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前兆/寫在國際失智日:請不要錯過親人一生中最後的理性階段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請允許我把老年性癡呆稱為失智症。

  關於此病的發病原因,早期診斷和預防及治療都還在研究當中。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失智症患者需要的的不是限制,而是陪伴;不是孤獨,而是交流;不是治愈,而是管理。至少目前是如此。

  我至今仍然欣賞中央在2012年的今天做了的一期節目,主題是:給生命的兩頭同等關愛。

  我曾記得台灣名作家柏楊曾經說過,人們的愛都是向下傾斜的,也就是愛子女,比愛父母要多一些。動物如此,人亦如此。

  那一期節目策劃的父親也是老年性癡呆的患者。她在父親去世以後曾撰文寫到:我終於知道我們錯過了什麼,我們錯過了父親一生中最後的理性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本可以給他人生最溫暖的東西,親人的理解和陪伴。

  在父母失智症的非理性階段,給與足夠的理解,對於父母的「不可理喻‘’給予足夠的包容,談何容易。

  都是「智」的問題,但表現卻不一樣。你可以很自然的原諒一個兩歲孩子,甚至再大些孩子的無知;卻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原諒失智父母的任性!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他們的角色永遠是父母,「山一樣」的父母,操勞,呵護,付出,忍受。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像對待孩子一樣,正向教育,正向期待。期待父母「官復原職」,期待父母不斷進步。對於期待後的失望,足可以使一個正常人身心交瘁,最終在心理上疏遠父母。

  父母無辜。

  子女無辜。

  只有病患無情。

  今晚我剛剛從老媽住院的病房里回來。老媽失智多年,已經記不清這是老媽第幾次住院了。住院不是為了治療「失智症」,而是每一次感冒所引發的呼吸道乃至肺部的感染。

  對於失智,我自認為有心理準備,在老媽剛剛開始出現問題時,已經早早進行了藥物干預。但失智的進程如此迅速,大大超過「明白人」的心理預期。

  每一次的住院,每一次的身體異況,每一次的治療過程,都會成為「失智症」的加速器。更不用說關節置換這一重大手術的打擊。

  我陪伴老媽沿著「失智」的台階踉蹌下行。在每一級台階上我都想多停留些時間,都一廂情願的認為,這是老媽的最後一級台階。但每一次都在老媽的拖曳下明白一個道理,任重道遠。

  我懷念,

  當老媽用上鼻飼時,我懷念一個餃子,在我嘴里嚼半天,再送到老媽嘴里,老媽樂呵呵咽下去的時候;

  當老媽行走困難時,我懷念老媽送我到電梯口,還能給我招手再見;

  當老媽對電視節目無動於衷時,我懷念老媽每天用日曆本記錄天氣預報的時候;

  當老媽語言功能喪失,情感無所表達時,我懷念老媽天天不講理,逼得我要發瘋的時候;

  當老媽不再天天打電話煩我,我難掩老媽不會撥號的心疼;

  當老媽天天帶紙尿褲的時候,我懷念老媽寧願天天尿褲子,也不願意帶紙尿褲這種丟人的東西的時候。

  與其說懷念,不如說後悔。子女的覺悟都是滯後於現實,有些事情是無法彌補的。在那些我倍加懷念的時刻,我還可以做的更好。

  從2012年9月21 日國際失智日開始寫第一篇關於老媽失智的文章,至今寫了幾篇了?就讓我一直寫下去吧,老媽。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