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狀痛/骨質疏松您了解多少?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骨質疏松您了解多少?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骨質疏松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 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很多人以為,骨質疏松只是老年人的病。其實不然,年輕人也會患上骨質疏松症,且越來越年輕化。採訪中,專家表示,骨質疏松預防要從青少年開始。

  1 骨質疏松易導致骨折

  「每天門診接診的患者中,骨質疏松患者至少有5例。」在蘭大一院內分泌——骨質疏松科門診,記者見到了正在忙著給病人做檢查的骨質疏松科主任陳莉,「很多腰腿疼或者骨折的患者來檢查後,發現多數是因為骨質疏松造成的。」

  陳莉介紹,骨質疏松症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疾病,「它也被稱為靜悄悄的流行病,很多人等到發生骨折才去治療,已經太晚了。」陳莉說,骨質疏松症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它最大的危害是易導致骨折,與骨質疏松相關的骨折在老年人中發病率高達30%以上。

  陳莉舉例,人體的正常骨頭很致密,但骨質疏松的骨頭則很疏松、空隙很大,骨頭就像被蛀空的柱子、空心的蜂窩,一旦遇到撞擊或者摔倒,疏松的骨頭就會「倒塌」。而骨質疏松性骨折也是老年患者致殘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骨折可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並發症,導致肺感染等多種並發症的發生。「目前大陸骨質疏松症整體診治率均較低,即使患者發生了脆性骨折 (椎體骨折和髖部骨折),骨質疏松症的診斷率也僅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者尚不足1/4。」

  有數據顯示,大陸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症患病率女性為20.7%,男性為14.4%;5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約為15.0%,50歲以後椎體骨折的患病率隨增齡而漸增,8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可高達36.6%,骨折則是骨質疏松後的嚴重後果。預計未來幾十年,骨質疏松症及其導致的骨折發病率依然呈上漲趨勢。

  2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骨質疏松?

  陳莉說,大多數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骨鈣的逐步流失而出現症狀,到晚期大多數會出現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時、起坐時及長時間行走後出現,夜間或負重活動時疼痛加重, 並可能伴有肌肉痙攣;有一些老人因椎體壓縮性骨折,會出現身高變矮或駝背等脊柱畸形。嚴重的腰椎壓縮性骨折可能會導致腹部臟器功能異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脹、食欲減低等不適,而骨折發生的常見部位為椎體 (胸、腰椎),髖部(股骨近端),前臂遠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蹠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發生骨折。

  「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後,再骨折的風險顯著增加。」陳莉稱, 骨質疏松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也有一定影響,恐懼、焦慮、抑鬱、自信心喪失等,一些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 以及骨折後缺少與外界的接觸和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3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骨質疏松症?

  陳莉介紹,骨質疏松症針對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絕經婦女、嗜煙酗酒者、過度節食減肥者、不常曬太陽者、飲食偏高蛋白者、長期臥床者,也有一些長期服用安眠藥、抗癲癇藥及治療精神疾病藥物的患者。

  女性骨質密度在30~35歲之間達到高峰,然後逐漸開始減少。45歲以後,由於體內雌激素分泌減少,因而加速骨質的流失;懷孕和分娩常要消耗大量鈣質,尤其是多次懷孕或分娩的女性。特別是絕經後的婦女比正常人更容易得骨質疏松,主要是因為絕經後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對破骨細胞的抑製作用減弱,使破骨細胞的數量增加、凋亡減少、壽命延長,導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強,女性50歲後鈣的流失速度是50歲前的兩倍。

  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全身臟器功能下降,活動量減少,日照不足,進食量減少,營養相對不足,從飲食中吸收鈣質的能力減弱。到老年期後,由於體內成骨細胞活性減弱,合成骨量減少,骨密度降低,因此更容易造成骨質疏松。

  4 骨質疏松越來越年輕化

  陳莉在檢查中遇到的一位患者比較典型,年齡只有35歲,但已經骨質疏松。

  「由於飲食、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影響,骨質疏松症越來越年輕化。」陳莉表示,骨質疏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些青少年在骨骼生長階段吸煙、嗜酒等,很容易引起維生素D及鈣鹽、蛋白質攝入不足,也是發展成骨質疏松症的緣由,「補鈣,應該從少年期就開始。」

  有研究表明,男性45歲、女性35歲以後骨鈣就開始流失,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流失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到60歲時已有50%的骨鈣流失掉。

  5 什麼原因引起骨量減少直至骨質疏松?

  1.年齡與性別:骨質疏松症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病率增高。應將年齡較大、骨密度較低的絕經後女性作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重點預防。

  2.鈣攝入不足:成人每日需鈣800mg,成長期、50歲及以上人群每日需鈣1000mg。盡可能通過飲食攝入。

  3.維生素D攝入不足:維生素D的來源,一種是體內合成,通過曬太陽在紫外線作用下,維生素D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另一種是食物或藥物補充。維生素D攝入不足可致鈣不能吸收利用。

  4.運動不足: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營養物質吸收,使骨骼得到充足營養,運動對骨的生長和重建是一種重要的機械刺激;運動增強肌肉力量,提高機體靈活性和平衡性,進而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運動不足時,使骨營養減少,骨附屬組織缺鈣,加速骨丟失,誘發骨質疏松。

  5.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加班熬夜,吸煙、過量飲酒,長期飲用咖啡、碳酸飲料及濃茶,高鈉飲食,蛋白質攝入不足,體質量過低都會導致骨密度降低。

  6.藥物、疾病:某些藥物和疾病,如糖尿病、激素類藥物長期使用可導致繼發性骨質疏松。

  6 如何防治骨質疏松?

  陳莉建議,從營養學講,成人鈣攝入量是每天800mg,50歲以上人群要有1000mg,而大陸居民每天鈣攝入量平均只有400mg,鈣的攝入量完全不足。無論預防還是治療,既要補鈣,還要補充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缺少維生素D也會導致骨質疏松)。此外,要調整生活方式,多喝牛奶,適量吃豆制品、海產品等,每天有戶外運動,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少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歐陽海傑 實習生 羅虹

骨質疏鬆症狀痛/骨質疏松您了解多少?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陳莉,女,主任醫師,教授,現任蘭大一院骨質疏松科主任。1985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醫學院醫療專業,次年分配到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工作,從事內分泌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餘年,對內分泌專業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為深厚的臨床經驗。現任甘肅省醫師協會骨質疏松醫師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病科甘肅分會副會長、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蘭州市內分泌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甘肅分會委員。曾先後在國家級及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參與省廳級科研課題10項,其中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甘肅省衛生廳科技衛生進步三等獎6項,獲蘭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