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周興擰開了水龍頭。撲哧、撲哧、嘩……自來水經過水泵的壓力通過管道被輸送到了 20 層樓的高度,隨即噴湧而出。
晨起洗漱,30 歲的周興有種錯覺:自己的血管就像自來水管道,沒準哪天壓力太大了,就會爆裂。他記得小時候家里水管管道爆裂的那次,噴湧而出的清水甚至躥到了廚房的天花板。假如他的腦血管只是崩了那麼小小的一根,他剛剛走上正軌的創業公司、他的理想、抱負和對未來所有的憧憬都會化為泡影。
「我年紀輕輕就得了高血壓,怎麼可能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如果一個人活得足夠久,終有一天會遭遇高血壓。這就如歌詞中所唱:「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但原本「活久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卻在近幾十年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更多處於人生上升階段的中青年加入了高血壓人群的大軍。
2010 年,中國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的一項截面調查結果可能,大陸高血壓患者人數突破 3.3 億(另一個被廣為引用的數據是 2.7 億),每 3 名成年人里就有 1 人是高血壓患者。
其中 25 歲~34 歲年輕男性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 20.4%。這意味著,每 5 位年輕男子(25 歲~34 歲)中就有 1 位患有高血壓。
2014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陸 18~44 歲(青年)和 45~59 歲(中年)的高血壓患者數均達到了 1 億。這意味著 60 歲以下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數(約 2 億)已遠遠超過 60 歲以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數(約 1 億)。
中國 2 億中青年高血壓人群的龐大數字背後,隱藏著一根終將爆炸的導火索。
由於高血壓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果中國人的血壓無法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等慢性病在幾十年內井噴式爆發幾乎無可避免。
冷冰冰的數字總讓人覺得於己無關。在十多年甚至數十年漫長時間內,高血壓「滲透」式的對腎臟、心臟、大腦等靶器官的損害,也逐漸降低了人們的重視程度。直到損害無法逆轉,步入痛苦不堪的老年。血壓計上飆升的毫米汞柱不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慘痛的切身經歷、甚至是死亡事件。血壓升高 10 毫米汞柱,歐美人腦卒中的風險升高 20%,而中國人則升高 40% 甚至更多。在大陸,平均每 21 秒就有一人死於卒中。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6》顯示,大陸心血管病患病人數為 2.9 億,其中腦卒中患者 1300 萬人,冠心病患者 1100 萬人,心力衰竭者 450 萬人。從中國心血管病流行現狀來看,1990 年到 2015 年,中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現一個持續升高的趨勢,而且居中國居民的首位死因。
2017 國際公共衛生創 新髮展論壇上,「中國高血壓流行病學和防控現狀」的報告提到:62% 的腦卒中死亡由高血壓直接導致,49% 的心肌梗塞由高血壓直接導致。而高血壓可使冠心病患病風險增加 20%,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風險分別增加 39% 和 54%。此外,隨著血壓的升高,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的發病率呈線性升高的趨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鄭曉瑛、宋新明兩位教授在《中國人口轉變、經濟發展與慢性病增長 》一文中指出:我們常常關注的是個體層次危險因素對健康的作用,但實際上,宏觀社會經濟和物質環境因素是起著根本決定性作用的上遊因素。許多慢性病被稱為「行為相關疾病」,其實更應被看做是「社會病」。
「這是社會高速發展付出的沉重代價,」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王繼光教授說。
「高血壓年輕化」的不能承受之重,落到了我們這代年輕人身上。
年輕人遭遇老年病
