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親人就在身邊,他們卻不認識了。在我們身邊,生活著不少失智老人,他們大腦中的記憶如同手中的沙子,會順著指縫偷偷溜走,他們還會變成不懂事的「老小孩」,脾氣暴躁甚至動手打人。在養老機構中,失智照護是養老照護中最難的板塊,很多養老院不願接手。是什麼原因讓養老院不願意碰這塊「燙手山芋」呢?養老機構的失智照護又應該何去何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資料圖 王金輝 制圖
現狀
要麼太貴要麼不收
家住朝陽區的馬女士今年61歲,她85歲的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生活上半自理,能自己吃飯上廁所,但需要有人幫忙。每天早上4點多,老母親就起床了,「她起來之後就會在屋里轉悠,我睡覺淺,基本上也跟著一塊就起來了。」6點多吃完早飯,母親就會反復要求出門,一刻都等不了,馬女士不得不隨便扒拉兩口,帶著老人到小區里去遛遛彎兒。「老人的情緒更是時好時壞,有時候挺通情達理,有時候就突然急了,甚至開始罵罵咧咧,我們知道這是病,只能忍著。」
馬女士有一個外孫女,可由於母親的病情,只得讓親家照顧孩子,自己每周抽空過去看上一兩眼。馬女士的哥哥身體特別不好,根本指望不上,所以照顧老母親的重任就落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
自己都步入老年了,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餅乾」,馬女士照顧起年邁的母親來感覺力不從心,於是找到家政公司,想請個保姆,讓自己輕鬆一點。可是保姆只來了一個星期,就提出辭職了,理由是太辛苦,睡不好、心還累。
馬女士想到了養老院,可是打聽了一大圈,又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馬女士首先找到了離家最近的一個養老院,簡單咨詢後,養老院以人手緊張為由拒絕了她。「後來有人偷偷告訴我,其實養老院就是找借口不想收,因為失智老人的照護太麻煩」。馬女士又讓女兒在網上搜尋,查到了幾家專門收住失智老人的機構,好幾家都反饋床位已滿,「就算有床位我們也住不起,一個月1萬多元,真是負擔不起啊。」母親的退休金才四千多塊錢,馬女士自己的退休金也只有六千多,都加起來也不夠。最後馬女士還是無奈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跡。
調查
失智養老院投入成本高
記者走進位於朝陽區的一家公辦民營養老院,這里已入住40多位老人,大多都是自理、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養老院只能收輕度失智的老人,如果是中重度的,就會建議家屬去專業的失智型養老院。「失智老人需要分區管理,我們沒這個條件。」工作人員說,中重度的失智老人可能會出現狂躁、傷人等狀況,所以不能讓他們與非失智老人一起生活。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開辟失智專區的成本比較高,不僅要單獨辟出區域,還要對設施進行改造。「失智老人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記憶差,他們會經常記不住上廁所、記不住自己的房間號,要做專業的失智照護,硬件設施的改造需要投入一大筆成本。」工作人員曾經粗略測算過,相同面積的空間,做專業失智照護的投入成本是普通養老院的1.5倍。
在護理人員配備方面,一般的養老院按照1位護理員照顧3名老人的標準來設置,但是照護失智老人的護理員比例要遠遠高於這個標準。為了確保老人安全,即使在夜間,護理員也要每一小時巡視一次,睡不了整覺,精神壓力特別大。
照護失智老人的風險也非常高。海淀區一家養老院負責人告訴記者,失智老人很有可能剛才還有說有笑,一會兒就變糊塗了,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摔傷甚至自殘等狀況。「我們寧願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也不接收失智老人。」這位負責人說,失能老人只是躺在床上無法自理,進行生活上的照顧即可,收費比較高,護理員也相對輕鬆。但失智老人大多行動能力尚可,但精神上不可控,入院費差不多但風險高多了。
聲音
不能光靠養老院
