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減肥門診/得了糖尿病,到底應該如何治療?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已發表的全國性調查,過去30年來,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加(從1980年小於1%,到2013年的10.9%)。老年人、男性、城市居民、經濟發達地區居民、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

  2013年調查中,可能中國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為35.7%,遠高於2008年調查可能的15.5%。同樣,老年人、男性、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高。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對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可減少慢性並發症發生。因此,必須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加強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及其危害

  1.為什麼會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是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導致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種病理狀態。

  所謂胰島素絕對不足是指胰島

台中減肥門診/得了糖尿病,到底應該如何治療?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血糖明顯升高時可出現糖尿病的急性並發症,如非酮症高滲性糖尿病昏迷、酮症酸中毒等,均可導致死亡。長期慢性高血糖可引起諸多的慢性並發症,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失明、下肢血管病變導致截肢、糖尿病腎病引起腎功能衰竭等。所以,糖尿病是致殘、致盲、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的預防及診斷

  1.糖尿病預防及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煅練,調整飲食結構,高膳食纖維飲食,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飲食,節制飲酒,使體重維持在理想的水平,理想體重(公斤)=[身高(公分)-105]±10%。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就在於預防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2.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診斷以血糖為標準而非依賴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根據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空腹靜脈血漿糖≥7.0mmol/L或口服75克葡萄糖後2小時靜脈血漿糖≥11.1mmol/L,兩次以上即可診斷。

台中減肥門診/得了糖尿病,到底應該如何治療?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3.糖尿病需終身堅持治療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但是可防可治的。迄今為止,世界上尚無根治該病的「靈丹妙藥」。患者須終身堅持治療,在病情獲得控制後,切勿認為「病好了」而忽視治療或不了解不堅持治療和「治不達標」的嚴重後果,從而延誤了病情。

  若「治療達標」,病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享有正常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對於有些言過其實的廣告宣傳,患者要有清醒的認識,切忌病急亂投醫。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1.糖尿病的飲食治療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一項基礎治療。所有糖尿病病人,無論採用降糖藥與否,均須長期堅持。一般狀況較好的病人。主食(如大米、面粉等)按勞力強度大致可能,每日主食(占總熱量的50-60%左右):休息者4~5兩,輕體力勞力者5~6兩,中體力勞力者6~8兩,重體力勞力者8~9兩。

台中減肥門診/得了糖尿病,到底應該如何治療?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副食中蔬菜每日500克以上,脂肪占總熱量的30%以下,蛋白質占總熱量的10-15%。超重或肥胖者減少10%,消瘦、營養不良、有消耗性疾病者增加10%。

  2.運動療法

  運動可促進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於降低血糖。實施運動療法的注意事項:

  ⑴根據自己的體質、年齡、病情輕重等,確定運動的方式和時間。

  ⑵運動時,應帶些糖塊、餅乾等,以防低血糖發生。

台中減肥門診/得了糖尿病,到底應該如何治療?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⑶病情重、有活動性眼底病變、較重的糖尿病腎病、神經病變者不能參加較劇烈的運動。

  ⑷不宜在空腹時作劇烈運動。

  ⑸注意運動的規律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⑹掌握運動強度,以患者運動時的心率為指標,運動時的心率=170-年齡。

  ⑺每日運動時間至少半小時,每周5~6次。

  3.糖尿病口服降糖藥治療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口服降糖藥品種較多,常用的有磺脲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機理、適應症、禁忌症、不良反應各異,應遵醫囑使用。

  4.胰島素治療

  用胰島素不會成癮。是否需要胰島素治療取決於病人的病情、胰島β細胞的貯備功能及口服降糖藥的治療效果。胰島素的治療方案因人而異,需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