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養老or居家養老?這是一個問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考察了北京多個養老院後,2018年底,75歲的王東光(化名)與老伴選擇了位於北京東三環的一家高端養老院。

「郊區的環境好,不過離醫院有點遠,進城去醫院堵車厲害,」王東光對自己的選擇頗為滿意。「省心了,至少不用做飯、買菜了。」曾是家務主力的老伴似乎更為高興。

按照老兩口的計劃,一切順利的話,王東光和老伴會一直在這家養老院住下去。

不過,大部分老人可能會做出另一種選擇。此前,集中了一批中科院退休人員的海淀黃莊社區在街道的組織下,由適老化裝修公司對80歲以上的老人家里進行了扶手安裝等適老化改造。這些高齡老人選擇在家養老。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2017年底,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億人,占總人口的11.4%。

2019年1月16日,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工作還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特別是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高峰持續長等特徵明顯,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運行面臨嚴峻挑戰。」

國家迎頭直面挑戰,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何處養老?何以養老?——是,可能將是一個問題。

「既近又遠」的養老院

王東光和老伴今年都75歲了,以前是北京一家大型國企的中層幹部。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已經移民國外,還有一個雖然工作單位在北京,但經常去外地出差。住養老院前,老兩口一直住在北四環單位分的房子里,互相扶持照顧。

2018年初王東光被查出了早期腸癌,手術後老人動了去養老院住的心思,並得到兒子的支持。經過一番考察,老兩口在入冬之時入住養老院。

根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18年9月,全國已有養老服務機構約2.93萬個,床位732.5萬張;其中,提供住宿的民政機構床位387.9萬張,社區養老床位數344.6萬張。

「其他都好,吃得豐富,各種活動也多。唯一覺得不足就是樓下花園有點小,不過市區也不可能有太大花園,要不這地得多少錢啊。然後就是貴了點,一個月倆人費用小2萬,還是這里的最低消費。」王東光笑呵呵地評價了所在的養老院的不足,而這大概也是養老機構目前面臨的最大桎梏。

圖:某養老院的重陽節活動

「現在養老院一是位置的問題,很多離市區很遠;一是價格比較高,老百姓支付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目前的解決思路,首先是國家給經營機構進行經營補貼和建設補貼;另外現在在推長期照護保險,需要長照的這些人由保險費負擔一部分。這樣從機構和支付兩端共同縮小差距。」某壽險公司旗下從事養老產業經營的人士對健康界表示。

據了解,目前全國各地對養老機構都有各自的補貼政策。

以北京為例。2018年11月,北京市民政局發布了最新的《北京市養老機構經營補貼管理辦法》。

根據該辦法,民政局將根據養老機構收住服務對象身體狀況、服務質量星級評定、信用狀況、醫療服務能力等4個維度,對養老機構實行差異化補貼;一家養老機構每個床位每月最高可獲得1050元補貼。

同時,為了提高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該辦法還規定:如果養老機構全年平均入住率比上年底下降10%的,將扣減當年經營補貼的20%。養老機構服務對象滿意率低於85%的,取消當年經營補貼獲取資格。

這樣的鼓勵措施背後是並不如人意的入住率。

「現在整體的入住率可能也就60%左右。」曾多年從事養老行業、「養老智庫」的發起人朱平向健康界表示。

「不過這都是需要有一個過程,新開一個商場也不可能一開始就天天爆滿,所以我覺得過個兩三年可能會慢慢有好轉」。朱平還是頗為樂觀。

養老院的「艱難」

不過,目前養老機構面臨的還是盈利的緩慢與艱難。

「很難,盈利很難,我了解的一家養老院開了10多年了,今年才終於扭虧為盈。」一位上海養老機構人士表示,養老機構一次性投入很大,客戶支付能力目前又不能完全跟上,再加上一些經營風險——「要是碰上一兩個老人在你這摔了,得損失多少」。養老機構盈利不像外界想的那麼容易。

「它不是一個利潤特別高的行業,因為它本身是以公共服務為本質的領域,所以不會有很高的利潤率。」不過,朱平認為,利潤率也看和什麼行業比較:「和互聯網或者金融行業比,那它肯定是不怎麼賺錢,但要和一些傳統製造業比還可以,一是有一些免稅政策,第二是政府有一些補貼,但如果基本這兩項都沒有的話,就是非常非常微利的一個行業。」

「這個行業利潤確實不高,因為它最大的成本是物業和人力成本。所以目前來看,特別小的私人機構配的人較少,利潤可能高一點,能達到10%-15%,正規機構其實也就在3%到8%之間就算不錯了。」上述壽險公司人士表示。

除了資金上的支持,國家在設立許可上也更為開放。

2019年1月2日,民政部發布了《關於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通知》,明確規定各級民政部門不再受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申請。

「我們現在了解的2018年數據,北京(養老機構)開業有一個大躍進,一是可能大家覺得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第二是政府對養老機構連鎖發展有鼓勵態度和措施,第三就是根據北京市民政局的規劃,在市區還有非常大的一個空間。」朱平如此分析過去一年北京的養老機構市場,不過,在經營上,「真正的市場我個人覺得好像沒那麼好。」

居家養老市場探路

養老機構的發展尚受客戶支付能力的桎梏,那麼,會有另一片藍海市場嗎?

