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年版)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本文轉自醫學前沿網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年版)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

摘要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其有可能導致化療藥物劑量降低、化療時間延遲乃至粒細胞減少性發熱(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從而增加治療費用、降低化療效果和生存質量,影響患者預後。正確評估化療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風險,早期識別FN和感染,進行合理的預防和治療,對提高抗腫瘤治療整體療效、降低死亡風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相幹循證醫學證據和專家共識,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和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制訂了《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版)》,旨在為中國腫瘤學醫師提供更合理的診療方案。

關鍵字 中國抗癌協會 專家共識 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 粒細胞減少性發熱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化療藥物最常見血液學毒性,其降低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化療藥物的類型、劑量、聯合用藥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幹。嚴重的中性粒細胞下降一方面會增加侵襲性感染的發生風險。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感染通常進展迅速,由於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不能產生強有力的炎症反應,可能僅表現為發熱等非特異性表現,但嚴重者可導致膿毒綜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嚴重並發症,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和治療費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合併發熱、感染常常會導致化學藥物的減量或化療延遲,最終影響抗腫瘤治療療效。因此正確評估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風險,早期識別粒細胞減少性發熱和感染髮生風險,進行合理的預防和治療,對減少腫瘤治療並發症的發生、提高抗腫瘤治療整體療效、降低死亡風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和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經過反覆討論及多次修改,完善和更新了化療相幹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規范及指南,期冀為中國臨床醫師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與參考。

1 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斷及分級

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是指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療藥物後引發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的降低,即基於實驗室的血常規結果提示ANC<2.0×109/L。化療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谷值通常出現在化療後7~14天。根據NCI-CTCAE
5.0標準將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為4級:1級:1.5×109/L≤ANC<2.0×109/L,2級:1.0×109/L≤ANC<1.5×109/L,3級:0.5×109/L≤ANC<1.0×109/L,4級:ANC<0.5×109/L。為了避免檢測方法所致的誤差,對檢測結果存疑時可多次復查血常規確認。

2 化療所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特點

骨髓是人體主要的造血器官,包含造血細胞與造血微環境兩部分。造血細胞包括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祖細胞以及各系前體細胞等。HSCs是骨髓內自卵黃囊間葉全能細胞分化而來的最原始造血細胞,其有高度自我更新及自我復制的能力,並可進一步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細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PCs)。HSCs是成人各類血細胞起源之處,各種造血細胞發育與成熟的過程即是造血過程。原始粒細胞是目前最早可識別的中性粒細胞,隨後其進一步逐漸發育成早幼粒、中幼粒和晚幼粒細胞,最終分化為成熟中性粒細胞,並釋放至外周血液中。從原始粒細胞發育分化至成熟中性粒細胞約需要7~14天。一般情況下,未受損骨髓可以每天產生6×108~4×109個成熟中性粒細胞。骨髓中成熟中性粒細胞的儲備量約有2.5×1012個,為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細胞總數目的12~20倍。當中性粒細胞釋放至循環血後其半衰期約為8~12
h。

生理情況下HSCs 能保護造血系統,免於不同原因所致的耗竭,與HPCs 相比HSCs 對各類細胞毒藥物有著更強的抵抗能力。而HPCs 自我更新能力有限,一般情況下其分化和增生速度可滿足正常的造血以及各種造血危機(如失血、溶血或感染)時對血細胞再生的需求。

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可分為急性骨髓抑制與潛在骨髓損傷兩類。化療致HPCs 發生耗竭時,即出現急性骨髓抑制,此時HSCs 啟動自我更新並增殖分化成HPCs 從而維持造血系統穩態。然而,當化學藥物引起HSCs 自我更新能力障礙時,將會繼發潛在骨髓損傷。現有的多數化學藥物如烷化劑類、蒽環類、嘧啶類似物、亞硝脲類、絲裂黴素C、甲氨蝶呤等對骨髓細胞具有骨髓毒性作用,常引發HPCs
耗竭而致急性骨髓抑制。

中性粒細胞最低值與使用藥物種類和劑量相幹。高劑量或密集方案化療時,若得不到多能幹細胞快速補給,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將呈現低於正常範圍的長時間低谷。一般情況當使用細胞周期特異性的藥物(如氟尿嘧啶、紫杉醇、吉西他濱等)後7~14 天,外周中性粒細胞數目會出現低谷,14~21天左右中性粒細胞逐漸恢復。而在使用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時,中性粒細胞減少通常在(如環磷酰胺、阿黴素等)10~14
天出現,待21~24 天左右中性粒細胞漸恢復至正常值以上。

