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年1月,發改委、民政部、中國殘聯聯合印發《「十三五」社會服務兜底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國養老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和互助設施、光榮院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的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張,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完善。
根據全國老齡辦數據,2020年大陸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為17%。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使養老服務越來越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照護問題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2016年全國兩會上,民革中央提交的《關於建立大陸失能失智老人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提案》指出,大陸失能失智老年人口已超4000萬,他們的養老及醫療問題直接影響的家庭約1億戶。有專家認為,失能失智老人是老年人群中最弱勢的群體,養老服務不僅要「錦上添花」,當務之急是「雪中送炭」,把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納入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中去非常必要。
失能失智老人照護之難:「無處可托」
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的何女士是一位大學教師,家里住著患阿爾茲海默症的婆婆。家人每天出門後,必須把大門鎖上,讓老人自己在各個房間之間走動。
「她對事情的記憶力基本只有一天。一次陽台的門被鎖了,她懷疑有人關在里面,大喊‘救命’把鄰居引了過來,打110報警之後才發現家里只有她一個人。」何女士說,過去五六年里,家里因婆婆患病引發的大小麻煩幾乎從未斷絕。
家庭照顧不暇的背後,是相關專業護理機構缺失的困境。何女士介紹,在煙台沒有很好的相關護理機構,她和家人只能把老人放在身邊、關在家里。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屬於失能失智老人的范疇。失能失智老人作為老年人群中最弱勢的群體,對社會勞力力的耗費最大,需要的服務等級也最高。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在吃飯、穿衣、上下床、洗澡、上廁所、控制大小便六項指標中,其中有一到兩項有困難需要幫助或無法完成即判定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為「重度失能」。
伴隨中國家庭規模小型化的趨勢、親子救濟手段的逐漸減少,對失能失智老人的長期照護顯得愈發必要。而過去國家大力發展養老事業的過程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優先保障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失能失智老人都在家里照料,消耗家庭大量的精力和財力。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鎮的懷先生,曾經照顧患有亨廷頓舞蹈症(主要症狀表現為手腳不停顫抖)的父親多年。由於無法控制手腳的顫抖,老人直到去世以前,一舉一動都需要有人時時看護。偶然一次家里沒人,老人沒站穩摔了一下,躺了兩個月才好。
「我們當地養老院的條件比較差,」懷先生感到無奈,「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專業護理知識基本上無處可尋,長期照護也無處可托。」
對這類失能患者,普通家庭的照護存在明顯的不足。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文湘介紹,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養老機構只具備照顧自理老人的能力,從業人員大部分是40後和50後,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偏低。而失能失智老人大部分都高齡且存在功能缺失,需要的護理是多樣化的。對於這一人群,大部分養老機構缺少專業化的照護團隊,也會帶來很多風險。
由於傳統家庭照護模式面臨社會變遷的挑戰以及社會化照護服務供需矛盾突出,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問題成為許多家庭的困擾,加強失能失智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建設也顯得十分迫切。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精準」、「聚焦」
「十二五」期間,大陸對機構養老問題十分重視,但對於養老服務對象的定位不夠清晰。因而,養老服務業發展在滿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剛性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後。
「目前國內把養老服務的對象定義得太廣,會導致資金的投向有所偏離,產生大量的試錯成本。」唐文湘指出,當前養老服務在應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上,主要有三方面短板:
其一,是應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機構設施不足,這主要表現為養老機構設施的結構不合理,把有限的床位給了自理能力比較強的人群。全國有600到700萬張養老床位,真正能應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床位非常少,特別是在社區里面,中小型專業化的長期照護設施亟需補足。
其二是服務能力不足。以往養老是面對所有老年人群,而針對失能失智這部分人群則需要有相對專業的人力資源團隊和管理能力,目前相關力量不足。
第三是購買力不足。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顧成本最低也在每月3000元以上。而這部分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缺乏資金支持抑制了他們到專業機構尋求服務的可能性。
唐文湘認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需要政府來統籌解決。從發展思路上來看,當前政府的養老服務應該更加「精準」、「聚焦」。
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專家委員會主任張愷悌指出,大陸當前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應該把失能失智老人定義為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優先重點保障好這一老年人群。「前些年政府在這方面是缺失的,眼下應該充分利用政府掌握的資源,解決‘雪中送炭’的當務之急。」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逐步開始明確失能失智老人為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但中央機構層面的正式文件中一直沒有相關明確定義。不少專家呼籲,當前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應該把失能失智老人定義為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避免因養老服務的基本對象定義不清,帶來不必要的資源錯配和較大的試錯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組織部部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認為,借鑒國際經驗來看,政府的主導作用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政府的制度設計、政策導向需要非常清晰。「只有制度上的設計明確了,才能使養老服務的提供者有清晰的路徑。同時政府還要建立一套監管制度,來監督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質量,建立一套信息溝通的系統,使市場上供給和需求能有效匹配起來。」
唐文湘介紹,發展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是國際上流行的做法。「針對失能失智人群,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相銜接的方式,建立起一個保障制度,涵蓋應有的專業化設施、服務提供、資金籌措和關愛系統,做好這一工作能夠大幅度提升失能失智人群的保障。」杜鵬指出,通過建立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使人們在沒有進入老年的時候就能作出準備,有一種「將來得到服務」的預期,對於普通民眾防范風險、提高安全預期十分重要。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