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告訴你,如何站穩醫學科普的主流C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提出做學問有三重境界,做醫學科普同樣也需要三重因素,即具備為大眾吶喊的情懷,有識別真理的能力,有講故事的技巧。讓更多醫務工作者參與到醫學科普的隊伍中,站穩主流C位,做出有品、有料、有用、有趣的科普。

在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 新髮展高峰論壇「健康與科學傳播」分論壇上,《健康報》社推選出2018年度在《健康報》傳播平台上為醫療宣傳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大咖告訴你,如何站穩醫學科普的主流C位 健康 第1張

大咖告訴你,如何站穩醫學科普的主流C位 健康 第2張

治已病 為自己的學科發聲

大咖告訴你,如何站穩醫學科普的主流C位 健康 第3張

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拿麥克風,人人都是傳聲筒。信息橫流,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可喜的是,不少醫學專家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點,同時也具備新聞敏感性,一旦自己從事的領域發生話題性事件,能夠及時站出來發聲。

在2018年歐洲心臟病年會上,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的兩項報告指出,對於心血管疾病危險中等的中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基本沒有益處。此消息一出,讓大陸很多服藥的患者感到恐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許俊堂教授連夜趕寫出《阿司匹林到底還要不要吃》,刊發在《健康報》後引發廣泛關注。許俊堂說,作為一名醫生,治療患者的數量很有限,很多時候是因為理念出了問題,身體才出了問題。當很多媒體上傳播關於阿司匹林的錯誤信息時,許俊堂很著急,於是連夜寫稿,把問題澄清。除了紙媒管道,他平時也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撰寫文章,僅在去年,就發表了86篇文章。

做科普不僅需要一顆責任心,更需要有擔當。大陸宮頸癌微創手術已普遍開展。但在201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宮頸癌的文章,使宮頸癌手術到底選擇腹腔鏡微創還是開腹的問題引起國內同行議論紛紛。彼時,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劉繼紅勇挑重擔,從腫瘤、微創技術、開放手術等角度,結合自己的經驗體會撰寫了客觀公正的文章《宮頸癌手術到底該微創還是開腹》,發出有理有據的聲音。「1984年畢業後,我就從事醫務工作。開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我都在做,所以我有責任把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作為呼吸科醫生,孫德俊帶領學科團隊歷時3年收集標本兩萬餘例,建成國內首個蒙古族人群及北方漢族人群慢阻肺標本庫,為大陸北方地區人群呼吸疾病個體化診治提供豐富的病例儲備。每年「世界無煙日」,組織專家志願者積極開展禁煙控煙健康宣傳活動。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孫德俊與當地政府溝通,獲批成立健康大學,搭建平台讓區內醫療資源融入進來,通過線上線下傳播健康知識。「最終目標是讓老百姓對健康知識要知信行。投身健康宣傳,我樂此不疲。」孫德俊說。

「男科與性學是關係到家庭幸福、穩定、和諧,關係到人類繁衍後代,也關係到健康長壽的重要學科。但和婦科相比,男科發展慢。如果哪位男士說去看看男科,大家就會哈哈一笑。」中國性學會會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男科主任薑輝一語道出了男科發展現狀。薑輝帶領團隊與《健康報》兩性優生版長期合作,將提高大眾生殖健康意識與提升男性健康認知為己任,在電腦、報紙、網路和自媒體,留下了上千篇科普佳作。「不會做科普的男科醫生不是一名好醫生。要把團隊里的專家打造成人人都會寫科普、能寫科普的專家。」薑輝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團隊打造的男科自媒體《男科界》、《解難題》、《北醫三院男科》等微信公眾號廣受歡迎,先後出版《夜問36》、《男人枕邊書》、《排憂解男題》和《讓愛更長久》,累計印刷近百萬冊。

大陸銀屑病患者達600餘萬,被稱之為皮膚癌。中華醫學會皮膚病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集頂尖專家之智慧,築銀屑病患者「呵護方舟」。「我只做了兩件事,第一規範醫生對病人的診療行為,在原來治療基礎上,吸收中醫療法,制定一部獨有特色的診療指南。第二讓患者了解疾病知識,我們啟動蒲公英行動的銀屑病科普計劃,編撰《銀屑病的解讀》,包含300餘個核心問題,在病友群內推廣,達到科普的目的。」中華醫學會皮膚病性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張學軍教授謙虛地說。

治未病 健康科普發光發熱

古時,《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而今,預防為主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醫療專家、疾控專家、政府官員等各行各業的人不斷加入到「將預防進行到底」的隊伍中來。

「在從事腦卒中急診救治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患者,在轉診過程中延誤了最佳救治時間。老百姓對於卒中防治知識的缺乏導致了偏癱甚至死亡,所以加強腦卒中的科普宣傳,比我們整天24小時在醫院等著病人來救治的效果要好得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吉訓明說。他由此專注於大陸腦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預防與急診救治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普及。吉訓明團隊主辦的「宣武醫院低氧與缺血預適應」「急診取栓e學堂」「心腦縱橫」等公益科普公眾號,截至2018年年底,共推送心腦血管健康相關科普原創文章400餘篇,累計閱讀量超200萬次。針對醫生與患者不同群體,分別創立面向醫生和患者的科普平台,使得醫生能夠及時獲得更有價值的醫學前沿資訊,患者能夠掌握最靠譜、易懂的科普知識。

