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焦慮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可是當這種情緒持續的時間過長的時候,就得注意是否患上了焦慮症。那麼判斷是否患上焦慮症的依據是什麼呢?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解讀焦慮症的六種狀況。
焦慮症的症狀
一、早期軀體不適
在焦慮症的早期通常伴有多種軀體症狀: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或疼痛, 心跳和呼吸次數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簡單的日常家務工作變得困難不堪,無法勝任,如此症狀反過來又加重患者的擔憂和焦慮。有的患者還有失眠、早醒、夢魘等睡眠障礙,而且頗為 嚴重和頑固。
二、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
焦慮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經系統常常超負荷工作。患者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 過快、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
三、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
害怕、緊張和不安。病理性焦慮情緒持續性或發作性時,有一種期待性的危險感,感到某 種災難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受(「瀕死感」)。患者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 「發瘋」。70%的患者同時伴有憂鬱症狀,對目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有的患者有時 會出現情緒激動,失去平衡,經常無故地發怒,與家人爭吵,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不滿意的情況。焦慮症患者有認識方面的障礙,對周圍環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認識,思維變得簡單和模糊,整天專注於自 己的健康狀態,擔心疾病再度發作。
四、精神運動性不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頓足、踱來走去、小動作增多、注意力無法集中、自己也不知 道為什麼如此惶恐不安。在性格上比較內向、敏感,缺乏彈性,也就是比較頑固,多半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又因不能達到這個標準而覺得有罪惡感,容易起疑心,貶低自己的能力。
五、社會適應性差
經常維持高焦慮狀態的人比較不受人歡迎,其創造力和適應力也較差。相對地,他們比較 容易被煽動,不夠決斷,相當謹慎和缺乏彈性,他們的自我概念也很差,以致經常需要依賴大人,以及不敢表達心中對人的不快感受,所以發現高焦慮學生,較無冒險性,喜歡做白日夢,社會適應不良。
六、不當動作頻繁
焦慮情緒不僅影響個人身心,而且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動,由於焦慮情緒影響個人種種 不舒服的感覺,致使人們採取一些無意識的動作,藉以消除這份緊張。有些人則會不停搓手指、咬指甲; 也有的抽動臉部某部分的肌肉;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利用來回走動或兩手撥弄一件東西(例如筆、紙張)來消 除緊張;因為容易發汗,也常有人以擦汗的動作來消除緊張。
焦慮症的自我治療
家庭治療措施深呼吸
當你面臨情緒緊張時,不妨作深呼吸,有助於舒解壓力消除焦慮與緊張。當你感到焦慮時 ,你的脈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減緩呼吸速率,使身體相信焦慮已過去。正確的腹部呼吸是,當你一吸一呼時,腹部將隨之一起一伏。
活動你的下顎和四肢
當一個人面臨壓力時,容易咬緊牙關。此時不妨放鬆下顎.左右擺動一會兒,以鬆弛肌肉,紓解壓力。你還可以做擴胸運動,因為許多人在焦慮時會出現肌肉緊繃的現象,引起呼吸困難。而呼吸 不順可能使原有的焦慮更嚴重。欲恢復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轉動雙肩,並配合深呼吸。舉肩時,吸氣。松肩時,呼氣。如此反復數回。
保持樂觀
當你缺乏信心時,不妨想像過去的輝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將很快地化解焦慮 與不安,恢復自信。
肯定自己
當焦慮襲來時,可以反復地告訴自己,「沒有問題。」,「我可以對付。 」,「我比別人行」。這樣可使你漸漸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應,使你的智能反應逐漸表現出來。結果,你果真平靜下來了。
幻想
這是紓解緊張與焦慮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陽光普照的沙灘上,涼爽的海風徐徐吹拂。 試試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會放鬆
在面臨每天的例行干擾之前,暫時放鬆數秒,可以大幅改善焦慮的程度。例如,當電話鈴 響,先做個深呼吸,再接聽。養成這種蓄意放鬆數秒鐘的習慣,它可充當有效的鎮定劑。使你控制焦慮,而不是被焦慮掌控。周末假日,還可以開車兜風或到海邊逛逛。盡量作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拋開工 作的煩惱。
轉移注意力
假使眼前的工作讓你心煩緊張,你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把視線轉向窗外,使眼睛及身體 其他部位適時地獲得鬆弛,從而暫時緩解眼前的壓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動,暫時避開低潮的工作氣氛。
放聲大喊
在公共場所,這方法或許不宜。但當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辦公室或自己的車內,放聲 大喊是發泄情緒的好方法。不論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適時地宣泄焦躁。
保持睡眠充足
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減輕焦慮的一劑良方。這可能不易辦到,因為緊張常使人難以入眠。 但睡眠愈少,情緒將愈緊繃,更有可能發病,因為此時免疫系統已變弱。
了解更多心理資訊、心理咨詢+微信:Kongyhn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