軟件公司測試員吳通穿著灰色跑步鞋和黑色速幹衣融入了四川濕潤的夜色。每周三次,晚上 8 點,吳通都會打開跑步 app、戴上耳機,在音樂聲中與自己居高不下的高血壓作鬥爭。
1993 年出生的吳通,在 2 年前的體檢中被查出血壓高,收縮壓為 156 mmHg,舒張壓為 82 mmHg。體檢報告建議他:低脂低鹽飲食、戒煙酒、適當運動、注意休息。
「我對高血壓沒什麼概念,具體危害也不清楚,」吳通對此糊里糊塗,但還是不相信自己會血壓高(得了高血壓),於是購買了一個上臂式自動血壓計,在家里進一步監控測量。
測量的結果依然不理想。血壓一直在收縮壓 150 mmHg、舒張壓 90 mmHg 左右徘徊。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0 版》的定義,人體正常血壓值為收縮壓低於 120 mmHg、舒張壓低於 80 mmHg(< 120 / 80 mmHg),當血壓值 ≥ 140 / 90 mmHg 則為高血壓。吳通並沒有去醫院進行確診,他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也沒想過服藥治療。
「我只是有點奇怪,畢竟我這麼年輕,而且在我的認知里,高血壓都是老年人或者長期酗酒的人才會患病。」
偶爾和朋友們聊天時,吳通會想起自己「奇怪」的高血壓,聊上幾句。朋友們大多表示驚訝,隨後岔開了話題,並沒有人對此感興趣。
吳通是一位很典型的年輕的高血壓患者。他們在體檢中偶然發覺自己血壓高,因為沒有症狀覺得不需要去醫院進一步確診和治療。就算試圖治療,也很難堅持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中國居民 2015 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顯示,中青年高血壓的控制情況總體差於老年高血壓。中年患者(45~60 歲)中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 44.2%、38% 和 13.1%;而青年患者(18~44 歲)中,這三率只有 22.0%、16.9% 和 6.4%。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身後有很多小夥伴(也是高血壓),只是大家不知道或不重視」,吳通說。
高血壓因為早期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對於人生圖景剛剛展開的吳通們來說,一種沒有症狀、也不覺得難受的「疾病」甚至算不上是「病」了。大部分中青年患者對高血壓採取了無視的態度。直到有一天突然出現症狀,不得不付出時間和精力來控制血壓時,又往往陷入恐慌的境地。
百度的高血壓裡,時常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開貼詢問:年紀輕輕得了高血壓可怎麼辦?一位年輕的父親寫到:「怎麼辦,我才 30 歲,今天去量血壓 180 / 120,我很害怕,會不會中風死去啊?關鍵我還有一個五歲的兒子,人生太悲催了。」
名為「中青年高血壓論壇」的 QQ 群里,聚集了高血壓裡 240 名中青年高血壓患者。41 歲的鄒坦,身份是一位執業藥師,同時也是一名高血壓患者。同病相憐,群里常有年輕人咨詢他用藥的問題。「這是一個病友發牢騷和交流的群,不是專業論壇」,鄒坦說。群里曾經很熱鬧。「那時候大家什麼都說,分享情緒、分析病因,用藥品種和效果,也會說誰腦溢血死了。」
慢慢地,大家漸漸習以為常,和中國數目龐大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一樣,他們又散落成了孤獨的個體。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2011 年,世界銀行在報告《Towar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life in China: Stemming the rising tide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中指出,「慢性病已經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是當今和未來影響中國人口健康、導致過早死亡和殘疾的首要原因。」報告可能大陸在未來 20 年中,40 歲及以上人群慢性病的患病人數將成倍增長。
對周興來說,這些後果都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偶爾想想,焦慮一分鐘,心思又被緊張的工作裹挾走了。
「我可能創業者里高血壓的年輕人會很多,投資人里沒準更多。」他開玩笑似的說。嚴肅的一面是,高血壓年輕化正改變著中國慢性病增長的面貌,並將在未來付出更多沉重的代價。
高血壓的進化論
春節團聚,吳通和在北京工作的表姐聊起自己的高血壓,表姐提到了高血壓對腎臟、心臟、大腦等靶器官的損害,讓吳通有所觸動。他開始從結果反推:我為什麼會得高血壓呢?
