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血管疾病/得了冠心病還能長壽嗎?醫生教你正確方法,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冠心病和心臟病,很多朋友分不清楚有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很好區分,心臟病是心臟發生病變的一種統稱,心肌病、心臟瓣膜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這些問題都屬於心臟病的范疇,而冠心病這是心臟病中的一個類別,主要是指由於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臟供血供氧不足,而導致的一些列心臟系統問題。我們來簡單介紹下什麼叫做冠心病——

改善心血管疾病/得了冠心病還能長壽嗎?醫生教你正確方法,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我們身體中遍布血管,通過血液為身體輸送氧氣營養等,我們的心臟也不例外,為心臟供血供氧的動脈血管網如果單獨分離出來,其形狀像一個王冠一樣,因此我們將為心臟供血的血管網稱為冠狀動脈,當在某些年齡、遺傳、三高等慢病因素、不良生活因素的影響下,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問題時,冠狀動脈就會逐漸出現狹窄,一般認為,如果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不超過50%時是不影響心臟的供血的,但當如果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過這個水平,則會影響心臟的供血,逐漸的影響心臟健康,通常把這種冠狀動脈狹窄超過50%的情況,作為診斷冠心病的標準。

  冠心病可能是因為供血不足而導致的心絞痛問題,也可能是長期冠心病未得到有效的預防控制而出現的心臟功能改變甚至是心衰的問題,也可能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出現斑塊破裂引起的劑型心臟冠狀動脈梗塞問題,這些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的一系列的心臟問題,統稱為「冠心病」。因此可以說,冠心病是心臟病的一種,但冠心病同時也是可以有多種外在表現和不同分期的外在疾病。當然冠心病的診斷不能憑感覺,一般心電圖、心臟彩超等診斷手段也難以確認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想要確診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最靠譜的辦法還是要通過心臟血管造影來確認。

改善心血管疾病/得了冠心病還能長壽嗎?醫生教你正確方法,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得了冠心病,還能恢復嗎?是不是就要一定會發展成心絞痛、心梗、心衰、猝死等問題呢?很多朋友被確診為冠心病以後,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冠心病問題不是一天發生的,而是由於長期的各種因素綜合影響,出現冠狀動脈硬化狹窄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問題,動脈血管硬化的問題往往很難逆轉,因此冠心病問題一般也就不存在「治愈」的說法,相比於治愈,我們還是應該更多的注意加強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和預防更值得關注,做好控制和預防,可以大大減少冠心病疾病的發展進程,減少冠心病對心臟功能的影響程度,減少心衰發生幾率,減少心梗猝死的發病幾率,冠心病人,同樣也可以很長壽。

  有了冠心病,首先是要做好相關疾病和症狀的控制,比如有心率快、心絞痛問題的朋友,可以使用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等,來減緩心率,改善心絞痛症狀;有高血壓問題的,也可以使用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如氨氯地平等改善高血壓,控制心絞痛;有糖尿病問題的,可以選擇二甲雙胍、達格列淨、利拉魯肽等藥物來控制血糖,保護心血管;冠心病患者控制血脂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對於已經確診冠心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控制到1.8mmol/L以下,對於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穩定斑塊,減少心梗風險,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一般如果存在血脂水平偏高的情況,對於冠心病人,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如他汀類藥物來控制血脂達標,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除了三高的控制以外,對於冠心病患者,一般也會建議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來做好血栓的預防工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抵抗血小板聚集,減少冠心病患者出現梗塞的風險幾率,可以結合身體情況,選擇服用。

改善心血管疾病/得了冠心病還能長壽嗎?醫生教你正確方法,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除了長期用藥,冠心病患者更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很多時候之所以出現冠心病問題,與生活中的各種對心血管健康不利的壞習慣息息相關,吸煙、長期大量飲酒、高鹽高脂高糖飲食習慣、久坐不運動、熬夜,長期的焦慮、抑鬱情緒影響等等,這些方面都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但既然已經有了冠心病的問題,為了保證心血管的安全,就不妨針對性對這些不良生活因素進行控制和調整,通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的控制疾病發展,減少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帶來的身體健康獲益和心血管疾病預防效果,是任何藥物都不能替代的。

  因此,得了冠心病,雖然很少有可能完全恢復,但通過合理的生活調理和長期的藥物干預控制,冠心病患者同樣也能健康長壽,其關鍵就在於冠心病患者本人,能夠正確的對待這種心臟疾患,能夠合理的做好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控制和預防。#清風計劃#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