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專家、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王艷蕊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會越來越多,但其實對於認知障礙這個領域,社會、家庭甚至部分養老機構都還沒有充分認識。
「家屬對失智老人的照護不專業,對養老機構又有顧慮,而機構本身收住失智老人也會有擔心,就算是有機構願意收,但一旦發生了糾紛或者危險,同樣也擔心責任問題。」王艷蕊認為,照護失智老人其實是需要舉全社會之力,從政府的角度,可以考慮提高對這類老人意外保險的力度,「就像車險一樣,只要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就會有一定賠付,讓雙方都踏實。」
從社會的層面,對失智老人的照護絕不是養老院一家之為,一定是成體系的打造,從醫院、社區、養老院到小區,都應當共同配合,為失智老人營造生活氛圍。從家庭的角度,需要對認知障礙領域有更多的知識儲備,才能選擇一條正確的失智照護路徑。
探訪
「養老不能當生意做」
雖然有不少養老機構將失智老人拒之門外,但本市還有少數養老機構敢接這個「燙手山芋」,打造了專門針對失智老人的養老院。位於朝陽區的勁松老年家園就是北京成立最早的一家專門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養老機構,59張床位在開辦半年的時候就已全部住滿了。
在朝陽區東壩附近的長友養老院二期,有一棟剛剛投入試運行的認知症照料中心,這是目前本市面積最大的專業失智養老機構。這里和絕大多數養老機構不同的是,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三層建築居然是一個圓形建築。「每個樓層都是環形的,有的認知症障礙老人會四處亂走,這個結構正好讓他們一圈一圈走,不會走進死胡同,不會覺得自己走丟。」院長龔程介紹說。
跟著龔程院長走進照料中心,一層是餐廳和辦公區域,二層和三層是失智老人的生活區域。讓記者驚訝的是,6000多平方米的面積居然只設置了122張床位,人均生活空間在50平方米左右。記者看到,外圈是老人的生活空間,內圈全部是活動空間。龔程解釋,失智老人特別需要寬敞的空間,如果活動空間太小,他們會產生焦慮和恐懼感。
房間的設置也別出心裁。記者發現,房間以單人間和兩人間為主,每9至12個老人就會組成一個組團,每個組團就像一個大家庭,有餐廳、活動區、公共浴室、護理站等公共區域。龔程說,用「小組團大家庭」的理念將老人們組成小組,由護理員和康復師帶領共同生活,目的是為了讓失智老人們融合在一起,不讓他們有被封閉、被隔離的感覺。
這里每個房間的設計也專門針對失智老人的特點。龔程介紹,每位老人床頭牆壁的顏色、門口玻璃的花色都各不相同,可以幫助老人識別自己的房間;房間內的洗手間是完全開放的,因為失智老人想上廁所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直觀地看到馬桶,否則他們會忘記。與此同時,照料中心還採用了電子圍欄、動作捕捉等智能手段保障老人安全。
在房間外的走廊里,照料中心專門把活動區設計成老北京、老上海的特色,古老的鋼琴、胡同四合院、石庫門的窗、麻將桌等老物件兒隨處可見。「失智老人喪失了近期記憶,但是他們對遠期的記憶保留了很多,這些老物件兒可以幫助他們勾起那些記憶。」
明知成本高、風險大,為何還要打造一個這麼大體量的失智養老院?龔程告訴記者,「一個家庭如果有一位失智老人,基本上有多少人就得用多少人,照護負擔非常的大。」打造失智養老院的目的,是把家屬從繁重的照護中解脫出來。另外,目前社會和行業對失智老人的照護存在一定錯誤,認為吃藥是對待失智老人的唯一辦法,但其實空間環境的營造、人性化的服務會讓這些老人延緩病情的進展,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體面,長友養老院希望在這個領域做出嘗試,提供一種全新的失智照護模式。龔程坦言,打造機構的成本很高,也有經營上的壓力,「但養老從來不能當作生意來做。」龔程相信,失智老人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雖然目前的經營壓力很大,但未來的前景是光明的。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葉曉彥
流程編輯:TF021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