吳曉蓉選擇居家養老市場。因為母親曾在自己家里因為地板和鞋底過滑摔倒,造成腰椎壓碎性骨折,曾是一家房地產公司高管的吳曉蓉在2015年辭職創辦了一家適老化裝修公司「易享生活」。

對剛剛富裕起來的國人來說,大多數人對「適老化裝修」這一概念並不熟悉。

「老人不能用浴房,要用淋浴椅子;廁所不能用平開門,那樣老人如果摔倒會阻礙開門,要用推拉門或者折疊門;推拉門也在地面上也不能有導軌,家里盡量保證輪椅可以通過……」進行適老化設計的設計師如此對健康界介紹。

圖:可以坐輪椅洗手的洗手台和洗澡椅

「公司成立以後,我們第一年主要是給朋友做,第二年和一些民政局合作給95歲以上的老人做,第三年開始商業化,今年會大範圍鋪開。」吳曉蓉表示。

據介紹,公司目前已對近3000套的房屋進行了適老化裝修改造,根據不同的改造程度有不同的工期,一般全方位改造的工期3個月左右。「這期間,如果需要騰空房屋,我們會有合作的養老機構入住,當然老人也可以自己選擇。」

此前,公司就和中關村街道合作,在中科院退休老人聚居的海淀黃莊社區,對80歲以上的老人家里進行了扶手安裝等適老化改造的工作。

「我們目前的客戶主要是高知、高能力的老人,他們有這個支付能力,也有這個支付意願。」吳曉蓉這樣解釋公司對市場的切入點。

做老年人的生意並不容易。據了解,一方面中國老人普遍比較節約不愛花錢,其次老人相較年輕人不易接受新事物,最後老人還需要面對自己身體狀況下降的事實,克服自己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老人是子女主動聯繫我們來做。」

「居家改造現在還沒發展起來,但是我覺得再過幾年應該會好起來,就是老人在家養老,現有的居住條件又不太適合老年人用,適老裝修改造的密集需求肯定會出現,可能會晚一點,但是量有多大不好說。」上述壽險人士表示。

「未來怎麼做怎麼走,這個行業目前大家都在探索。」吳曉蓉表示,目前公司也在做平台化的嘗試,有線上的爸媽商城,線下在一些社區開展了修腳、送藥等服務。

養老產業的爆發?

摸索中的養老產業路向何方?

在朱平看來,大趨勢肯定是越來越好,因為老人越來越多,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能夠爆發還不知道。「未來的消費主體可能會從中年人青年人變成老年,國外的趨勢都是這樣;現在國內也是如此,年輕人買房就是很大一筆壓力,還要還貸款,養老人養小孩,未來年輕人可能會越來越痛苦,他們花錢可能會越來越少。而老人不用上班,又有退休金,從趨勢看,可以是未來的消費主體。」朱平表示。

大趨勢的向好下,養老業的格局也愈發清晰。

「對於很多老人,沒有更合適的選擇,經濟能力不錯,可以選擇養老機構,但是從今後最終的一個狀態來看,肯定是居家占掉一大部分,然後在居家周邊社區型的機構會占掉相當的一部分,將來離市區比較遠的養老機構,體量應該也不會增加得太多了。」上述壽險人士認為。

「理論上來說養老機構全國快飽和了,但是中國人多地區廣基數大,所以具體下來任何一點縫隙的機會其實也不小,另外,每個地區分布可能也不太均衡。」不過,據朱平介紹,目前社區養老方面還有不小的空間,此前北京要求建設社區養老服務日間照料中心,「18年上半年我們了解還有100多個街道沒有建設完成。」

「最理想的狀態是社區周邊有個小機構,然後以機構為一個發散中心,這個機構可以派人到老人家里去,這樣其實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

而行業的爆發或許還要假以時日。

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工聯合會職業技能認證中心主任烏丹星認為:「2021年重組洗牌,2022年黑馬殺出,2023年產業升級。」到時,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接近或超過3億。50後、60後的一代已開始進入70歲左右的狀態,「剛需」會逐漸顯現。「2024年擁有GDP話語權。從2024-2030年這個階段,應該是大健康產業在GDP中占比明顯上升的階段,也自然是話語權的做到階段。2030年左右,應該是中國養老產業真正成熟穩定的階段。」

已經或正要老去的我們,靜待花開。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