3 粒細胞減少性發熱的定義和風險評估

3.1 粒細胞減少性發熱的定義

粒細胞減少性發熱(febrile neutropenia,FN)是指嚴重的中性粒細胞降低合併發熱。嚴重的中性粒細胞降低指ANC 的絕對計數<0.5×109/L 或預計48 h 內下降至ANC<0.5×109/L;發熱是指單次口腔溫度測定≥38.3℃或≥38.0℃持續超過1
h。特別注意的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期間需避免行直腸測溫以及直腸檢查,以防止腸道定植的微生物進入到周圍黏膜與軟組織內導致感染[1]。

3.2 FN發生風險評估

FN 的發生風險與特定化療藥物的骨髓毒性、劑量強度、是否聯合化療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幹。在首次化療前應進行FN發生風險評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疾病類型;2)治療目的:根治性化療/輔助化療和姑息化療;3)患者風險因素;4)化療方案(高劑量化療、劑量密集型化療或標準劑量化療)。根據化療後FN 的發生風險不同將化療方案分為三類:1)高危方案(FN 發生率>20%);2)中危方案(FN
發生率為10%~20%);3)低危方案(FN 發生率<10%)。

3.3 化療相幹因素

表1和表2列出了目前常見的可能引起FN 發生的高危或中危化療方案。需特別指出該表並未涵蓋所有的高危方案,其他未包含在內的化療藥物/方案亦存在發生FN高風險的可能。

表1 常見可引發高FN發生風險的化療方案

表1 常見可引發高FN發生風險的化療方案(續表1)

表2 可引發中FN發生風險的化療方案

3.4 與FN發生相幹的患者因素

除化療方案外,患者本身的因素亦是影響FN 發生風險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接受中危化療方案者,患者相幹因素對FN 總風險的評估,是否需要預防性使用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即使是接受低危方案化療的患者,同樣也需要對患者的臨床因素進行全面詳盡的評估,以準確地判定患者總體FN
的發生風險。患者因素主要包括:1)年齡>65歲且接受全量化療;2)既往接受過化療或放療;3)持續中性粒細胞減少症;4)腫瘤侵犯骨髓;5)近期手術和/或開放性創傷;6)全身體能狀況較差,合併其他疾病,如肝(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值2倍以上)、腎(肌酐清除率≤50
mL/min)、心、肺、內分泌等基礎疾病;7)營養狀況差;8)慢性免疫抑制狀態,如HIV感染,器官移植和移植後的長期免疫抑制等。目前還沒有關於FN 風險評估的統一模型,因此針對具體患者應該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獨立的臨床判斷。

4 預防性使用G-CSF

4.1 臨床獲益

預防性使用G-CSF可降低小細胞肺癌、乳癌、贅瘤、非小細胞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療相幹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發生率、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對於淋巴結陽性乳癌和侵襲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生長因子支持的劑量密集方案與常規化療方案相比,可提高無病生存時間(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或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OS)。此外,預防性使用G-CSF
可降低乳癌患者中性粒細胞減少相幹住院的風險。薈萃分析證實,預防性使用G-CSF可以降低感染髮生率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風險[2]。對17項隨機試驗進行系統回顧,共納入3 493例名成年實體瘤和淋巴瘤患者,結果顯示預防性使用G-CSF 降低了FN
的風險(RR:0.54,95%CI:0.43~0.67;P<0.001),提高了化療的相對劑量強度,研究組間的平均差異為8.4%(P=0.001)[3]。該研究首次報告預防性使用G-CSF能顯著降低感染相幹死亡率(RR:0.55,95%CI:0.33~0.90;P=0.018)和化療期間的早期死亡率(RR:0.60,95%CI:0.43~0.83;P=0.002)。

預防性使用G-CSF的目的主要是預防或減輕化療後粒細胞下降的程度,或縮短粒細胞下降的時間,從而減少FN、嚴重感染和死亡的發生風險[4]。預防性使用G-CSF 可用於首程化療後、預期可能出現嚴重粒細胞下降的患者(一級預防),或者用於既往化療後出現FN 或雖無發熱但出現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化療相幹粒細胞下降的患者再次接受相同方案的化療後(二級預防)。除此以外,預防性使用GCSF
還被推薦用於接受根治性劑量密集方案化療的患者,為保障化療的劑量強度或密度而在化療後進行G-CSF的支持治療[5]。

4.2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一級預防

所謂一級預防是指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的化療藥物後24 h預防性使用G-CSF治療。以下情況應考慮G-CSF的一級預防:

1)接受FN高危化療方案的患者推薦預防性使用G-CSF。多個隨機對照研究和薈萃分析的結果顯示G-CSF 一級預防可顯著降低成人患者廣譜抗生素治療、感染和住院治療的比率[2],但是否能改善生存目前尚不明確[6]。2)接受FN
中危化療方案患者,如果伴有上述一個及以上患者風險因素(上文「3.4」內容),推薦一級預防;3)根治性/輔助性化療,為保障化療劑量,減少因FN導致的化療藥物減量而影響療效;4)接受輔助/根治性劑量密集方案化療患者,如高危乳癌接受雙周AC-T方案、尿路上皮癌接受新輔助劑量密集MVAC方案等[7]。

