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痛治療/中醫師揭真相:頑固的肩頸酸痛,根本原因在腰傷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如果上班族的您時常肩頸酸痛,一周會超過兩次以上需要花錢按摩肩頸,或按摩後維持不超過兩三天,阿銘師會懷疑您的付出像是在打水漂,有去無回。

  一般會認為肩頸酸痛的原因在於「姿勢不良」或是「壓力大」,造成肩頸肌肉緊繃。所以會要求坐姿、買特制的椅墊與背靠墊,更多的是一直跑去按摩放鬆肩頸肌肉,但往往撐不久,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頑固的肩頸酸痛,根本原因在「腰傷」!

  我們人種上屬於智人(Homo Sapien),是唯一直立行走的物種。所以為了保持直立的狀態,腰腹部的核心肌群必須有足夠的支撐力。所以一旦「核心肌群力量不足」,人體為了「防止結構塌陷」,會命令其他肌群緊繃用力,撐住脊椎與頭頸的相對結構。這肌群您猜是哪里?就是頭肩頸肌群,諸如斜方肌、頭半棘肌、頸夾肌、提肩胛肌……

  先跟您說一個小故事:

  一個搬家公司,原本體力活兒是給力氣大的A同事(核心肌群)做。但A同事一直請病假,公司便請坐辦公桌的B同事(肩頸)暫時代班。

  結果A同事遲遲一直沒治療好,文弱的B同事被迫一直幹體力活,當然很快就疲勞。當B同事不堪負荷,向公司提出狀況後,公司卻跟B同事說再忍耐一陣子,去按摩放鬆一下。B同事按摩完後,覺得暫時改善,又可以繼續工作了。

  於是周而復始,慢慢地B的身體出現實質的傷害,也是指日可待。

  您看完這個小故事有什麼感想呢?是不是想問為什麼不趕快讓力氣大的A同事治療好回到工作崗位,放B一條生路?

  是啊,我也想問為什麼不這麼做?

  在臨床上,我們用傷科治療或運動治療,恢復肩頸酸痛患者的腰腹功能時,往往從腳開始針還時,患者的肩頸就開始輕鬆五成以上了。處理完腰腹部,患者就已明顯改善。

  除非肩頸處於高壓狀態時間太長,以及出現頸椎小面關節(facet joint)或肌腱的受損,才需要加上頸椎局部治療,但在頸椎治療前也必須先還原腰部。而肩頸易酸痛的患者,往往也同時伴有久坐屁股酸或腰酸背痛的症狀。

  但真正治療概念應該怎麼做呢?民眾的保健防護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必須要按摩,應該怎麼做呢?

  因為筋膜的分布,腹部的筋膜是往腳延伸的,而背部筋膜是向手臂延展。這點在與黃帝內經所述的「背為陽腹為陰,手為陽足為陰」剛好符合。所以腹部核心無力造成的肩頸酸痛,與其按摩肩頸背,「不如按摩兩條小腿。」

  小腿的哪里最適合呢?在影片中足太陰經脈與足少陰經脈。也就是小腿內側,位於脛骨內側的肌腱的部位。這里的筋膜連到腹部,再往上到頸前的胸鎖乳突肌。

  【適應族群】

  適合按小腿來解除肩頸酸痛的族群,主要就是腹部與前側筋膜塌陷緊繃,判斷方式如下:

  1. 挺腰困難或是疼痛。
  2. 無論是挺腰痛,或即使不痛,但挺腰有挺跟沒挺一樣,腰椎關節硬邦邦的根本沒什麼活動。
  3. 躺下按壓腹部會脹痛,無論伴隨緊繃與否。
  4. 頭向後抬時會產生頸部疼痛,偶爾會輻射到肩、背部。

  只要是符合以上三點之一,代表您的肩頸腰背酸痛主因是前側核心肌群為主,按摩小腿內側或是按摩腹部,會比按摩肩頸更為適合。

  【按摩小訣竅】

  以往我們都覺得,按摩要越大力越好,最好整個人跳上去踩。這樣只能強迫放鬆筋膜,而不能讓筋膜「回家」(歸位)。

  沒錯,阿銘師想帶您嘗試做還原療法,「推還」。推還,首先要輕,先淺再深,而且推拿按摩有方向性。

  1. 患者膝蓋要彎曲,無論坐姿或平躺。
  2. 雙手搭住皮膚,貼住不要滑動,也不要按太深,在皮就好。
  3. 順轉與逆轉交替轉動皮膚,感覺要把「皮膚跟肌肉兩層轉開轉松」。(過程不要搓到皮,要貼著皮膚)
  4. 重復3.的步驟,一直到覺得皮膚較松。
  5. 開始用較深層的按摩,去按小腿內側,由前往後撥動。

  如果按完小腿還是不夠時,表示腹部筋膜也打結了。接下來分享 腹部的按摩法:

  還原=決定方向+製造流動(小提醒:小腿按摩完才按腹部喔)

  1. 按壓腹部,多數人會一側較松垮(也可能痛),一側較「緊+痛」。
  2. 雙手貼住肚皮,從松垮側往緊繃側推肚皮(操作者位於被作者松垮側)。
  3. (目的是讓被作者腹部兩側張力均等。)
  4. 保持這個狀態讓患者做腹式呼吸。
  5. 腹式呼吸就是製造流動,此為最推薦的方法,盡量保持至少3~5分鐘。

  如果刺激度不夠,可以稍微加上推肚皮,或是讓被作者稍微做「仰臥起坐」,(方法按照之前阿銘師教的仰臥起坐 影片)

  這些方式原則上能有效還原上班族一定程度的肩頸不適,但若操作後還是依然酸痛,建議找專業傷科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治療喔。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