他的疑問,從人類歷史意識到血壓的重要性時便開始了不停的追問。《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談到高血壓的歷史,「在過去的很多世紀里,估算血壓的唯一途徑是通過診脈,而對脈搏的力度和節奏的解釋被證明有助於預測疾病和死亡。」
在古代中國,對此的說法是:「若脈充盈而緊硬,如按琴弦,則有水腫。」在 19 世紀的西方,醫生們的普遍共識是,一種強或緊的脈搏是腎臟疾病的症狀。
直到 19 世紀晚期血壓計的發明,人們逐漸意識到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而最早用數據來顯示這種新的疾病與過早死亡之間聯繫的,是一家人壽保險公司。
20 世紀的最初 10 年,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報導了為時數年的血壓水平與過早死亡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收縮壓越高死亡風險越大。收縮壓高於 160 mmHg 的人群發生早死的概率是收縮壓 140 mmHg 的人群的 2.5 倍。保險公司因此建議血壓水平持續高於同齡人 15 mmHg 的保險申請應該進一步審查。
「科學界一直對是什麼造成了這個 新髮現的、致命的、同時也是高流行性的疾病興趣濃厚。」《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展現了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對於交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腎臟系統在動脈壓力影響方面的實驗,成功發現了幾種類型的繼發性高血壓病。然而,大多數的病例,那些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致病原因仍然是個謎。
直到今天,高血壓防治指南中,依然將高血壓分類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兩種。而找不到確切病因的原發性高血壓仍占到高血壓總數的 90% 以上。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美國著名人類進化學家丹尼爾·利伯曼擅長用進化的角度來分析健康與疾病的原因。在他所著的《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中,他認為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爆發,都是人體與環境不匹配造成的失配性疾病。
「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地球上的絕大多數人不僅有了足夠的食物,而且還能享受到健康長壽的生活。」但是近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和只有 200 多年歷史的工業革命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不過轉眼一瞬,卻改變了人類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誘發了許多健康問題。
「最為突出的就是所謂的失配性疾病:我們舊石器時代的身體不能或不足以適應某些現代行為和條件所導致的疾病。」丹尼爾·利伯曼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血壓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病,一些與高血壓呈正相關的危險因素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諸如鈉鹽(氯化鈉)攝入量、超重和肥胖、過量飲酒、長期精神過度緊張、缺乏體力活動等。
高血壓等慢性病具有共同的不良行為危險因素,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育活動、 煙草使用、過量飲酒等。個體不良生活方式的長期積累,會引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超重肥胖,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而高鹽和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煙草使用在大陸幾乎處於失控狀態。
身高 176 公分的吳通,體重為 95 千克,體重指數(BMI)值超過了 30(一般來說,正常人的 BMI 值在 18.5~24 之間,吳通已經達到了肥胖的程度),口味偏鹹,這都是引起血壓升高的重要危險因素。
大陸居民鈉鹽攝入量一直居高不下。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推薦量每日 6 克的兩倍以上。中國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2010 年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 10.6 克,80% 的家庭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超過 WHO 的推薦量。
吳通想起上大學以後,寢室的 4 位室友很少在夜里 12 點前入睡。打遊戲、吸煙、喝酒、吃夜宵,像是大學生的標配。學校門口的燒烤攤、麻辣燙到了夜里就成了最熱鬧的小吃街,「年輕的身體就是揮霍的資本。」
最後的十年
吳通決定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跑步、減重。如《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0》強調的:生活方式干預降低血壓和心血管危險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應採用,主要措施包括:減少鈉鹽攝入,控制體重,戒煙,不過量飲酒,加強體育運動,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
吳通不可想像去醫院確診後需要服用降壓藥。「我不想一輩子吃藥,」他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數高血壓年輕人群。
一項名為:「I have to live like I’m old」(我不得不像個老人那樣生活)的研究調查了 40 歲以下青年人對高血壓控制的認知情況,很多青年患者認為「高血壓是老年病」不能理性對待自身的高血壓診斷,甚至對高血壓管理的宣傳有抵觸心理。更別說合理控制血壓了。
但對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無法降低血壓的年輕人來說,合理使用降壓藥,控制血壓減少心血管事件才能更早受益,並且,「藥不能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的高血壓特需門診,從來都是人滿為患。一位血壓居高不下的中年女患者表達著迫切治療的心情:「您給我約號吧,就算大年初一,我也要來。」
「到我這里來看病的,都是有了症狀,不得不治療了,」王繼光說。
這天下午,王教授一共診療了 18 位高血壓病人,男女各占一半。其中最小年紀的 36 歲,最大年紀的 72 歲。其中 11 位是 60 歲以下的中青年患者。
王繼光是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臨床試驗與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主任。1990 年代,在王繼光還沒有去歐洲深造前,他在臨床很少接觸到年紀較輕的高血壓患者,近些年則變得很普遍。「環境變化、生活壓力都是原因,這是社會快速發展付出的代價,」王繼光說。在王繼光教授所在的高血壓病房里,每年約 1000 人的住院人數,年輕人能占到 200 多人。
但王教授的中青年患者們,常常試圖與醫生「討價還價」。
– 我一定要一直吃藥嗎?
– 是的。
– 我能減藥嗎?
– 不能自己隨意改變服藥劑量或種類。
– 鍛煉可以降血壓嗎?