「什麼叫醫者?醫生不僅僅是治病救急,更應該是一名健康守護者,做疾病預防者。美國一位著名心血管專家說過一句話,當我們搶救一個心血管急症的時候,這只是治療的開始,但意味著醫療的失敗。因為這是通過預防措施可以避免的。」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長范利如是詮釋,醫生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只為了一種疾病,而在做科普宣教的時候,可以為幾十或幾百人做健康預防。今年是她從事老年心血管專業及醫療保健工作整整50周年,無論做醫生,抑或任中國老年醫學會會長,她都滿心滿眼為老年人的疾病與健康默默地的奉獻著,從未間斷呼籲全社會對老年醫學的重視,編寫了老年共病防治的多個共識指南、建立老年醫學人才培訓體系、組織編寫出版多部培訓教材,推動中國老年醫學事業的發展。她每年奔走在基層,為近十萬人次進行健康大講堂講座。「從我做起,每個人都要有意識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做到中國健康老齡化就不再是夢。」

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所主任曾強也是「轉行」的醫生之一,他從老年心血管領域轉投健康管理領域,這一做就是十餘年。他是健康管理行業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同時也是一位自帶「流量」的科普專家,在《健康報》寫了不少爆款文章,閱讀量數以萬計。「健康管理要做的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病。未病先防是通過我們對生活方式的管理而不得病,已病防病是已經得病的人不再復發,這都需要健康知識。這也正是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仍然願意寫科普文章的原因,要讓公眾了解健康知識,從而管理自己的健康。從前我是這麼做的,今後我仍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科普宣教是各級疾控中心承擔的重要職能,也是一項看家本領。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是該中心經常接受媒體採訪的專家,因為胸中充盈著捍衛百姓健康的使命,讓他在走進ICU、走進疫情暴發現場、走進災區的同時,走進新聞發布會的現場、走進媒體的鏡頭。中國近年來每一次出現大小疫情時,比如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H7N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伊波拉疫情,他都會及時站在媒體的鏡頭前,抽絲剝繭,向公眾準確傳遞健康信息,從不缺席。在他看來,開展疫情處置的同時做好健康傳播工作十分必要。「與醫生相比,我們在傳播健康科學知識,在向公眾提供權威專業信息方面,擔負著更大的責任,是一種使命和職責。」馮子健說,未來,健康傳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信息化、自媒體時代,不但要保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在現場,更要及時發聲,及時發布消息,及時給公眾恰當的建議。

《健康報》曾經刊登的《市長成了健康科普員》,讓不少讀者憧憬「如果這位市長是自己城市的市長就好了。」河南省周口市副市長張廣東,原本是一名外科醫生。他深知健康知識對老百姓的重要性,近兩年來,深入縣市區調研醫改工作達40餘次,撰寫有關醫改的調研報告12篇和提案7篇。他積極傳播健康知識,普及健康生活素養,主導開展科普健康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百姓「五進」活動,全年向公眾免費開放健康講座20多場。「我是個市長,我更是一名醫生。我想作為一個市長給老百姓傳播健康知識,能夠給老百姓帶來更多健康福祉,那麼做這個市長就值了。」

搭架子擺高台 唱響科普好聲音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微信公眾號推送的科普文章總是讓人賞心悅目。華西醫院宣傳科科長劉歡介紹,之前也是在醫院里向各位醫生求文章的階段,逐漸地,醫生做科普的意識提高了,而今醫生排著隊寫科普文章。從剛開始宣傳科「單打獨鬥」到現在48個臨床科室400多名醫生都加入到團隊中,形成了圖文、視頻、書籍、文創產品於一體的華西辟謠小分隊品牌。「我們將不忘初心,打造百姓更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

健康科普不僅僅是醫界大咖的工作,近年來也湧現了不少年輕面孔。2018年,《健康報》社發布「青年醫生全明星成長計劃」,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來自全國衛生戰線的500多名青年醫生熱烈響應,「烤腸醫生」王猛就是其中一位。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王猛,會畫、善畫,戲稱自己烤腸醫生,因為他的人物都用一根香腸的形象進行包裝。「年輕醫生做科普就要發揮潛能,展現朝氣,還要不服輸,不甘落後。作為一名80後,我認為要時刻保持好奇心,展示才藝要像10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得像90後,拼搏奮鬥的精神要看齊70後,拓展知識的廣度要學60後,觀點表達透徹深刻要學50後。除此之外,還需要團隊配合。」

更多青年醫生願意發聲,少不了醫院的支持,越來越多的醫院樂於支持、培養好苗子,同時搭好架子,擺好高台,讓大家唱響醫學科普好聲音。為了吸引青年醫生做科普,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引入「中國好聲音」賽制,首創雙導師制,由科學導師和媒體導師共同選擇並培訓選手,第二屆比賽決賽會場500人座無虛席,網上60.1萬網友同步看直播。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副書記王雲峰介紹,該院下屬六個醫院,十餘個研究所,18000多名師生,在醫防研教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就需要與媒體加強合作,讓外界更真切地了解醫學,這也是健康傳播的一種方式。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宣傳中心主任仰東萍看來,醫生是健康科普的主力軍,而醫院更是主陣地,醫院應該為醫生創造發聲的平台,表達自己的觀點。該院為醫生提供微信公眾號等其他媒體平台。「科普不是簡單的口傳,更是心授,要做有溫度的科普。這不僅是傳播科普知識,更是醫患矛盾的潤滑劑。」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健康報》社承辦的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賽中,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表現突出,這與醫院主管的支持和推動密不可分。「每天與患者交流,其實就是做科普。」吉大一院黨委副書記於家傲介紹,在做科普過程中,我們慢慢搭建醫生話語權的通道,湧現了專病專人的科普作品。我們也與《健康報》合作,將專業的醫學語言轉化成患者能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通過合作學習,年輕的醫護人員做科普的能力有所提升,懂得以什麼樣形式、用什麼樣語言,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惠及患者。」

(本版文字:記者 王瀟雨 楊金偉 攝影:張丹)

編輯製作:劉洋

大咖告訴你,如何站穩醫學科普的主流C位 健康 第4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