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一劇中,描繪了上元節這天長安發生的一系列險象環生的事情。各位觀眾老爺一定很好奇唐代上元節這天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1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一、上元節的起源

  上元節,即我們今天的元宵節。中國傳統歷法中,尤其注重朔日和望日,即農歷的初一和十五。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鬼神祖先是一項重要的日常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中國古人最早在正月十五舉行祭祀,就與農業有關。《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月,日在營室……其祀戶……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與上帝。」正月十五這天,天子要帶頭祭祀谷神與上帝。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2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祖先神在祭祀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禮記-祭義》記載:「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齋戒沐浴而躬朝之……而卜之吉……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在每年的年初,貴族都要齋戒沐浴,進行占卜活動,如果占卜的結果顯示吉祥,就會在正月初一和十五進行祭祀祖先活動。

  而正月十五得名為上元節,與中國的道教信仰有緊密聯繫。道教有三元說和三統說。道教三統為「天、地、人」,而在道教觀念中,元氣是萬物形成的最基本元素,進一步構成了涵蓋萬物的天、地、人三個系統。

  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三元的說法。北魏時,道教觀念中將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稱為三元日。此時道教系統中,出現了「上元」、「中元」、「下元」三官。據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三官分別為上元玉檢檢天大錄、中元玉檢檢仙真書和下元玉檢檢地玉文。唐代進一步將三元日與三官匹配起來,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為三官聖誕。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唐皇室自稱為老子李耳的後代,大多信奉道教。所以在唐代,道教的節日被大力提倡。而在所有節日中,代表「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無疑是最受人們重視。唐玄宗時期,將上元節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下來,特許了三天的慶祝時間,讓百姓可以燃燈慶祝,任意娛樂。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3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二、唐代上元節的節日活動

  中國古代有宵禁的傳統,唐長安也實行宵禁制度。每到夜晚時分,宵禁的鼓聲響起,便關閉坊市的大門,除非有官衙特許的公文或十分緊急的事,禁止出入。玄宗頒布允許上元節徹夜慶祝的詔書之後,上元節成為第一個被特許關閉宵禁的節日,允許放燈三日。唐代韋述在《兩京雜記》中記載「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她禁,前後各一日,以觀燈。」開放宵禁是為了更好地慶祝上元節,方便了上元節燃燈活動和百姓夜遊賞燈。於是每逢上元節,百姓通宵達旦慶祝,正如唐代詩人蘇味道感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4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上元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燃燈、觀燈。燃燈本是一項規格較高的外交接待禮儀。早在隋時,每逢大規模接待外賓的時候,長安城十五日內十里長街晝夜都被列為戲場,點著各式各樣的花燈,供人們觀賞。唐代延續傳統,在上月節這天接待各國使者,同時繼承了燃燈之俗,慶祝萬國來朝的盛況。《帝京景物略-燈市》載:「上元三夜燈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後二夜,金吾馳禁,開市燃燈,永為式。」

  唐代上元節還有一個重要習俗是踏歌。踏歌是由南北朝時期北齊的「踏搖娘」的習俗發展而來。相傳有一個姓蘇的郎中,嗜酒如命,但他每逢醉酒就毆打妻子,妻子面對如此的遭遇,便做了一首哭訴的歌。後來此歌傳出去,受到人們的歡迎。演唱時,且步且歌,因此稱之為「踏謠」。到了唐代,踏歌的形式和曲調增多。且出現一種新的踏歌形式——連袖舞,邊唱邊舞。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5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玄宗時,宰相張說曾寫過《十五日夜禦前口號踏歌詞二首》,這是上元節在皇帝面前演奏踏舞的專用歌詞。其中第一句為「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其中的花萼樓全名「花萼相輝樓」,是皇城一個可以用來觀賞長安景觀的樓,也是上元節時,皇帝接待外賓、觀賞踏歌、觀看大唐子民觀燈活動的場所。上元節這天,花萼樓上,群臣務必讓皇帝體驗到大唐太平盛世。

  民以食為天,上元節也有獨特的食物來慶祝節日。膏糜(一種肉粥)是一種傳統只能用來祭祀的食物。但在唐代,成為上元節人人可以享用的美食,食物世俗化氣息濃重。除了膏糜,還出現了許多新式糕點,最有名的為絲籠和焦追,都是用麥粉做成的油炸食品。而且食物的製作工藝和製作工具繁多,食物的造型精美,甚至有專門用作娛樂活動的食物。

  三、上元節的人文活動

  道教深受唐皇室推崇,每逢上元節,玄宗便要進行齋戒活動。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玄宗下詔:「道教三元,誠有科戒。」規定三元日時,禁止殺生與打魚捕獵。同時在各大道觀舉行齋戒活動,誦經祈福。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皇帝「修功德」,道士道姑們這一天舉行齋戒焚香時,都要講明自己是為大唐皇帝「敬修功德」,然後祈求神靈賜福於天下蒼生。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6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玄宗朝上元節夜,會在宮中舉行宴會。宴會前玄宗要同群臣一起觀燈,《雲仙雜記》曾記載這一盛況「正月十五日夜,玄宗於常春殿張臨光宴。白鷺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奏《月分光曲》,又撒閩江錦。荔枝千萬顆,令宮人爭拾,多者賞以紅圈帔、綠景衫。」賞燈結束後,皇帝賜宴,與會者均是朝中高官貴戚。群臣向皇帝獻祝福、再為大唐祈福,君臣同享宴會之樂。在宴會,士人們吟詩作賦,寫出華麗的辭藻,向皇帝和高官貴族歌頌上元盛況,以博得他們的青睞,換取自己的錦繡前程。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戲劇 第7張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上元夜,對於女性來說,也是一個放飛自我的夜晚。每逢上元之夜,萬千女子都會精心打扮,身著盛裝走上長安街頭,慶祝節日。而這一天皇帝為慶祝,也會將宮中的宮女放出,讓其自由夜遊觀燈,據《新唐書》評價為「縱宮女出遊,皆淫奔不還」。這一天無疑是女子釋放自己內心的壓抑,追求愛情的大好時機。《唐兩京城防考》記載某個節度使有一個寵姬,上元節這天把自己的紅手絹作詩扔在路上,上面寫著若有有緣人,明年此日相會於相藍後門。有一個叫張生的男子撿到如期應約,然後二人私奔到江南。

  文史君說:

  上元節在大陸有著久遠的的歷史傳統,其起源於先人的祭祀觀念。早期中國,正月十五這天是祭祀的上好日子。受道教觀念的影響,上元節在唐代煥然一新,成為一個獨特的慶祝節日。在皇帝的倡導下,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長安城嚴苛的宵禁制度被開放,各色人等走上街頭燃燈祈福,參加各種具有特殊意味的民俗活動、欣賞應接不暇的表演、享受各種令人齒頰生香的民俗食物。「天官賜福,上元安康」的祝福語,適用於上至皇帝貴族,下至百姓奴婢。唐代的上元節,具有世俗性、全民性、狂歡性、娛樂性、世界性。從這一節日盛況中,我們也可以窺出大唐的盛世氣象。

  參考文獻: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李曼:《唐代上元節俗的歷史考察》,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長安十二時辰》中,「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為何長安舉城歡慶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