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寧波市江東區嘉和頤養院內,寧波市失智老人關愛項目之一的失智關愛「阿拉伴」接力跑活動啟動。郭戟鎧 攝
最近,79歲的瓊瑤阿姨因丈夫平鑫濤「失智」住院插鼻胃管一事,陷入和繼子女的糾紛。她透露曾被失智的丈夫喊媽,令她崩潰大哭。瓊瑤不想老公再受罪,希望他安樂死,繼子女怒了,說老爸只是失智還沒病危呢。「不再相信人間有情」的瓊瑤含淚宣布,將失智老伴「交還」到兒女身邊,不再探視。
瓊瑤的家事糾葛也再次引發大眾對失智老人群體的關注。
失智症,又叫阿爾茨海默症,它有個不太好聽的叫法是「老年癡呆」。得了失智症的老人是什麼狀態,為何會讓瓊瑤崩潰?那些家人,又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採訪了多個失智老人家庭。
耐心的護工:
失智老人,大多白天睡覺晚上搗蛋
杭州市福利中心的9號樓,是一幢料理失智、失能老人的特護樓。記者首次去探訪是一個晴天。從頂層陽光房尚能唱歌的失能老人區走到重重鐵窗門禁的三、四層失智老人特護區,心情霎時不好。
這是一群極為安靜又極為吵鬧的老人。
一位老人靠牆站著,聲嘶力竭地發出不停歇的怪聲。他隔幾分鐘就要用手重重地拍打自己的腦袋一次,但十年失智讓他失去了言語功能,除了能說幾個模糊的字,他有苦難言。
他旁邊,一位老人目光渙散地躺在床上,不發一語。失智加中風,他已無法再下地行走。他的手戴著手套,被安全繩捆著,一旦松綁,他就會亂來。
大部分的老人,不是杳無聲息地躺著,就是絮絮叨叨地坐著。記者詢問一位不停在自言自語的老奶奶,「您叫什麼名字啊?」「我們的衣裳都蠻好的。我自己的衣裳都蠻好的。」她望著記者,認真地回答,重復了7遍。
而另外一位同樣自語的婆婆,忽然沖著記者說,「把房產證拿來,該去賣房了。」此後,她又發出了一堆含混不清的話,記者問護理她在說什麼,護理搖搖頭——那些詞沒有意義,也並非在和任何人說話,她的記憶和世界都停留在青年時代。
兩層失智區住了近150位老人。5年里,護理徐阿姨前後服侍了14位老人,7位已壽終離世。
「老人一旦失智,離去的就會比較快。基本5-8年的時間,久的大概10年。」徐阿姨說,失智意味著失去控制權。他們將慢慢失去生活能力、記憶力、認知力,進而誘發性情大變、被竊妄想,憂鬱症等病症。
「白天睡覺,晚上搗蛋」,護理毛阿姨這樣形容不少失智老人們的狀態。白天,他們呼呼大睡,晚上就開始不停地起床、踱步、翻東西、搶被子、罵人。為此,福利中心的特護們也必須睡在房間,24小時陪護,防止老人起夜摔倒。「摔倒是一系列麻煩的開始,老人容易去得快。」
失智的老人:
有人不停吃東西,有人不停地走失
送進福利院的失智老人,基本上都是家屬實在吃不消管了的。
失智後,因為喪失了飽腹感,老人們的食欲無限量。如果沒人管,他們會不停地吃東西。
一位住家的失智老人王奶奶,每天在家吃完飯後便往外跑,向鄰居挨家挨戶討飯吃,她向人訴苦:我真可憐,孩子不孝順,飯都不管飽。王奶奶的兒子很委屈:「她吃了什麼都不記得,被鄰居誤會我不孝是小事,她吃出毛病就不好了。」
81歲的李爺爺曾是一位農村小學的校長,未失智前,他很怕老婆。5年前,他得了失智症,性情大變,成天用難聽的話罵老婆。兩人走在路上,他在前面罵罵咧咧,老婆在後面難堪地跟著——她不能走,不然老公會走失。
走失是最讓家人頭疼的現象之一。他們愛溜出門,又記不清回家的路,有時甚至記不清家人。