– 原發性高血壓通常是不可逆的,但科學合理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
一名 45 歲但已有 10 年高血壓病史的中年男子被王繼光「批評」:「你冠心病放了支架還抽煙呢?」男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一天只抽一包。」
與老年高血壓患者需要救命的迫切不同,年輕人覺得自己還有時間去理解、安排、甚至發揮想像力去解決這種看起來不那麼急迫的疾病。
這位寬大額頭、戴著黑框眼鏡的 38 歲男性投資人,是首次來就診。他在元旦後的一天下午突然感到惡心頭暈,睡一覺也就好了。隨後,他測量的血壓值,高壓常在 170~200 mmHg 之間徘徊。他問王繼光:「我這個年紀血壓高是不是遺傳?我是搞投資的,需不需要做個基因檢測?」
「那都是噱頭,沒有經過有效性驗證,是賺投資人的錢的。」王繼光的回答,包括實習醫生在內的所有人都笑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王繼光在門診里,見證著更多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病痛折磨。
這位亞麻色齊耳短髮、戴著紅色發箍的 60 歲女性患者,已經高血壓 7 年了。她對自己的病情表現的非常緊張。「我頭暈的要死,眼睛睜不開,晚上心臟也不舒服,腎臟也不好,有尿蛋白。哎呀,我現在該吃藥了,我講話都覺得我血壓高……」
王繼光的臨床和研究是試圖找到這些人高血壓的原因,並用藥進行血壓控制。一部分人的高血壓是可以找到確切原因的,而大部分患者則很難說清高血壓的原因了。高血壓對靶器官經年累月的傷害,很難說清「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了」。
一位 72 歲的老年患者被家人攙扶進診室,他對醫生懇求到:「我住院了,這次一定要救我的命。」多年的高血壓讓這位患者腎臟萎縮,心衰嚴重,即將安放心臟起搏器。他講述著自己住進重症病房的驚險經歷:「去的第一天就死了 3 個人,我的高壓飆升到了 230(mmHg)。」
與他類似,一位病史 20 多年的肥胖老年女性揉著心口訴說病情。冠心病、心衰、心率失常……王繼光一邊記錄下她的主訴,一邊對她講:「心臟的問題就是與高血壓長期沒控制好有很大關係。」
每個門診日,年輕患者走出診室,年老病人推門而入。房門的一推一關之間,就像完成了年輕高血壓患者數十年的病程,看到了他與疾病相伴的晚年生活。「高血壓如果得不到控制,人生的最後十年會非常痛苦。」
作者:楊洋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偶爾治愈(to-cure-sometimes),授權丁香醫生轉載發布 排版:Karen
偶爾治愈 to-cure-sometimes —— 紀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 相處方式 偶爾治愈 | 常常幫助 | 總是安慰
參考文獻
[1]肯尼思·F·基普爾. 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 2007. [2] Daniel E. Lieberman. 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蔡曉峰 譯)[M].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 2017.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J].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誌, 19(10):1-15. [4]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R]. 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 2015. [5]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6[J].中國循環雜誌,2017,32(6):521-530. [6] 中國卒中流行報告[R]. 中國卒中協會, 2015 [7] 鄭曉瑛, 宋新明. 中國人口轉變、經濟發展與慢性病增長[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4(4):109-118. [8] 霍勇. 重視大陸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管理[J]. 中華高血壓雜誌, 2016(4):320-323. [9]《何爭教授:直擊機制 破解中青年高血壓治療困境》.來源:丁香園 [10]《郭藝芳教授:中青年高血壓 不可忽視的「隱匿殺手」》.來源:丁香園 [11]劉文瀾. 中青年高血壓的特點及防治[J]. 吉林醫學, 2012, 33(21):4643-4644. [12]李鎰沖, 王麗敏, 薑勇, et al. 2010年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情況[J].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2012, 46(5):409-413. [13]李立明, 饒克勤, 孔靈芝, et al. 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05, 26(7):478-484. [14] Williamson W, Foster C, Reid H, et al. Will Exercise Advice Be Sufficient for Treatment of Young Adults With Pre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ypertension, 2016, 68(1):78. [15] Wang J, Zhang L, Wang F,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4, 27(11):1355. [16] Yang L, Yan J, Tang X,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Control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Southern China, 2013[J]. Plos One, 2016, 11(1):e0146181. [17] Johnson H M, Warner R C, Lamantia J N, et al. 「I have to live like I’m old.」 Young adults perspectives on managing hypertension: a multi-center qualitative study[J]. BMC Family Practice, 2016, 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