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藥明康德/報導
很多人說,新藥研發的歷史,就是我們了解生物學的歷史。隨著我們對基礎生物學理解的不斷加深,諸多創新生物醫藥技術也隨之而來。近年來興起的癌症免疫療法、CAR-T療法、基因療法、以及RNAi療法,就是最好的案例。
說到生物醫藥歷史上的突破,就不得不提Humira(adalimumab,中文名修美樂)。自2002年首次獲批上市以來,它先後獲批治療10多種不同的適應症,為全球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此外,作為「噬菌體展示」技術帶來的第一款藥物,它在醫藥研發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也在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官方通稿中得到了大篇幅的介紹。
這一切,還要從60多年前說起……
類風濕關節炎:希望與災難的交織
2002年的最後一天,美國FDA批准Humira上市,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這種疾病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500萬名患者。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的異常,患者的全身多處關節會出現炎症和進行性損傷,導致關節變形。由於疼痛,患者正常的日常活動都會出現困難。
在Humira問世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面對疾病對關節的侵蝕,很多風濕病專家都束手無策。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一度曾看到「終止」這種疾病的希望——可的松等類固醇激素在治療這種疾病上,表現出了驚人的治療效果。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不僅能緩解患者的痛苦,還能阻止他們的疾病進展。
▲可的松的立體分子結構(圖片來源:Ben Mill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可以想像,患者們對這種「神藥」趨之若鶩。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成千上萬的患者接受了可的松治療。誰也沒有想到,這竟然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很快,藥物的副作用就呈現了出來。在患者中,醫護人員們觀察到了皮膚損傷、骨質疏松症、糖尿病、免疫防禦機制受損等嚴重的症狀。而停用可的松後,患者的疾病又會復發,導致關節持續損傷。糟糕的是,患者沒有其他可用的治療選擇。
十餘年後,這段不幸的歷史得到了重現。一類名為非甾體抗炎藥(NSAID)的藥物橫空出世,被用於患者的治療。但很快,流產、早產、腎衰竭、以及胃腸道損傷等副作用開始出現。
希望與災難的交織,很好地形容了早期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狀況。
意外的發現
有意思的是,在對另一種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中,我們找到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全新靶點。讓我們把時針撥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澳大利亞的免疫學家Marc Feldmann教授正在研究一種會導致甲亢的疾病。在這種疾病里,一些甲狀腺細胞會過度表達一類可以激活免疫反應的分子,而這種分子增多的背後,則是細胞因子的刺激。
基於這個觀察結果,Feldmann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激發自身免疫疾病的,或許正是細胞因子。
▲Marc Feldmann教授將細胞因子與免疫疾病聯繫到了一起(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Feldmann教授決定從罹患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組織中,尋找是否含有過量的細胞因子。然而在他原本研究的疾病中,很難獲取到足夠量的炎症組織。於是,Feldmann教授決定從其他病變組織入手進行研究。當時,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醫生經常會切除患病組織,以緩解患者的症狀。這提供了足夠的研究材料。
正如研究人員們所設想的那樣,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中,出現了大量促炎性的細胞因子。而且當細胞因子出現時,免疫調節機制是失控的。
順著這個發現,研究人員們開始尋找可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方法。動物實驗表明,IL-1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潛在病因。那麼,哪種細胞因子促發了IL-1的產生呢?
