便開始氫彈理論探索,經過艱苦奮鬥,終於和戰友們一起成功研制出新中國第一枚氫彈,對大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陳克潛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任蘇州大學校長,但外人很少知道,他和於敏還是昔日同窗。在陳老校長的印象中,於敏少年時就聰穎過人且勤奮好學。70多年前,於敏原本在天津木齋中學求學,天資過人的他得到了該校教師劉行宜的賞識,主動幫助他轉學到教師及設備資源更為豐富的耀華中學,而陳克潛正是於敏的新同學之一。

「天資過人」「綜合素質高」是陳克潛對於敏的第一印象。他告訴記者,當時大家一起做作業,常人需要一個小時完成的數學作業,於敏只需要一刻鐘就能完成,考試成績也經常是第一名。更讓陳克潛佩服的是,於敏不僅數理化成績優異,古典文學功底和人文素養也很紮實。據介紹,在耀華中學學習時,他們的語文老師名叫王守惠,講起古典詩詞來旁征博引、抑揚頓挫,激發了於敏對古典詩詞等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他生平最敬佩諸葛亮和岳飛,熟讀《三國志》和《岳飛傳》,能全文背誦《出師表》《隆中對》《滿江紅》。」「他性情謙虛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他最喜歡的格言。」「他還很喜歡京劇這類傳統文化」……打開回憶的匣子,有關於敏的記憶一幕幕在陳克潛的腦海中浮現。

「一次資助感恩深」

據陳克潛介紹,在當時的耀華中學,大部分就讀的都是富家子弟,於敏是為數不多的貧寒學子。他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免費入學的機會,又以和善的性格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敬重。當時,陳克潛和於敏在同一班級,他不僅欽佩於敏的敏捷才思,志趣也和他相投,很快兩人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1944年,兩人高三畢業,於敏父親卻因病重失去了工作,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當其他學生正憧憬著未來的大學夢時,於敏卻面臨著畢業就失學的困境。當於敏無意中與陳克潛訴說心中的煩悶與無奈時,陳克潛記在了心里,回頭將情況告知了父親陳范有,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幫助。陳范有當即同意資助於敏上大學,還建議其讀工科,畢業後還可在公司安排工作。

對陳克潛來說,父親資助於敏上學只是盡了一點微薄之力,可於敏卻把這份恩情記在了心里,曾在多個場合聊起過這件事。大學畢業後,兩人曾一度失去聯繫。陳克潛後來被調往江蘇師范學院(當年的蘇州大學)工作,該院物理系教授周孝謙在北京的一次物理研討會上見到了於敏,還聽他提及陳克潛與其父陳范有,兩人也因此再度取得聯繫,並互通了書信。

在與陳克潛的來往信件中,於敏也提及資助其上學一事,並向同窗表達感謝之情:「我也受到過一些獎勵,其中有次重要獎勵就是令尊陳老伯在我中學畢業時,資助我進入大學,得以繼續求學。回首往昔,十分感謝。」

「對我來說,這是同窗好友的相互扶持,也很早就忘了這件事。沒想到,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一直記掛在心上。」陳克潛說,也正因為這件事,他在蘇州大學積極推動朱敬文獎學金成立,「正是出於這個精神動力」。

「久別重逢交往厚」

盡管與老同學再度取得了聯繫,但陳克潛並不知道,於敏當時正從事一項機密研究,因此雙方的交流並不多。直到多年後的一天,陳克潛在《天津日報》上看到了《蘆台人於敏——設計氫彈的中國人》的報導,才知道於敏在數十年間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闊別近半個世紀後,這對昔日的同窗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重逢。

雖然蘇州與北京相距千里,但昔日的同窗情卻未因時間和距離而絲毫變淡,兩人的書信往來和電話聯繫也越來越多,並多次在北京、天津等地見面。1999年,於敏在人民大會堂獲頒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獎章,陳克潛寫信向於敏道賀,於敏很快回信,信中提到,「兩彈一星」的榮譽是在中央主管下的集體勞力成果,自己只是其中一員,「在振興中華的歷史關鍵時刻,發揚熱愛祖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作、勇於攀登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你我老一輩人對此都深有體會。」

2006年,這對昔日的同窗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於敏還特地題詩贈予陳克潛——「六十年前同窗讀,各懷壯志奮思飛,家貧失學兄助我,科技報國赤子情。蹉蹠(跎)歲月傷逝水,蠟炬將幹嘆奈何,劫後重逢驚又喜,回首煙塵談笑中。」

翻著於敏八十周歲贈予的自傳文集,回看曾經的往來書信,陳克潛的聲音低沉了下來,「他年輕時身體不好,曾經得過傷寒。在研究氫彈的幾十年里,在戈壁沙漠的惡劣環境中,他廢寢忘食,休克過好幾次,真的太不容易了。」陳克潛告訴記者,前幾天還聯繫過於敏的兒子,得知於敏情況不太好,「沒想到這麼快就走了」。

「於敏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當感懷並牢記他的事跡,相信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自主培養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傑出人才。」陳克潛說。姑蘇晚報記者 崔陽陽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