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全民三高」的背景下,糖尿病,是一個讓人頗為「聞風喪膽」的疾病。
糖尿病能降低機體抵抗力,破壞血管,傷害臟器,可謂極大影響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但及早發現並施加干預,能很大程度降低功能和器官受損。
這時,了解你的血糖就很重要了。
今天,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檢驗師夏汝傑醫師為四川名醫的用戶朋友撰文,教大家解讀血糖。
一
血糖是什麼?
就是身體這台汽車的汽油
血糖不是萬惡之源,它是能量,是我們的動力,沒有適當的血糖濃度,我們就像沒有油的汽車,低血糖發生危及生命的事件並不罕見。
你想想,本來你們一家子開心地自駕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油箱空了,這前不挨村後不著店的,急不急?
血糖是從哪里來的?
葡萄糖在我們體內通過有氧氧化,無氧酵解,磷酸戊糖途徑等一系列化學反應進行代謝,為機體生理活動提供所需的能量和重要物質。
它也可經過合成代謝轉變為糖原,並儲存在肝臟或肌肉組織中,當機體需要葡萄糖時可迅速分解以補充血糖。
此外,體內非糖物質如乳酸,氨基酸,甘油等通過糖異生途徑也可轉變成葡萄糖或糖原。
這里細心的人就會發現,糖的來源不一定就是單糖多糖。舉個例子,你猛喝一口油,本身沒有糖,可是體內那麼一轉化,殊途同歸了。
二
糖尿病是什麼
現在我們來了解下確診糖尿病是怎樣的:
①空腹血糖≥7.0mmol/L;
②或口服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11.1mmol/L;
③或隨機血糖≥11.1mmol/L;
④同時伴有糖尿病症狀。
(其中任何一項有異常均應於另一日重復測定),三項中有一項超過即可診斷糖尿病。
接下來我們對上述生硬的術語進行一番解讀。
/空腹血糖/
顧名思義,一定時間內(泛指8小時)餓著肚子別攝入含糖物質以免干擾血糖的一般代謝過程。
/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
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後2小時內做系列血糖測定,可用於評估個體的血糖調節能力,判斷有無糖代謝異常,也可用於早期發現空腹血糖輕度增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糖耐量異常患者。
/隨機血糖/
不設定任何限制條件,想查就查的形式,for freedom。
在這三者中口服糖耐量試驗略顯繁瑣,但是它是模擬血糖的代謝過程,結合胰島素相關檢查,更能發現你的身體有什麼部件運轉不靈哦。
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關鍵,不過,糖尿病診斷的「金標準」是糖化血紅蛋白檢測。
糖化血紅蛋白檢查體現的是紅細胞在一個月內時間的壽命。
糖尿病患者因為高血糖,導致紅細胞糖基化,從而加速紅細胞衰亡壽命。糖化血紅蛋白體現的是一個人長期的血糖狀態,判斷誤差不會太大。
當糖化血紅蛋白數值≥6%時,說明發生糖尿病了。
有了這些初步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去檢查之前有個心理和生理的準備,而不是去了才驚呼「哇,我吃了一顆小白兔怎麼辦?」,或者」我都餓了一天了,這下血糖穩了吧?」畢竟,來一趟都不容易,包括醫務人員在內,誰不想身體健康喃。
所以呢,去檢查之前盡量做到按規定時間空腹,不要想著要餓肚子,暴飲暴食一頓管整天飽。試驗過程中也不要吸煙,喝咖啡,喝茶或進食。
有人會問,咖啡無糖來一杯何妨?清茶一杯又何妨?你要知道,人為何急中生智,為何激動的時候幹勁十足?
情緒異常或者外來物質如咖啡因刺激,會讓你腎上腺素蹭蹭蹭往上漲,動員身體糖分加快產能,讓你如火箭上天,一發不可收拾——那麼,咱這針對血糖的檢測,能準嗎?
三
強行插播——
我們很多朋友家里其實常備血糖儀,這個挺好,小巧玲瓏易上手,苗頭不對醫院走。
但我們同時要提醒大家,對於這種檢查儀器,我們需要注意它的檢測準確性。怎麼講?
家用血糖檢測儀的狀態和試紙條的狀態都會變化,這是一種不可控因素,而醫院檢測不可控的因素更少,更接近標準值。
教你一個小竅門:
如果糖友想知道家用血糖檢測儀是否準確,可以在來醫院定期血糖檢測的同時,帶上在家用血糖儀檢測數值與醫院測量的數值進行比對。
最後,希望大家身體安康,有病治病,切勿諱疾忌醫;無病我們也加強身體保養,多活出一分精彩喲!
最後,小康妹兒補充一句:
目前,有兩種方式可以來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進行血糖檢查:一是通過該院內分泌科開具檢查,二是通過掛「便民門診」的號開具檢查。
「搜尋」優質青年醫生
「傳播」專業健康科普
作為青年醫生的你,是否也想為健康發聲?成都商報四川名醫《Young醫聲》欄目全平台向你開放!
快來投稿吧~還有稿費發送哦!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為「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原創,未經授權禁止全文或部分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028) 6998 2578
#今日互動#
你的血糖正常嗎?
作者:檢驗科 夏汝傑
編輯:樂康 制圖:程楊秀男
圖片來源:123rf 網路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