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什麼是抑鬱症?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大腦中分泌的5-羥色胺減少,所以基本上治療抑鬱症的藥物都在促進5-羥色胺的分泌,所以除了藥物之外,多曬曬太陽,多做做運動都是有用的。
從心理過程上來說,被診斷為抑鬱症的兒童青少年都面臨著喪失的議題,比如小的時候,家長經常會抱抱親親,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又不太抱抱親親了,有時候孩子會有一些疑惑:「是不是我不可愛了?」而這通常也是抑鬱症患者的核心信念,很難打破。
而青春期孩子的抑鬱症也有著自身的特點,這個時期的孩子有自身發展的任務,要完成自我認同,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容易迷茫,也很容易自我懷疑。
另外,非常想強調的是,這個時期的兒童青少年通常面臨著很大的課業壓力,剛開始表現出來的是焦慮症狀,甚至都是身體上感覺不舒服,比如頭疼,而這個時候還是焦慮,慢慢地,這種慢性焦慮在持續應激狀態下轉換成抑鬱,這是臨床經常見到的。
關於抑鬱的幾點誤解
誤解一:抑鬱症是精神病,會瘋掉?
答:抑鬱症在非常嚴重的時候(特別是雙相障礙),會出現精神病症狀(注意這里是精神病症狀,而不是精神病),但情緒是主症。一般人還是存在著很多對抑鬱症的刻板印象和恐懼的。
誤解二:抑鬱症就是在於自己看不開,看開了就好了?
答:抑鬱症是種病,患者在大腦上是有器質性病變的,並不是「看得開看不開」的問題,該服藥時得服藥,心靈雞湯式的安慰,對抑鬱症患者無效。
誤解三:我家的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很開心,所以他的抑鬱症是裝的?
答:孩子出去玩的時候能夠開心地起來,說明抑鬱症還沒那麼嚴重,這是好事。很多家長在見醫生的時候,可以將這個情況和醫生反饋,比如:「孩子在出去玩的時候比在家或者學校時候比較開心」,但最好把「他的抑鬱症是裝的」這句話緩一緩,很多青少年因此會有二次傷害。
誤解四:抑鬱的人一定會自殺?
答:顯然不會。我們經常看到媒體上有很多關於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新聞,讓我們覺得抑鬱症患者會動不動就自殺,雖然說特別嚴重的抑鬱障礙患者確實存在著自殺風險,但大多數的抑鬱狀態也只是抑鬱狀態,並且大多數人都有經歷過,青少年階段尤其容易發生。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了抑鬱症病人的自殺可能,大多數青少年可能會高喊,「你如果不給我打遊戲,我就去自殺」,這個時候家長不能去刺激他說,「我不信你真的就會去自殺,有本事你去啊」,最好還是避其鋒芒,冷處理。
在抑鬱症的家庭護理上 ,家長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家長要注意識別抑鬱發作。通常,哪怕抑鬱症恢復了,仍然有可能復發,所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是否情緒低落、發脾氣、整天睡覺、胃口變差、揚言自殺等(不能做絕對判斷,可作為參考)
再者,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通常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反感家長絮絮叨叨,這個時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訴孩子「我一直在你身邊」,這樣一直都在而不打擾孩子的陪伴和溫暖是孩子需要的。當然,不能極端,這個時候孩子很容易過度提要求,家長還是得注意原則,特別是在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上,還是得控制的,基本是控制在1-2小時為宜。
最後一點,可能是在服藥的抑鬱症孩子的家長很想知道的,是關於藥物的問題,對症抑鬱的藥物不多,並且不一定在首次配藥時候都能精準,一般要過2周(14天)的時間,才慢慢起效,或者可能存在需要換藥的可能。
是不是得了抑鬱症一定得休學在家?
並不是。大多數情況下,有規律的群體生活作息對孩子的恢復是有很大幫助的,只是別讓孩子暴露在比較應激的環境下,比如課業壓力很重,考試壓力很大,這樣的狀態就不太適合,需要根據孩子情況,和校方特別是所在班級的老師有所溝通。
從行為狀態自查抑鬱
(1)是否存在著大多數時間心情抑鬱,比如感到傷心、心里空空的,等等,或者有暗暗流淚,在青少年身上表現為易激惹。
(2)在大部分時間里,對所有或者大部分過去感興趣的活動都不再感興趣了。
(3)體重顯著減輕或者增加5%。這里特別注意的是,很多青少年的抑鬱症狀表現為暴飲暴食體重增加,而不是往常我們理解的體重減輕。
(4)失眠或者睡眠過多。
(5)每天精神運動亢進或減少(不止是自我主觀感覺到的坐立不安或者不想動,旁人也可以觀察得到)。
(6)每天感覺到疲勞,缺乏精力。
(7)每天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感,或者自貶自罪(甚至有時候都有妄想)。
(8)注意力和思維能力下降,做決定猶豫不決。
(9)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懼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殺的念頭但沒有具體的計劃,或者有具體的計劃,甚至有付諸行動。
若有以上的種種症狀,請立即就醫。
另外,在這里特別想要強調的是,需要藥物的時候別因為擔心藥物有副作用而放棄服藥。副作用肯定是有些的,但兩權相害取其輕。
同時,也要認識到藥物作用的局限性,藥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情緒很低落的糟糕狀態,但通常抑鬱症發作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問題,會有生活事件作為誘因,也有人格因素的基礎。
這個時候,除了藥物治療,還需要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
歡迎添加微信:skxl8828,為你解答有關抑鬱症的疑問。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