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血糖方法/血糖的檢測指標,都蘊含著哪些意義?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血糖監測既是治療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心血管領域的重點之一。因為監測血糖做得到位,可以幫助醫患雙方了解血糖控制得是否理想,有無發生低血糖的情況等。同時也給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治療是否有效予以佐證,最終為調整飲食和用藥提供真實依據。

降低血糖方法/血糖的檢測指標,都蘊含著哪些意義?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一、血糖監測很重要

  在糖尿病的日常管理中,血糖監測是重中之重。指標的任何變化,都提示我們應想到代謝情況的異動。我們通過有效的監控病情變化,得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血糖的監測指標主要包括:糖化血紅蛋白、血糖和尿糖等,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血糖是從飲食中分解而來的單糖(葡萄糖),測試結果反映的是當下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患者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尿糖,也就是測試尿液中的含糖量。正常健康人尿液中含糖量極少。

  對於做過支架手術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是「糖化血紅蛋白」。該測量值往往因為不同的儀器測定而出現波動,總體上確保控制目標小於7%即可。在糖尿病患者決定治療方案前,應每三個月監測一次,對照幾次結果再做具體的治療。治療達標後可適當放寬至每半年檢查一次。

降低血糖方法/血糖的檢測指標,都蘊含著哪些意義?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二、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不是萬能的

  盡管糖尿病患者的關注焦點是「糖化血紅蛋白」,但是糖化血紅蛋白不是萬能的,它和血糖監測有不同的用途,二者應該結合起來運用。

  假如某一次監測發現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紅蛋白正常,說明近2~3個月平均血糖控制還可以;假如單次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紅蛋白明顯升高,則說明近2~3個月血糖控制得不夠好。

  然而現實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因為過往疾病的關係,多被要求注重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下意識地忽略血糖監測。實際上前者無法反映血糖波動的情況,故而不能代替日常的血糖監測。尤其當患者感到不舒服時,還是要快速監測一下血糖。

降低血糖方法/血糖的檢測指標,都蘊含著哪些意義?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三、采血不當影響結果

  測血糖就需要采血,很多人以為采血就是字面上「抽血」那麼簡單,其實不然,我們也是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正確的采血方法是:采血前將手臂下垂10~15秒,待指尖充血後,在左手無名指指尖兩側皮膚較薄處紮針,讓血慢慢溢出。

  有正規的,就有不正規的。比如有些人為了加快速率,會用力擠壓紮針的部位,實際上這麼做會導致測量結果偏低;再比如,紮手指前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膚,沒有等完全揮發就開始抽血,或者一次采血量過少等,這些也會導致最終的監測結果偏低。

  四、測量前不可盲目停藥

  糖尿病患者無論是檢查空腹血糖還是餐後血糖,檢查前都應該正常吃藥。很多患者盤算著通過測量停藥後的血糖值來驗證藥效,其實這並不奏效。因為血糖監測的目的就是為了明確患者在藥物治療後的血糖控制情況,擅自停藥顯然不能準確反映患者的真實病情,而且還會干擾醫生的判斷,嚴重者更會因為血糖波動而加重病情。

降低血糖方法/血糖的檢測指標,都蘊含著哪些意義?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五、采血時間把握不準

  現在醫院門診的號不是很好掛,即使做檢查也一樣要排起長隊。很多時候還會有老年患者因為坐車、行動不便等原因,快到中午了才進行血糖監測。那麼問題就來了,餓了一上午,此時的空腹血糖數值還有參考價值嗎?

  嚴格來講,空腹血糖反映的是患者「基礎胰島素分泌水平」。理論上只有過夜禁食 8~12 小時後,並於次日早晨8點前采血所測得的血糖才算空腹血糖。如果空腹時間過長,勢必引起體內各種激素發生變化,此時所測數值顯然不標準。

  六、血糖監測不能跟著感覺走

  包括常人在內,都有一種「不舒服了再看醫生」的習慣。糖尿病患者也如此,他們一般會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如出現多尿、視力模糊和口幹舌燥等症狀後才到醫院。實際上這麼做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有些患者血糖很高,但是症狀不明顯。這類患者如果沒能及時通過測量血糖來制定必要的診療方案,高血糖狀態很有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並發症。

  作者:汪芳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來源:《別讓你的血管比你老》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降低血糖方法/血糖的檢測指標,都蘊含著哪些意義? 汪醫師產文 第5張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