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症狀/中醫觀點: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隨著醫學發展的逐漸深入,21 世紀的醫學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保健發展,從針對病原的對抗治療向整體調節發展。中醫學很早就重視疾病的預防,並提出了防重於治的「治未病」思想。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疾病預防目的。中醫養生的理論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順應四時,避「虛邪賊風」

  中醫極為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主張養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及四季養生、養長、收養、養臟之道;強調「 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素問· 上古天真論》)等理論對冠心病的預防極為重要。人防病健身的關鍵就是順應自然,「 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 是氣之常也」,要健康就應順應這個規律, 「以自然之道, 養自然之身」。冠心病、高血壓等發病與季節、氣候的關係密切,因此,「順應時氣, 謹查陰陽」,「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所在。

  2. 適度飲食,以和為貴

  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飲食失宜,傷及脾胃則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中學重視飲食調攝,主張「食欲常少」以脾胃受損,影響氣血運行。同時強調勿過食肥厚之品,防「膏粱」之疾。張子和(金代四大名醫之首)主張:「五味貴和,不可偏嗜」、「以適為度」。《黃帝內經·素問· 臟氣法時論篇》的「氣味合而服之」的飲食調攝方法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起到指導作用。適度飲食是預防、祛病、延年益壽的上策,不要過食、偏食、誤食,要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貫徹辨質論食原則,依據體制類型,選擇恰當的飲食。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皆與飲食密切相關,應避免大量食用高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相關的食物,以降低血漿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3. 調節情志,精神內守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孫思邈的養生「十二少」等都告誡人們要想健康長壽, 必須思想安定清靜, 不貪欲妄想, 使真氣和順, 精神內守。若不注意調攝, 超負荷的思維活動, 突然強刺激, 均可導致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進而使內臟功能受影響引發疾病。心為「 君主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靈樞·邪客》),只有保持心情舒暢,「內無思想之患」(《素問·上古天真論》),才能達到「形體不敝, 精神不散」(《素問·上古天真論》)。不論導引(導引是大陸古代的呼吸運動(導)與肢體運動(引)相結合的一種養生術)還是太極拳, 其關鍵在於收心, 守神而能入靜, 以達到「無患慎之心」、「內無思想之患, 以恬愉為務」。精神因素作為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之一, 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中醫藥能夠從補陽心氣、安神寧心、疏肝解鬱的角度出發,達到疏解情緒、調暢情志的效果。

  4. 動靜結合, 適度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 。《靈樞·本臟》中指出: 運動可使「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華佗指出:「動搖則谷氣得消, 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久坐缺少運動, 血流減慢, 影響各系統血液供應, 導致機體利用葡萄糖能力降低, 促發動脈粥樣硬化, 增加高血壓、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發生機率。適當強度的運動以及持續、規律的運動, 可降低血壓、血脂、血糖及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核糖蛋白的水平、增加冠狀動脈床、改善心肺功能。老年人最好多進行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氣功鍛煉活動,注意盡量選擇節律較慢、運動量小而且不需要過度低頭彎腰的項目另外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以自己不感覺疲倦為度,特別是年老體弱者不可大汗淋漓、心慌氣急,每次運動時間在30~60min,每周運動5次左右

  5. 固護腎精, 養生防病

  精在中醫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來源於先天, 依賴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和補充,入藏於腎中。元氣由腎精所化, 神賴精養, 故精盛則神旺, 精衰則神憂。腎精虧耗, 心火失濟, 心腎不交, 則病變叢生。因此,養生之道貴在固護腎精。通過中醫四診合參,辨證施治,有效調補肝腎,可以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中醫強調「 天人相應」 的整體觀念, 重視精神因素在抗禦疾病中的作用, 主張調攝飲食, 運動「中節」 等一系列養生理論, 要求人們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注意飲食起居的調攝,保持健康的情緒,適度、持之以恒的鍛煉。這些養生理論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