大陸民政部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每年全國走失老人約有50萬人,平均每天約1370名老人走失,精神疾病和失智是走失的主要原因。
因為失智,伍奶奶三年前被送入了金華康復醫院。今年春節,家人把她接回家過節,短短一周時間里,她走失了三次。最後一次是通過公安監控才在幾十里外的地方把她找到。第二天,年沒過完,幾個孩子立馬把她送回康復醫院,他們承擔不起母親走失的責任。
因為傳統觀念,很多人不願把失智老人送入敬老院,覺得那是不孝,但他們也承擔不了照看老人的負擔。
金女士的父親3年前確診失智症,他總會跌倒,半夜亂打電話,出現幻覺,因為製造噪音,常被鄰居投訴。家人曾經為他尋了保姆,卻被他打傷多次,不肯再幹。金女士把父親接到身邊料理,可是她要上班、持家、擔心孩子們的學業。父親不停鬧騰,讓她神經衰弱。她想當個好女兒,她希望父親好好的,但她也想要一份可以控制的生活。
最近,她問丈夫是不是該給老人家找個地方。可僅僅因為有這個想法,她覺得很羞愧。
疲憊的家屬:
為陪伴老伴,他在福利院「上了六年班」
失智區特護房里,83歲的鄒奶奶坐在房間的靠背椅上咿哩哇啦地說著什麼。「吃飯了,我們今天吃點肉好不好。」81歲的老伴劉爺爺拿起飯盒,從送飯的護理員那里挑了一塊燒爛的紅燒肉,用勺子從中間壓斷、分開。
這是老兩口的交流方式,雖然有時根本不懂彼此在說什麼,但劉爺爺堅持聊天對老伴很重要,六年里,他每天花費一個小時,從家到杭州市社會福利院,在這里待上一天,就是為了陪她說說話。
鄒奶奶在2009年的時候,被診斷為腦萎縮。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們去給她父親掃墓,路上她堅持說墓碑上有照片,還和我爭。到了一看沒有,她就站在哪里,沮喪了很久,說自己大概記錯了。」
那次之後,劉爺爺帶老伴去了浙醫二院,找最好的專家,但是這個病沒法治。老伴的變化,劉爺爺最初接受不了,「我們是大學同學,她聰明,在單位里業務好得不得了,退休後還被企業返聘。」
2008年,劉爺爺對74歲的老伴說,回來休息吧,我們出去遊山玩水。沒想到第二年,鄒奶奶就「病」了。「我開玩笑說,你怎麼現在變成傻瓜了?」
2011年,孩子們建議父親把母親送往福利院,理由是劉爺爺會被拖垮的。「我不大想送,我覺得我還可以照顧她。」很快,劉爺爺覺得自己吃不消了,劉爺爺也想過請保姆,但是,「找到合適的太難,還隔三差五要漲價。」
2011年,鄒奶奶住進了福利院,劉爺爺說,一開始他是很難過的。
「我早上5點起床,坐公車,7點不到趕到福利院,來陪她,一直待到下午兩點再回去。」劉爺爺至今還記得,鄒奶奶被送進來的第一年,每天一大早,就站到房間的走廊上,隔著窗戶眼巴巴地看著大門,等他來,「看著她這樣,那個心酸,那麼好的一個人,感覺就這樣被關起來了。」
這六年,劉爺爺說自己就像在福利院上班,每天準時出現,沒有節假日……「我想多陪伴她,現在最重要的是陪她,只要她每天高興就好。」
但是鄒奶奶並沒有因此有好轉:她已經記不起老伴和孩子們的名字。
這樣的生活累嗎?削瘦的劉爺爺往椅背上一靠,說,「反正習慣了。」
家人出現失智,我們該怎樣面對?我們一無所知,沒有人教過我們。多位家屬對記者表示,將老人送養老機構是他們不得已、又似乎是最好的選擇:「我們想不出更好的方案。」
家人出現失智,我們該怎樣面對?我們一無所知,沒有人教過我們。多位家屬表示,將老人送養老機構是他們不得已、又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