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生酮飲食(KD)是一種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合適的配方飲食。是一種利用脂肪代謝生成酮體(乙酰乙酸、丙酮和β羥丁酸),從而代替碳水化合物功能的膳食模式。
生酮飲食並不是一種全新的膳食模式,它的臨床應用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最早由梅奧診所的R.Wilder醫師報導用於治療癲癇患者的治療。這位醫生發現生酮飲食可以使機體產生酮體,模擬饑餓狀態,從而有效抑制癲癇的發生。隨後生酮飲食被廣泛用於癲癇患者的治療,對於兒童難治性癲癇有顯著療效,甚至在一定情況下代替藥物治療。
難治性癲癇的處理策略
嘗試其他藥物,無發作機會2%;
生酮飲食,無發作20%,嬰兒痙攣35%;
外科治療,無發作60-80%;
神經調控,姑息治療為主,但2/3病例發作減少50%以上,神經心理調控效應。
生酮飲食是最早用於治療癲癇的,超級頑固性癲癇持續狀態,但近年來在神經系統炎症、創傷性疾病、癌症、線粒體病等方面也取得有效的新證據。
目前全球有70多個國家採用這種飲食治療癲癇、腫瘤等疾病,已經成立了國際飲食治療協作組;對於國內來說,2004年9月(深圳兒童醫院神經內科癲癇中心)開始,目前有40多家醫院開展(奇酮),累計病例6000多例,已有多中心臨床研究。
生酮飲食的種類和劑量
生酮飲食種類:
成品:標準,用於起初階段;
配餐:普通飲食,不穩定,需要經驗,用於鞏固階段。
經典生酮飲食:4:1
改良的阿特金斯飲食,MAD,比例低,限糖,熱卡和蛋白質不限;
低血糖生成指數治療:LGIT。
脂肪類食物:各種植物油、動物油,東坡肉、五花肉、奶油、雞蛋等。
生酮飲食劑量:
60-80千卡/公斤體重;
年齡低發育快的,可以達到90-100大卡/公斤體重;
老年人,需要減肥的,可以50-60大卡/公斤體重;
根據體格生長髮育調節,每周監測身高體重;患者家長或本人摸索出合適本人的熱量需要量;特別注意,啟動初期3周之內,不要強求食物量(熱卡),忌諱要求達標。
生酮飲食療法流程和療程
啟動階段:
住院或門診,從普通飲食過渡到生酮飲食;
熱卡過渡:0-1/3-2/3-100%計算量;
比例過渡:1:1-2:1-3:1-4:1。
滴定階段:1-6個月,至少3個月。
鞏固階段:1-2年。
終止節點:1-2年左右無發作,EEG(一)。
回歸階段:過渡到普通飲食,3-6個月。
緊急情況:可即刻停止。
合格的生酮飲食
營養指標正常:身高體重面色精神狀態,營養指標正常;
身心食欲良好:患者開心,食物美味;
酮症狀態理想:尿酮3-4+,血酮4.0mmol/L,血糖4.0mmol/L,血糖/血酮≈1-2:1(G/KI,glucose/ketones index);
食物結構合理:多種食物,大便每日自然又通暢。
正本清源,生酮飲食法讓人止步的錯誤
反:
生酮飲食很難做:望而生畏,沒啟動就問何時可以停止;
吃生酮飲食是受酷刑、受苦:偷偷給孩子吃計劃以外的食物;
生酮飲食是有嚴重副作用的:心里很擔心,很恐懼;
生酮飲食療法會很饑餓:不會,要吃飽吃好。
正:
生酮飲食是營養優於普通飲食搭配的飲食,長期無害,有益,可以治病,可以保健養生,美容、長壽和改善認知。
生酮飲食療法適應症
遺傳性疾病:基因、染色體異常,GLUT1(SLC2A1 gene),PDHD,Angelman syn;
各種癲癇,超級頑固性癲癇持續狀態;
代謝性疾病:代謝綜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
線粒體病;
腫瘤、孤獨症、癡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感染與炎症、腦脊髓損傷、創傷。
生酮飲食療法的療效
起效:啟動半年,或停止飲食;
保留率:50%能長期保留;
難治性癲癇的療效:無發作20%,癲癇性痙攣35%,有效率60-70%。
總體:2/3有效,50%改善行為、認知,神經保護作用。
生酮飲食療法治療癲癇小結
生酮飲食對象:難治性癲癇,超級頑固性癲癇持續狀態,FIRES,腫瘤,基因異常疾病,腦脊髓損傷,炎症等;
適用難治性癲癇病:20%,35%(West綜合征)無發作(藥物療效的10倍);1/3-2/3發作減少50%以上,50%能堅持長期治療,多數聯合治療,優於目前抗癲癇新藥,至少試用3個月,是治療癲癇聯合治療的方法之一。
優勢:不影響認知功能,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半數以上改善認知行為。
【專家簡介】
廖建湘 博士 主任醫師。深圳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深圳市抗癲癇協會會長,廣東省抗癲癇協會副會長,本文整理自2019世界癲癇大會廖建湘專題報告。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臨床前線公眾號,掌握國際最新醫學臨床進展,一起助力健康中國!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