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導讀】老覺得胸悶、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卻怎麼也找不出原因?當心,恐是自律神經失調!中醫表示,想要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除了適度紓壓、養成規律作息的生活習慣外;在治療上,若能針對個人體質、症狀不同加以對症調理,更能發揮改善上述不適的效果!
自律神經失調?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又是怎麼發生的呢?所謂自律神經,就是人體無法藉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2種。此2種神經同時負責操控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等器官,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人體構造的運動,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持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
而導致現代人罹患自神經失調的比率逐年上升的關鍵,就在於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特別是,在長期工作勞累、壓力、情緒急遽變化、熬夜下,就容易使交感神經不斷被活化。一旦上述狀態維持太長的一段時間,又未見改善,就會造成副交感神經無法有效抑制、調節其作用,呈現失調狀態。進而誘發頭痛、心悸、胸悶,甚至嘔心、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有些人甚至會以全身倦怠、頭昏眼花、易流眼淚為表現。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 3大類型這樣調理助改善
除了從西醫觀點探究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外,中醫也提到,若以中醫角度來看,自律神經失調發生的原因主要與患者長期承受過多壓力、身心疲勞,導致體內臟腑受到情志所傷造成「肝氣鬱結」有關。而肝主人體全身氣機的通暢,一旦氣機不暢便會引起人體五臟陰陽失衡,使身體出現一連串不適反應。因此,在調理上應透過病人所表現的症狀辯證論治:
自主神經的興奮
類似中醫所稱「陰虛陽亢」症狀,包含了燥、熱、動等特性的臨床表現。主要症狀為容易心情煩躁、心神不安,甚至因此失眠、睡不好。且同時伴隨有臉部紅熱感等不適反應。
調理方向:多建議在藥物調理上可適度添加麥門冬、生地等有滋陰效果的藥物;並搭配牡蠣、龍骨等潛陽的藥物來輔助調理。
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低下
若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低下,則會產生疲乏、氣短、自汗等類似「氣虛」體質的症狀;甚至進一步低下至身體冰涼、容易畏寒等寒象出現,則稱「陽虛」體質。
調理方向:「氣虛」體質者在調理上,應注重益氣健脾,可多食山藥、茯苓、芡實等健脾補氣的食材。至於「陽虛」體質者,則要適度補陽、補肝腎,日常飲食少碰生冷寒涼的食物、多攝取冬蟲夏草、杜仲等溫補藥材。
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失調
如果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其傳遞物質或作用物質產生失調,所表現的症狀即類似「濕」或「痰」證。這類人體型往往多偏豐滿、代謝速率也較常人來的差。
調理方向:除了建議透過適度的運動來提升新陳代謝速率、幫助改善體內濕氣過重、不易排出的問題外。在日常飲食上,也建議多食用有健脾燥濕、降濁化痰之效的藥材,例如,薏仁、茯苓、大棗等。
甩自律神經失調有秘訣 關鍵在紓壓、放鬆身心
除了對症下藥外,中醫認為治病必求其本!而中醫認為,造成自神經失調發生的原因主要與患者因承受過度壓力導致「肝氣鬱結」有關。因此,在調理上,建議也應找出問題的症結點,並進一步調整、改善,只要心結打開了、肝氣自然就疏通了。
而適當抒發壓力的方法,除了聽音樂、看電影、找人談心外,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是能提高體內的血清素讓心情變好,既簡單方便又有益身心健康的減壓秘訣。此外,建議若發現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不妨可咨詢專業中醫、對症調理身體,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也有相當不錯效果。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