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人口也越來越多。(圖/免費圖庫)
記者趙於婷/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人口也越來越多。醫師指出,失智症種類複雜度高,分別有「退化性阿茲海默症、血管型、額顳葉型、路易氏體、亨廷頓氏失智症」等,雖然早期症狀相似,但治療方式和疾病進程不同,根據統計顯示,早髮型失智症患者需要4.4年才能正確診斷,因此早期確診相當重要,現今也可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鑒別診斷。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為3%-30%(每5歲倍增),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以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為例指出,在患者大腦中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生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20年。
林昆儒解釋,腦神經細胞運作時會產生「乙狀類澱粉」,這些澱粉樣勝肽一旦產生不正常沾黏,就會形成斑塊,因此評估大腦斑塊是鑒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一名失智症患者家屬謝小姐也特別分享父親罹病經歷。她表示,父親初期會像機器人一樣,不斷說重復的話、常常迷路、脾氣越來越暴躁、一直喊餓瘋狂進食、出現幻聽、上廁所無法自理、看著妻子喊阿母等,初期診斷是阿茲海默症,但後來不僅沒比較穩定,脾氣暴躁還會動手打人,再進一步檢驗才發現是「額顳葉型失智症」。
失智症不僅容易和老化混淆,種類複雜度更高,提早鑒別診斷相當重要。(圖/記者趙於婷攝)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說,像謝先生這種出現無法控制情緒的現象,會推測和額顳葉型有關,但苦無可靠的檢測佐證,最後使用當時仍在臨床研究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才排除阿茲海默症,確診額顳葉型。他也提到,就是因為一開始沒確診類型,服用針對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才沒有效。
「失智症是非常刁鑽的疾病!」胡朝榮說,失智症不僅容易和老化混淆,種類複雜度更高,臨床必須用排除法來找出患者到底是哪類型失智症,除了病史問診、身理檢查和認知功能檢測之外,還要加做生化檢測、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若仍無法確診種類,則可經由分子影像檢查來鑒別診斷。
林昆儒舉例,可利用腦血流掃描來區分阿茲海默氏症或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或做多巴胺掃描來評估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症,有助在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時候來確認腦中異常蛋白的堆積,來提早確診。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