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三聯生活周刊加星標!
此時此刻,體重秤就在離我5步開外的陽台。從初七下午回來到現在,我已經超過30多個小時不敢走近陽台了。我怕忍不住,然後心碎得一塌糊塗。
然而膽怯並不能消除這世界上還有鏡子的事實。一不小心洗澡出來看見鏡子,我的媽呀,這是什麼鬼?!這感覺,就像一個偷情的人,過年期間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兒,然後不敢面對自己的另一半。太痛苦了,我摸著肚皮上多出來的脂肪,不禁悲從中來。
「身為一個胖子,最讓人害怕的地方,是孤獨。因為,胖子們,沒有人愛你們。」100多年前,一個名叫埃文·威廉斯的醫生說過這樣一句紮心的話。他覺得胖是沒有自控力的表現,於是發明了一張表,把各種食物的能量值,用畫的形式展現出來,散發到世界各地。他想以此告訴大家:你吃的每一口飯,都是能量的堆積。要適可而止。
很顯然我過年回家前忘了拜一拜這個表。
01
脂肪這個小壞壞
70多年前,也是這樣一個二月,在世界的另一端,女人們開始謀算著出去工作賺錢。因為戰爭,男人們都去打仗了,家里的家用變少了。
家里的孩子沒人帶,媽媽們也沒時間做飯,高熱量高脂肪的快捷垃圾食品迅速崛起。在時間的推進下,垃圾食品越來越好吃,人也越來越胖。胖倒是其次,心臟病高血脂的也人越來越多了。
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吃完漢堡包後心臟病突發引起了科學家門的高度重視,他們發現心腦血管跟高脂食品有直接關係。這使得脂肪一下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做牛奶的開始加速研發低脂牛奶,做冰淇淋的絞盡腦汁思索零脂雪糕。
但薯片怎麼辦,戒不掉啊!沒關係,有Olestra(蔗糖聚酯) 。
這是一個神奇的油脂分子,它完全不被腸道吸收,還跟正常油脂從口感和味道上都足夠相似。不被腸道吸收意味著什麼?不就是不發胖麼!
於是零脂薯片,低脂奇多等產品蜂擁而至。貪吃的人們發現自己可以無負擔地享用曾經如此高油脂性的食物,不簇擁簡直是沒道理的事情。
神器當然有副作用。你試過走在馬路上,屁股後面突然出現一塊兒棕黑色油漬的感覺嗎?這就是蔗糖聚酯的副作用,因為不吸收,它會直接從腸子里滑出體外,造成你走著走著就……的尷尬場景。科學家們發現人們越來越多的尷尬,罪魁禍首居然是蔗糖聚酯,便緊急叫停了這個風光一時的0脂神器。
其實直到今天,低脂仍然是我們想到減肥的首選餐食結構。喝低脂酸奶,低脂牛奶,不吃肥肉,炒菜少放油。老實說,低脂的確可以減肥,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幾率。但脂肪只是誘發肥胖的真兇之一。另一個同樣強大的殺手,還隱藏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沒有被很多人認知。
02
碳水和糖,你倆分明就是一家的
史蒂芬森(Vilhjalmur Stefansson)是一個冒險家,年輕的時候在北極格林蘭島區域住過5年,吃的用的跟當地因紐特人一樣,大魚大肉,沒有主食,主要麵包土豆是稀罕貨。但因紐特人完全沒有胖子。
後來,回歸城市生活的史蒂芬森正好趕上卡路里減肥法盛行。他發現但這和自己曾經只吃魚肉但不胖的經歷有巨大的矛盾點,於是他拉了一個跟自己有類似格林蘭探險經歷的朋友,做了一個長達數月的,只吃牛羊豬雞肉和內臟,不吃任何碳水和果蔬的實驗。
實驗的結果令人乍舌:史蒂芬森和他的朋友不僅沒胖,而且體重保持均勻。這也是後來著名的阿特金斯飲食法的靈感和基礎。
在今天來看,這個原因已經很簡單了:人每天直立行走運動幹活需要能量,食物就是我們的能量來源。它們會被轉化成各種身體所需的物質,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葡萄糖。攝入糖可以帶來葡萄糖,吃米飯麵包也會。葡萄糖通過血管被傳輸到不同的身體器官附近,借助胰島素進入各種有需要的器官。
但是每個器官,每天只需要一定數量的葡萄糖就夠了。多的葡萄糖這時就會被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不時之需存儲的越多,人越胖。
阿特金斯飲食法的核心就是通過避免攝入任何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將身體消耗能量的方法從消耗碳水化合物帶來的糖分,變成直接消耗儲存在體內的脂肪細胞,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當下非常流行的生酮飲食法,也是遵循這個邏輯。但,跟低脂的減肥方式一樣,雖說這種方法能瘦,但也有弊端,前陣子科學家的調研就發現,堅持這樣的飲食法可能會減少壽命,並帶來智力的衰減。
03
減肥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平衡
這世界上,沒有一頓吃起來的胖子,也沒有少一頓就瘦下來的瘦子。春節7天吃出來的重量,其實大多都是虛胖,只需要在節後合理平均營養,午餐晚餐外賣多選清湯鍋麻辣燙,多吃蔬菜不加面,堅決不吃咖喱蛋包飯配炸豬排就好。
但倘若是希望降低頑固的超標體重,則需要認真分析自己的健康狀態和體質。
肥胖是不是對健康有嚴重的影響?一定是的。但是它的解決方法並不是瘦,而是健康,也就是合理的體脂比範圍,合理的飲食作息,以及健康的新陳代謝。體重器上的數字,只是一個參考值,能降低固然美好,但它一定不是一切的終極目的。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PO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點擊以下封面圖,一鍵下單
年度愛情刊「未來愛情指南」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