在患者關節中,有多種細胞因子在共同作用。當時,大多數人並不看好靶向單一細胞因子的治療潛力。但Feldmann教授仍然決定一試究竟。
與另一位學者Ravinder Maini教授一道,Feldmann教授往培養基中加入了抑制各種細胞因子的抗體。和設想中一樣,大部分的抗體都沒有減少IL-1的產生。唯一的例外是作用於TNF-α的抗體。整整3天,它幾乎完全抑制了IL-1的產生。
進一步的研究不但證實了TNF-α對IL-1產生的影響,還發現它可以抑制其他促炎症細胞因子的產生。一系列結果表明,僅僅阻斷TNF-α,就可以明顯緩解整個炎症反應。
▲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細胞因子級聯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研發的瓶頸
找到靶點,研發新藥,推動上市,造福患者……在理想化的世界里,新藥似乎就應該這麼誕生。然而事實卻多了些曲折。
在最初的動物模型中,一切看起來還算順利。世界各地的研究都表明,向關節炎小鼠注射TNF-α抗體後,關節腫脹和損傷都大大改善。也就是說,這個潛在治療靶點在動物研究里得到了驗證。下一步,就是推進到患者體內了。
然而,來自小鼠的抗體並不適用於人體。即便這些抗體可以結合人類的TNF-α,但由於其基因序列來源於小鼠,這些抗體在人體內會引起免疫反應,有潛在的危險副作用。為此,我們需要一款人源化程度更高的抗體,通過基因改造,使其和人體自身的抗體更為相似,以免誘導免疫反應。
但新抗體的開發並非一日之功。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一些公司已經通過基因工程,開發出了人-鼠嵌合抗體。雖然這種嵌合抗體的非人源成分更少,但人體免疫系統仍然會產生「中和抗體」,影響治療效果。為了治療人類患者,我們需要進一步增加抗體的人源化比例。
全人源TNF-α抗體的誕生
幸運的是,生物學從未停下發展的步伐。隨著基因工程的發展,人類抗體可變區編碼基因的分離,以及「噬菌體展示」這兩項技術的引入,讓抗體人源化這一任務得以大大簡化。
「噬菌體展示」正是在2018年斬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技術,最早由George P. Smith教授在1985年開創。它的原理不難理解——首先,科學家在噬菌體的外殼蛋白基因序列中引入外源基因。隨後,這些外源基因會與噬菌體外殼蛋白共同表達,並展示在噬菌體表面。
根據需求,研究人員可以在這些噬菌體表面上篩選出具有一定特性的蛋白質。隨後,他們將編碼這些蛋白質的相應基因再次引入噬菌體體內。如此反復「演化」,可以得到人們所需要的蛋白質。
▲George P. Smith教授開創了「噬菌體展示」技術(圖片來源:參考資料[6])
生化學家Gregory Winter教授從中看到了全新的機會。他敏銳地意識到,通過噬菌體展示進行抗體定向演化,將有機會開發出更好的抗體藥物。
1989年,Winter教授的重要合作夥伴,Richard A. Lerner教授帶來了一項技術,通過噬菌體展示,可以產生一個巨大的抗體組合庫。這一重要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引來了大量關注,也為後來的抗體工程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同年,Winter教授成立了劍橋抗體技術公司(CAT),致力於使用全新策略對TNF-α的動物抗體進行改造。在對噬菌體展示的多個過程進行多次優化後,研究人員們得到了一種完全人源化的抗體。這款被命名為D2E7的候選藥物,和當時所有部分人源化的嵌合抗體都不一樣!
▲基於噬菌體展示的人源抗體技術(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這些科學家們為抗體工程所賦予的全新構想,使得人源化抗體的生產與應用成為可能。而這些抗體大放異彩的時刻,就要到來!
