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掏耳朵
相信大多數人都喜歡
麻麻酥酥的
要多舒服有多舒服
然而
耳朵掏不對
後果很嚴重
一個普通的掏耳朵習慣
居然能引發顱內感染,危及生命!
日前,澳大利亞《那就是生活》雜誌刊登的一篇報導引發關注。一名37歲的女性因為用棉簽掏耳朵差點進了「鬼門關」。
這位名叫 Jasmine 的女性習慣每天用棉簽清潔耳朵,在一次清潔之後,她突然感到耳內一陣沉悶的疼痛,甚至聽不到她2個兒子的聲音,耳內甚至有褐色的分泌物排出。
醫生給她進行了聽力測試,顯示她有中度耳聾。然後做了一個CT,結果顯示:她不僅被細菌感染,細菌還「吞噬」了她耳後的頭骨,出現了可怕的顱內感染。
醫生告訴她必須做手術,不然有性命之憂!最終她接受了5個小時的手術,切除了感染的組織,重建了耳道。
最令人驚訝的是,外科醫生在她耳道內發現了棉絮,一直在隱藏在耳道內長達五年之久,並出現潰爛。她耳朵後面的頭骨已經薄如紙。
盡管手術清除了感染,但Jasmine的聽力已經遭到了永久性損壞,甚至差點丟了性命。
「硬的工具掏耳朵不安全,怎麼軟的棉簽也這麼可怕?」 「我掏耳朵從來沒出過事,那以後還能不能掏了?」 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今天雲姐姐就來說一說耳朵到底能不能掏。 耳屎是什麼東西? 耳屎名字叫「屎」,但並不是「垃圾」 耳屎的學名叫耵聹,為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油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黃色素,還含有少量水分和鉀、鈉等元素。 耵聹雖然有點影響美觀,但對人體是有用的。 一是抗菌:耵聹含有豐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膚表面築起一層酸性膜,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下,可起到輕度抗菌作用,保護外耳道免受感染; 二是保溫、保濕:耵聹可幫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不讓耳道內的皮膚過於乾燥; 三是防異物入侵:耳道皮膚的細毛被耵聹中的油脂滋潤,可阻擋外界灰塵、防止異物和小昆蟲侵犯鼓膜; 四是防噪:耵聹的存在客觀上緩沖了傳入耳中的聲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劇烈的聲響所震傷。
什麼樣的耳屎是正常的? 健康的新生耳屎呈柔軟的黃色塊狀物,而當耳屎水蒸發後就變成白色片狀。耳道再往里的耳屎由於富含油脂被氧化成為黃黑色塊狀物,略顯堅硬,這些都是耳屎健康的形態。 而當耳屎出現如下性狀時,需要引起重視:
耳屎呈黃色黏液或出現耳朵流水時,很可能是外耳道炎;耳屎帶血絲很可能是耳膜穿孔;耳朵奇癢很可能是真菌性外耳道炎。發現如上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要擅自處理!
耳朵到底應不應該掏呢? 不要隨便自行掏耳朵! 不要隨便自行掏耳朵!! 不要隨便自行掏耳朵!!! 正常情況下,耳屎可以緩慢地從耳道內向道口移動,在人體進行咀嚼或者張口運動時自行排出。而人體無法自行排出的耳屎一般位置較深或者比較堅硬,清理不當很可能將耳屎推入到耳道的更深處,引發更加嚴重的問題。 有些人閒來無事就喜歡用挖耳勺、火柴棍、棉簽, 甚至自己的小拇指,動不動就給自己或是家人掏掏耳朵,過一把癮,卻忽略了由此可能引起的大麻煩。其實,丁點耳屎根本不會影響我們的聽力,我們可以不用管它的。
為什麼掏耳朵會導致顱內感染? 由於雙耳與腦組織距離很近,所以嚴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等炎症容易向上蔓延,引起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並發症。倘若顱內感染損傷了顱神經元細胞,導致神經元細胞異常放電,就可能誘發癲癇症狀。
給掏耳朵「忠粉」的4點建議! 小掏怡情,大掏傷身 雖然醫生不建議大家掏耳朵 但 所以,提醒您4點注意事項:
1、別用指甲、發卡等堅硬銳利的玩意兒掏耳朵。實在戒不掉,建議選用幼兒專用的雙頭棉簽,這種棉簽體積小、棉花緊實、不易折斷 2、掏耳朵的工具要專人專用,以免細菌交叉感染 3、掏耳朵時候一定要注意周邊環境,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再進行 4、如果出現耳內出血,盡快找耳科醫生檢查,不要隨意向耳內滴藥
【版權聲明】 本文綜合來源於 浙江大健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戳 把這些信息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