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病例+流程圖:教你輕鬆診斷遺傳性遠端肌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實戰病例+流程圖:教你輕鬆診斷遺傳性遠端肌病 健康 第1張

翻譯:倒影無痕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肢體遠端無力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哪些?如何根據腿部前部和後部受累程度進一步縮小範圍?相關的基因檢測又有哪些?最新一期Neurology雜誌(1月29日)臨床推理病例給我們展示了很好的遠端肌病診斷流程,一起學習一下吧。

病史和體格檢查

患者為40歲白人女性,因「進行性小腿和手部無力15年」就診。起初,其腿部無力呈不對稱性;難以腳尖站立並隨後出現雙足下垂。多年後,患者難以從坐姿站起並出現爬樓梯困難;隨後雙膝屈曲呈跪姿。患者為髮型師,但因手部無力(使用剪刀困難)於2年前停止工作。發病以來,上述症狀進展隱匿,無症狀波動。

患者的既往病史無殊,無藥物服用史。進一步病史詢問顯示視覺、吞咽、構音、疼痛、僵硬、感覺及腸/膀胱功能無明顯異常。患者否認呼吸困難、肌痛、運動不耐受或肌紅蛋白尿。童年發育正常。父母非近親結婚,無明顯神經或肌肉疾病家族史。

體格檢查顯示身材矮小及身體瘦弱;無痛苦面容,呼吸頻率正常;精神狀態正常;顱神經檢查正常;言語清晰,抬腭對稱。

運動系統檢查顯示腿部遠端肌容積減少,包括小腿和脛骨前肌;手臂和腿部肌張力正常;未見肌束震顫;敲擊未見肌強直;頸部屈肌肌力4/5級;四肢肌力見表1:① 未見不成比例的大腳趾無力,雙腿不能完成單腿抬高;② 除右側髕骨和跟腱反射外,反射均為3+。感覺均為正常;協調性正常;步態檢查顯示跨閾步態。

實戰病例+流程圖:教你輕鬆診斷遺傳性遠端肌病 健康 第2張

思考:

1. 定位診斷如何?

2. 此時建議進行何種檢測?

定位診斷和輔助檢查

該患者似乎具有長期潛在的進行性純運動綜合征,主要包括上肢遠端肌肉和腿部近端和遠端肌肉。純運動症狀的存在有利於定位於運動神經元、運動神經、肌肉或神經肌肉接頭。這種無力似乎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神經根性病變,並且無明顯上運動神經元的體征。

從前角開始,需考慮的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經典的ALS不太可能,因為無明顯上運動神經元病變的表現。ALS的進行性肌萎縮變異也不太可能,因為臨床過程非常長且沒有延髓受累、痙攣和肌束震顫[1]。應考慮長期緩慢進展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如成人發病的脊髓性肌萎縮症(SMA)。SMA通常表現為對稱的近端無力為主,但患者的肌無力伴反射保留/活躍與SMA不一致。但是,應該記住SMA以遠端無力為主[2]。

運動神經病如多灶性運動神經病(MMN)常常表現為遠端為主的無力,並且可能在數年內緩慢發展。腿部起病的MMN很罕見[3]。其次,MMN的無力通常符合單神經分布,但該患者非如此。以運動為主的慢性炎症性脫髓鞘神經病有可能,但患者通常會有感覺受累,而且常見深腱反射消失[1]。

神經肌肉接頭疾病,如重症肌無力,通常累及臉部和延髓肌,近端無力明顯於遠端無力,無肌肉萎縮,有一定程度的症狀波動[1]。

此外,幾種肌病可表現為遠端無力,如肌強直性營養不良、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FSHD)和遺傳性遠端肌病。手臂遠端無力與小腿近端無力的組合需考慮散發性包涵體肌病(sIBM),但該病在50歲以下非常罕見,並且通常可見手指屈肌無力[4]。

患者進行了相關檢查。頸椎、胸椎和腰骶椎MRI平掃正常;常規生化包括肌酸激酶(CK)為正常;包括GM1抗體、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抗核抗體和促甲狀腺激素在內檢查為正常;電生理檢查顯示右臂和右腿常規神經傳導正常;肌電圖顯示1+纖顫電位、低波幅、短潛伏期、多相運動單位電位伴右臂和腿部早期募集;無肌強直放電。

思考:

1. EMG結果對定位有何指導意義?

2. 還要進行哪些檢測?

