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身心診所推薦/得了糖尿病,家人著急上火,糖友卻怎麼都不聽話,先看看這篇文章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你最近心情好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情緒和血糖之間微妙的關係,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不管是興奮還是悲傷,只要你的情緒有大的波動,你的血糖總會有明顯的升高。

台中身心診所推薦/得了糖尿病,家人著急上火,糖友卻怎麼都不聽話,先看看這篇文章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心理狀況對於糖友的血糖,影響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

  今天和諾基金的樊玉婷老師在微信上聊天,她說了一個現象引起了會長的注意:只要能招募到一定數量的糖友,她每個月會在某一個城市開展一次糖友沙龍,但是相當一部分到場的糖友,會覺得沙龍上講解的糖尿病知識,對他們並沒有用。

  糖尿病知識當然是有用的!但是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糖友覺得沒用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目前的患者教育內容還不夠個體化、生活化,糖友不能足夠簡單的「對號入座」,應用在控糖上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很多糖友的「習得性無助」在作怪。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主持過一個動物實驗:把狗放進一個地板通電的實驗箱中,如果狗跑到箱子的另一頭,就關閉電擊,以此來逐步建立狗逃避電擊的條件反射。

台中身心診所推薦/得了糖尿病,家人著急上火,糖友卻怎麼都不聽話,先看看這篇文章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可是這些可憐的狗並沒有像實驗者預期的那樣,在電擊中逐步學會逃避電擊的方法,它們只是消極地坐在通電的地板上,動也不動。

  這個實驗引起了馬丁.塞利格曼的注意,五年後,他發表了引起轟動的研究成果:狗的表現並不是因為電擊引起的,而是因為對所發生的的事情無能為力。—— 這跟人類在面對很多自覺無法控制的事情時的反應一致:經常試都不試就放棄了。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在糖友的群體中,不管男女老少,對管好自己血糖這件事,感覺無能為力,並直接放棄的狀態——比比皆是!

  在心理學家的實驗室里,無助的動物和人類一樣,表現出同樣的被動、反應緩慢、悲傷、沒有食欲、失去氣憤的能力,看起來跟抑鬱的病人完全相同。

台中身心診所推薦/得了糖尿病,家人著急上火,糖友卻怎麼都不聽話,先看看這篇文章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學不好控糖,可以慢慢學,時間長了,總歸能學會。而有了「習得性無助」,就是直接放棄,這從根本上斬斷了學習動力的來源,斬斷了未來獲得健康生活的可能。

  所以說,「習得性無助」是所有糖友家庭的大敵!

  那麼這種負面的心理狀態能治療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馬丁.塞利格曼的早期試驗中,在動物還沒有任何無法逃避電擊的糟糕經驗之前,讓它們先學會「控制」電擊,那麼這些「心理免疫」的動物就不會向無助屈服,即使後來遇到不可逃避的電擊,它們也不會變得被動。

  因此,既然人類會有「習得性無助」,那麼就可以在他人的協助和正確的方式方法中習得樂觀!

  那麼對於糖友來說,會長有幾條重要的建議如下:

  1、系統學習糖尿病知識要趁早!——因為學得越早,學得越好,血糖控制不好的「糟糕」經驗就不會持續發展成習得性無助。而且,系統學習往往只需要閱讀一本書籍就足夠了,比如會長經常向糖友推薦的《甜蜜一生由自己》(更適合1型糖友),2型糖友可選擇《糖尿病看這本就夠了!》。

台中身心診所推薦/得了糖尿病,家人著急上火,糖友卻怎麼都不聽話,先看看這篇文章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2、如果閱讀書籍學習有困難,可以選擇在網上閱讀圖文、視頻、語音形式的糖尿病知識內容,現在的自媒體發達,只要你願意花時間搜尋,有很多選擇!

  比如@糖尿病之敵,@糖尿病網,@糖尿病之友等等。注意——優先選擇那些知名醫院、知名媒體發布的內容。

  3、如果書本知識不能直接應用在你的生活場景里,可以在符合書本上的大原則的基礎上,嘗試自己總結、摸索適合自己的控糖方法,一點點歸納,一點點積累,每一個小成功,都會幫助你遠離習得性無助。

  4、樊登讀書會這個APP里,有很多關於積極心理學的語音和視頻內容,可以下載來試試,你會找到很多對你有用的內容

  5、如果是自己或家人已經處於「習得性無助」狀態,那麼就需要及時嘗試心理咨詢。

  如果有需要,可以聯繫會長,加入自強互助糖友群,與糖友們一起交流、互相鼓勵、共同走向健康之路!

台中身心診所推薦/得了糖尿病,家人著急上火,糖友卻怎麼都不聽話,先看看這篇文章 汪醫師產文 第5張

  我們以後會繼續深入討論這個話題,請關注糖尿病之敵後續發布的文章。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