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感「心悸」究竟是不是得了心臟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關調查顯示,至少35%的人曾經發生過一次心悸。這種病症原本多見於中老年。近年來,年輕人或學生發生心悸越來越多。心悸降臨時,患者自己感覺體內的「小心臟「在亂蹦躂,有一種莫名的心慌感,胸口悶悶的不舒服。

那麼,心悸是不是說明患上心臟病呢?

心悸=心臟病?

突感「心悸」究竟是不是得瞭心臟病?

雖然心悸是心臟病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症狀之一,但並非所有的心臟病人就一定會出現心悸,特別是在許多初期乃至中期的心臟病人身上,並不出現心悸。

因此,也不能因為沒有出現過心悸就否定患心臟病,這是因為心臟是一個具有相當強的代償功能的器官,病變較輕時,並不影響心肌的舒縮能力,也就不影響心臟的搏血量和心律。這時和健康人一樣,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產生心悸的。

但是,當心臟病變相當嚴重,或已到了晚期出現心力衰竭時,或已損害到傳導系統,影響到心律時,心悸就要產生了。

心臟病人出現的心悸與健康人在特定情況下出現的心悸是不同的,心臟病人出現的心悸有以下特點:

1、在活動量增大到健康人不會出現心悸的程度時,而心臟病人則可能出現心悸。一部分心臟病人,還容易在夜間安靜時發生心悸。休息之後,雖然心悸大多能得到緩解,但比健康人恢復得要慢。

2、心悸發作時,常伴有氣短,以及口唇發紺、下肢浮腫等表現。

所以說,偶感或突感心悸並不能說明就一定是得了心臟病。

預防心臟病,心臟該該如何保護?

突感「心悸」究竟是不是得瞭心臟病?

雖然心悸不一定是得了心臟病,但是如今年輕人工作負擔超負荷、變換生產崗位、工作責任不斷增大人產生的壓力,都是慢慢促使心臟病的魔抓變得越來越龐大。我們及早重視,可以有效預防心臟病的發生。

1、控制體重

研究表明:體重增加10%,膽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險增加38%;體重增加20%,冠心病危險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比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2、戒煙

煙草中的煙鹼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加。

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3、戒酒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實驗證實酒精對心臟具有毒害作用。過量的酒精攝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對於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並影響脂肪代謝,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

4、改善生活環境

污染嚴重及噪音強度較大的地方,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綠化面積,降低噪音,防止各種污染。

5、避免擁擠

避免到擁擠的地方去。無論是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還是冠心病、風心病,都與病毒感染有關,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於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節,以免受到感染。

6、合理飲食

應有合理的飲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營養有關。所以,從心臟病的防治角度看營養因素十分重要。原則上應做到「三低」即: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

7、適量運動

積極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維持經常性適當的運動,有利於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正常的代謝,尤其對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應根據心臟功能及體力情況,從事適當量的體力活動有助於增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臟器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過於劇烈的活動,活動量應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狀為原則。

8、規律生活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

總而言之,心悸患者常自覺心慌不安,稍勞即發。心悸病因較多。輕者勞逸結合,注意飲食。對於服用藥物控制的患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堅持服用、合理用藥,適當服用養心護心的中藥或食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請點擊文章右上方的紅色「關注」按鈕關注我!

八百方健康說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了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錯誤!

如果您需要幫助,請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聯繫我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