進一步檢查

EMG結果與肌病一致並且有效地排除了神經病變。雖然在神經源性過程中可見纖顫電位,但需注意的是由於節段性壞死和肌纖維分裂可導致肌病去神經支配,進而引起肌纖維從近端分離。

患者的診斷與肌病最為一致,從小腿前部遠端無力開始,導致早期足下垂,然後逐漸進展,累及下肢近端和上肢遠端。強直性肌營養不良1型是成人中最常見的遠端無力為主的遺傳性肌病,但由於多種原因,該患者不太可能。首先,患有這種肌病的患者具有特殊面容,並且臨床檢查和EMG會顯示肌無力,但患者未見上述表現。當指長屈肌和伸膝受累時需考慮sIBM,但該病通常見於老年患者。FSHD可以從腿部遠端開始並且為非對稱性,但通常累及肩胛骨和近端手臂肌肉,大約90%的病例累及臉部[5]。

患者同意進行左側股外側肌肌肉活檢和基因檢測(圖1)。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為正常。遠端肌病譜基因測試為陰性。

實戰病例+流程圖:教你輕鬆診斷遺傳性遠端肌病 健康 第3張

圖1 患者的組織病理學特徵。肌肉活檢光鏡(A和B)和電鏡(C和D)圖片。A:H&E染色顯示纖維大小改變、肌內膜(白色箭頭)和脂肪組織(綠色箭頭)增加,但炎症很少。黑色箭頭顯示的是鑲邊空泡。B:具有p62和TDP-43陽性包含物的鑲邊空泡(黑色箭頭)。C:10-15nm的核內顆粒狀和絲狀內含物(白色箭頭)。D:含有管狀內含物的鑲邊空泡(紅色箭頭)。未見蛋白質聚集體、SDH / COX染色比例失調和破碎紅纖維,並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沒有廣泛表達。

思考:

1. 結合臨床表現和活檢結果,診斷是?

2. 活檢結果顯示鑲邊空泡有何重要意義?

討論

遠端肌病主要是遺傳性肌病,導致手臂和小腿遠端無力和萎縮[4,5]。散發病例可能無家族史。有些基因與導致肢體肌營養不良的基因共同等位[5]。遠端肌病也包括許多肌原纖維肌病。肌原纖維肌病通常具有全身症狀,包括心臟和呼吸受累[5,6]。

大多數遠端肌病從腿部開始並且主要累及前部或後部,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由於人口基因突變問題,一些肌病具有地區特異性。CK通常對診斷沒有幫助,通常為正常或僅略微升高,但Miyoshi (dysferlinopathy)例外,該病通常具有非常高的CK。MRI可以用於縮小基於受累肌肉的鑒別診斷[4,6]。如果懷疑特定的遺傳因素,應在肌肉活檢前進行基因檢測。在選擇要測試的基因時,應仔細考慮家族史、種族、發病年齡和發病部位。如果遺傳鑒別診斷非常廣泛,則首先需要進行肌肉活檢。

該患者在症狀出現時年齡較小,從遠端開始,小腿肌無力前部>後部。遺傳性遠端肌病更可能產生這種模式,包括遺傳性包涵體肌病(hIBM),Laing肌病(MYH7突變)和一些肌原纖維肌病。Laing肌病(MYH7突變)通常表現為拇長伸肌和踝關節背屈的不成比例無力,通常會產生一種「大腳趾懸掛」的特徵。但該患者MYH7檢測正常,排除Laing肌病。

