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圖 記者 馬斌
「孩子你多大了?」短短十幾分鐘里,這個問題一位老人問了一個聆聽志願者3次。
「我娘把家里能蓋的都蓋我身上了。」「你們人這麼好,到我家喝水,我娘可好了。」「我娘我爹不疼我,疼誰?」一位老人,現在只記得自己的爹娘。
這是一群特殊的老人,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失智老人。因為腦部傷害或疾病導致自身認知功能逐漸退化,他們的記憶力逐漸衰退,漸漸不認識自己的親人,嚴重的會忘記如何講話、吃飯、穿衣,喪失適應社會的能力,甚至癱瘓在床。
△王希鳳(右四)向聆聽志願者們介紹該中心老人情況。
與失智老人交流是一項挑戰,但是,有效的溝通可以使失智老人增加安全感,甚至延緩病程。11月2日上午,聆聽志願者們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淄博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孫義的帶領下,來到淄博市內首家收住失智老人的專業養老機構——張店區傅家鎮養老中心,聆聽老人們的故事。
△陪同失智老伴入住的劉文敏老人(中)是養老中心的文藝骨幹,帶給這里的老人很多歡樂。
陪老伴入住 成文藝骨幹
兩年前,劉文敏的老伴患上了嚴重的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為了能有專業人員幫忙照顧老伴,今年,劉文敏和老伴一起入住了傅家鎮養老中心。聆聽活動中,她一會兒分享自己的養生秘訣,一會兒高聲歌唱紅色歌曲,臉上開心的笑容感染著每一名聆聽志願者。
據了解,傅家鎮養老中心是張店區首家「公建民營」的敬老院,也是淄博市首家收住失智老人的專業養老機構,現居住老人67位,其中失智失能老人占50%,人均年齡74歲。「大陸高血壓、腦梗塞、腦出血患者增多,其中有些患者通過急性期治療後,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該中心院長王希鳳說,失智是不可逆的疾病,相比其他疾病,失智症患者更需要人文關懷。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因為失智老人數量多,身心健康的劉文敏老人除了和工作人員一起照顧自己的老伴外,還成了這里的文藝骨幹,她用自己優美的歌聲,用自己積極陽光的心態,感染著這里的老人們。
△84歲的董秀美老人(中)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說的都是小時候的事情。
八旬老人覺得自己還是孩子
「因為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所以對於失智老人,我想從心理疏導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觸。」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淄博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理事孫義,跟王希鳳、聆聽志願者以及中心工作人員們,講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之前一直說老人就是老小孩,對於失智老人,大家更應該把他們當成兒童。過去的經歷是老人們最清晰最深刻的記憶。大家在傾聽時給予肯定和認同,就會增加老人的存在感。因此,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就是愛!
84歲的董秀美老人患有嚴重的認知障礙,平日里最喜歡向別人講述自己小時候和年輕時候的事情。「你們是好人,跟我回家喝點水吧。」「我娘人可好了,肯定也喜歡你們。」「今天下雨不?老房子漏水了。」……當孫義和聆聽志願者們一起陪老人聊天時,老人說的話大都是前言不搭後語,她腦海中的自己還是待在父母身邊的小孩子。但是,老人說得很高興,一直拉著孫義的手。「我爺爺眼不好,我爹娘孝順。我小,他們最疼我。」循著這位八旬老人充滿愛的回憶,聆聽志願者們好像和老人一起穿越回了過去,回到了老人的記憶深處。
看著年輕人聊天很開心
聆聽志願者們還和部分正常老人聊天,聆聽了他們的故事。大家聊天時,不少失智老人就靜靜在旁邊坐著,盡管他們中大多已經無法用言語與人正常交流,但是聽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依舊會微笑或點頭。尤其是看到這些年輕的聆聽志願者時,他們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了。
王希鳳介紹,失智老人會慢慢失能,有些老人現在還能坐在輪椅上,很多症狀嚴重的已經在房間臥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
參加完活動後,聆聽志願者張默文深有感觸地說,之前並不知道現在失智老人竟有這麼多,這次通過聆聽1小時活動,關注到了這個特殊的老年人群體,真心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失智老人,用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對待他們,關心理解他們。
回歸最初的美好
聆聽志願者 韓昊正
11月2日,通過晨報聆聽1小時活動,我和閻晗、侯珊珊、陳彤、郭輝、李佳妮、孫溶唯等同學認識了一群特殊的老人——老年失智症患者。其實,之前作為山東理工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志願者,曾經到這里做過助老服務,但是卻沒有關注到他們。
記憶力減退,不認識家人;總是走丟,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時候行為乖張,製造各種麻煩……在沒有接觸過這些老人之前,我們的腦海里已根據電視劇畫面想像出可能出現的情況。實際上,和失智老人接觸之後你會發現,他們是一群非常可愛的「老小孩」,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即便多數時間彼此並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可是他們卻臉露笑意。聽著他們簡單的話語,我們都好像回歸到了「最初的美好」。
養老中心的院長說,這些患有失智症的老人認知功能逐漸退化,雖然在表達上有欠缺,甚至不認識最親近的人,但是他們心里卻非常需要人陪伴。有時一些過激的行為,也是一種需要關懷的訴求。他們也需要別人理解他們,關心他們,而不是否定他們。面對他們,我覺得我們有能力做更多,傳承志願服務精神,多一份陪伴,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理解,都是對患失智症老人的最好的幫助。
■ 相關鏈接
超85歲失智症患病率達20%
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發起的全球最大規模癡呆污名調查顯示,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相關疾病已是全球第五大死因。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失智症在65歲以上長者的患病概率為5%,85歲以上的高達20%。
如何判斷患有失智症?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董碧蓉介紹,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當你身邊的老人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丟三落四、神情淡漠、嘮叨多、性格改變、能力下降等現象時,不要以為是正常的老態,應及時找專業機構評估。」
多陪老人可降低
失智症發生風險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降低認知減退和癡呆症風險》,預防認知障礙,需注意以下方面。
1.調整飲食習慣。以非根莖類蔬菜、水果、魚、家禽肉和茶為主的飲食模式,可使人的認知狀態更佳。
2.受教育水平。接受15年以上的教育,對於癡呆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3.保持健康體重。中年期的體重指數(BMI)高,將增加癡呆的發病風險,中年期體重過重或肥胖是阿爾茨海默症的獨立危險因素。
4.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血壓對血管性癡呆的影響比阿爾茨海默症更大。患糖尿病時間越長,越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
5.積極鍛煉。體力活動對認知功能的下降有預防作用,有氧運動可延緩癡呆的進展。
6.多融入社會生活。孤獨感與老年癡呆症之間存在重要的關聯,孤獨會產生特定的身體影響,包括更高或更長時間的炎症,這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我們應該給孤獨的老人多一些陪伴,可降低失智症發生的風險。本報綜合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