加速臨床驗證
得到人源化的抗體後,人們立刻展開了多項實驗,來評估D2E7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上的效果與安全性。首先,三種不同的體外細胞體系都表明,D2E7的確具有中和TNF-α的生物活性。在類風濕關節炎的小鼠模型中,對照組的小鼠出現了嚴重的關節炎,伴有軟骨破壞和骨質侵蝕。而在D2E7的治療下,實驗組的小鼠,各種關節炎症狀都消失了,且關節組織未出現病理學變化。
出色的臨床前數據,讓研究人員對這款抗體的潛力充滿期待。隨後,它也順利進入了人體試驗階段。在首個人體試驗中,D2E7表現出了非常令人鼓舞的治療數據——在三個最高治療劑量組中,40%-70%的患者達到了DAS和ACR 20緩解狀態(美國風濕病學會療效評估標準)。在安慰劑對照組中,這一比例只有19%。此外,這款療法起效快速,給藥24小時到一周內就能發揮功效,並在給藥1-2周後達到最大療效。臨床數據同時也確認了D2E7的安全性。
在四項大型3期臨床試驗中,這款療法的效果得到了確鑿的證明。超過2000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在D2E7的作用下,治療組比對照組顯示出了更為顯著的改善,部分患者甚至達到了3年以上的緩解。基於這些優秀治療結果,D2E7在2002年的最後一天獲美國FDA批准上市,治療中度至重度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這些患者之前對傳統的療法無反應,急需新型治療方案。
這也是全球首個獲批的全人源抗體。以修美樂(Humira)之名,它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紀錄。
造福更多疾病患者
獲批上市,只是這款抗體造福患者的起點。隨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成功應用,科學家們也開始探索修美樂在其他具有相似炎症機制的慢性疾病中,具有怎樣的療效。
根據公開信息,目前修美樂在全球範圍內,已有15個適應症獲得批准,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給患者帶來新型的治療方案。2010年,修美樂於中國上市,目前已獲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以及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
回溯歷史,距離Feldmann教授第一次將細胞因子與免疫疾病聯繫到一起,已經過去了近40年。這些年里,眾多科學家不斷推動科學進展與臨床轉化,才讓修美樂的誕生成為可能。自上市以來,這款重磅療法迄今已治療了超過100萬名罹患免疫疾病的患者,也大大改善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殘疾率。這正是醫學轉化給人類帶來的卓越貢獻。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The history of anti-rheumatic medicines is one of hope and disaster.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sciencenordic.com/history-anti-rheumatic-medicines-one-hope-and-disaster
[2] Marc Feldmann and Sir Ravinder Maini discovered anti-TNF therapy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show/anti-tnf-for-treating-rheumatoid-arthritis/
[3] MarcFeldmann, et al., (2002). Discovery of TNF-α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Joint Bone Spine, https://doi.org/10.1016/S1297-319X(01)00335-9
[4]Bornadata Bain, et al., (2003).Adalimumab.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https://doi.org/10.1038/nrd1182
[5] Ole Henrik Brekke, et al., (2003). Therapeutic antibodies for human diseases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https://doi.org/10.1038/nrd984
[6]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8: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Evolution To Design Novel Chemical Molecules.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s://www.forbes.com/sites/annapowers/2018/10/03/noble-prize-in-chemistry-2018-using-the-principles-of-evolution-to-design-novel-chemical-molecules/#4810697832cc
[7] Huse W D, et al., (1989). Generation of a large combinatorial library of the immunoglobulin repertoire in phage lambda. Science,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531466
[8] Cambridge Antibody Technology: The History of the UK’s Best Biotech.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s://labiotech.eu/interviews/greg-winter-interview-history/
[9] Laurent S. Jespers, et al., (1994). Guiding the Selection of Human Antibodies from Phage Display Repertoires to a Single Epitope of an Antigen. Nature Biotechnology
[10] GREGORY WINTER AND RICHARD A. LERNER.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www.fpa.es/en/princess-of-asturias-awards/laureates/2012-gregory-winter-and-richard-a-lerner.html
[11] William B. Coley Award.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s://www.cancerresearch.org/about-cri/hall-of-cancer-heroes/william-b-coley-award
[12] Joachim Kempeni, et al., (1999). Preliminary results of early clinical trials with the fully human anti-TNFá monoclonal antibody D2E7. Ann Rheum Dis, https://doi.org/10.1136/ard.58.2008.i70
[13] FDA Approves Adalimumab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447369
[14] 修美樂在華獲批成為成年中重度慢性斑塊狀銀屑病臨床一線用藥. Retrieved Oct 27, 2018, from https://www.prnasia.com/story/221656-1.shtml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台;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