鑲邊空泡也可見於sIBM,但非特異性且具有廣泛的鑒別診斷,包括hIBM、肌原纖維肌病、Udd肌病、Welander肌病、眼咽肌營養不良和一些肢帶型肌營養不良[4]。肌原纖維肌病典型的細胞質蛋白聚集在該患者中未觀察到。對於該患者,鑲邊空泡、p62 / TDP-43免疫陽性包涵體和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核內包涵體的組合均與sIBM一致,但炎症程度低和未見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廣泛表達與sIBM預期的不一致。總之,遠端前部為主的發作、患者年齡和活檢考慮更符合hIBM[8]。但sIBM不能被排除,年輕發病且活檢時炎症很少的罕見病例也有報導。

hIBM可以與sIBM區分開來,因為後者:① 通常見於年齡較大者;② 更常見的症狀為吞咽困難;③ 常常涉及股四頭肌;④ 不對稱更常見;⑤ CK更可能升高;⑥ 並且在活檢查中有更多的炎症/免疫相關變化[4,5,7]。

研究顯示hIBM有幾種類型[8]。Nonaka肌病(GNE突變)常見於青年患者,常累及遠小腿遠端前部,常為對稱性,很少累及股四頭肌[5]。CK通常正常。Desminopathy肌病表型差不對,但其也是一種肌原纖維肌病,具有特徵性的活檢結果,包括細胞質結蛋白(desmin)聚集(未見於該患者)。在該患者中,基因檢測3種已知會導致hIBM的基因(desmin、GNE和VCP)均為陰性。新的hIBM突變經常被發現並且基因治療在不久將來得到發展[8-10]。臨床醫生應該了解最相關的基因檢測以助準確診斷(圖2)。

實戰病例+流程圖:教你輕鬆診斷遺傳性遠端肌病 健康 第4張

圖2 遺傳性遠端肌病的臨床診斷流程。強直性肌營養不良1型(圖中未顯示)是成人肌病的最常見原因,表現為遠端無力起病,應在所有病例中予以考慮。除了Miyoshi、anoctamin 5(ANO5)肌病、nebulin(NEB)和telethonin之外,大多數肌病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散發性。結蛋白(Desmin)和αβ crystallin (CRYAB)肌原纖維肌病可以是顯性或隱性遺傳。除Miyoshi和ANO5肌病外,大多數遠端肌病肌酸激酶(CK)正常或輕至中度升高。ALS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DYSF = dysferlin; FILC = Filamin C; hIBM =遺傳性包涵體肌病; LGMD =肢帶型肌營養不良; MYOT = myotilin; OPDMD =眼咽部肌營養不良症; ZASP = Markesbery-Griggs肌病。

參考文獻:

[1] Preston DC, Shapiro BE. Electromyography and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Clinical-Electrophysiologic Correlations.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8.

[2] Tizzano EF, Finkel RS.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 changing phenotype beyond the clinical trials. Neuromuscul Disord 2017;27:883–889.

[3] Amato AA, Russell JA.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New York: McGraw-Hill Medical; 2008.

[4] Dimachkie MM, Barohn RJ. Distal myopathies. Neurol Clin 2014;32:817–842.

[5] Pestronk A Distal myopathies. In: Washington Neuromuscular Homepage. Available at: neuromuscular.wustl.edu/musdist/distal.html. Accessed March 22, 2018.

[6] Palmio J, Udd B. Myofibrillar and distal myopathies. Rev Neurol 2016;172: 587–593.

[7] Kazamel M, Sorenson EJ, Milone M. 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in hereditary inclusion body myopathy compared with 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J Clin Neuromuscul Dis 2016;17:190–196.

[8] Broccolini A, Mirabella M. Hereditary inclusion-body myopathies.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1852:644–650.

[9] Wang H, Wu S. Novel valosin containing protein mutation in a Swiss family with hereditary inclusion body myopathy and dementia. Neuromuscul Disord 2015;25: 273.

[10] Britson KA, Yang SY, Lloyd T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genetics of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Curr Rheumatol Rep 2018;20:26.

醫脈通編譯自:David Fam, Raphael Schneider, Julia Keith and Lorne Zinman. Clinical Reasoning: A 40-year-old woman presenting with distal leg weakness. Neurology January 29, 2019 92:242-247.

實戰病例+流程圖:教你輕鬆診斷遺傳性遠端肌病 健康 第5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