以下情況不推薦G-CSF一級預防:

1)接受FN 中危化療方案患者,不伴有患者風險因素者;2)接受FN 低危化療方案患者;3)接受姑息性化療患者G-CSF 預防治療的價值仍不明確,需要醫生與患者間進行相幹風險-效益的討論。通常如因患者因素導致FN 風險增加可考慮預防性使用GCSF;如與化療方案相幹,推薦更換其他骨髓毒性更小的方案或降低藥物的劑量,而非G-CSF預防。

4.3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是指第二周期和後續周期化療前對患者進行風險評價,如果既往化療周期中在未預防性使用G-CSF 的情況下發生過FN 或劑量限制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性事件(劑量限制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性事件是指中性粒細胞計數最低值或治療當日計數影響原化療計劃的劑量[8]。),下次化療後應預防性使用G-CSF。有報導顯示前次化療後發生FN 的患者,後續化療過程中再次發生FN
的比率達50%~60%[9],二級預防使用G-CSF 約可降低一半FN 的風險[10]。二級預防的使用目的還包括促進前一程化療導致粒細胞下降的恢復,從而保障下一程化療的周期和劑量。需要說明的是若前一程化療後發生嚴重的粒細胞下降或FN的患者,應考慮降低化療藥物的劑量,對可治愈性腫瘤則需慎重減量。

對於預防性使用過G-CSF 後仍發生FN 的患者推薦降低化療劑量或者改變化療方案。如果既往化療周期中患者未發生過FN或劑量限制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性事件,則下一周期化療之前需繼續評估,本周期不推薦預防性使用G-CSF。

4.4 短效G-CSF和長效G-CSF的預防

G-CSF 的預防使用可選擇普通短效劑型rhGCSF多次注射,或者半衰期更長的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PEG-rhG-GSF)單次注射。多項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和Meta分析的結果證實長效劑型G-CSF 至少達到與短效劑量相似的療效,但應用更加方便。另外也有研究顯示長效劑型G-CSF療效較短效更優[11-13]。具體用法如下:

1)rhG-CSF:每日劑量為5µg/kg(按四舍五入原則計算至最接近的藥瓶劑量),1次/天,化療後次日即開始使用或最長至化療後3~4 天內開始每天使用,持續用藥,直至中性粒細胞計數從最低點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2)PEG-rhG-GSF:單次劑量:成人6 mg,兒童100µg/kg(最大劑量為6 mg),每周期化療24 h 後使用,推薦與下一周期化療間隔時間至少為12
天。基於已有臨床證據,PEG-rhG-GSF 可用於3 周或2 周化療方案後中性粒細胞下降的預防,每周化療方案不推薦使用。使用長效G-CSF預防通常無需檢測血常規。

特別說明:1)同步放化療患者不推薦預防性使用G-CSF;2)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沙格司亭)不推薦用於FN的預防。

5 對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治療性使用G-CSF

治療性使用G-CSF是指對已經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使用G-CSF治療。與預防性使用G-CSF相比,治療性使用G-CSF
的循證醫學證據尚不充分。有研究報導,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無發熱的患者,治療性使用G-CSF與安慰劑相比,輕微縮短了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持續時間(2日vs.4日),但對住院率或培養陽性的感染數量沒有影響[14]。另有研究報導,對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伴有發熱患者治療性使用G-CSF可顯著縮短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持續時間,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和患者的住院日[15]。而化療後已發生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無發熱患者,治療性使用G-CSF
的價值尚不明確。

對於確診FN的患者,根據是否預防性使用過GCSF,分以下情況處理:1)若患者已經預防性使用短效G-CSF,則繼續給藥至ANC 恢復正常水平或者接近正常實驗室標準值;2)若患者曾預防性使用過長效PEG-rhG-GSF,一般情況不建議額外予以補充短效G-CSF;3)未預防性使用G-CSF 且伴有並發感染風險因素者可考慮治療性使用,主要感染風險因素包括:①膿毒血症,②患者年齡>65
歲,③ANC<0.5×109/L,④中性粒細胞持續減少時間預計>10 天,⑤合併有肺炎或其他感染疾病,⑥侵襲性的真菌感染,⑦住院期間伴發熱,⑧既往曾發生過FN;4)未預防性使用G-CSF 而不伴有並發感染風險患者,如粒細胞下降但不伴有發熱的患者不推薦治療性使用G-CSF[5]。需要強調的是,治療性應用G-CSF不推薦長效PEGrhG-GSF。

治療性使用G-CSF的用法及用量:rhG-CSF按照每天5µg/kg,皮下注射,持續每天給藥,直到ANC 自最低點至恢復正常水平或者接近正常實驗室水平標準值。

6 G-CSF主要不良反應及處理原則

1)骨痛:約10%~30%的患者發生輕度至中度骨痛,非麻醉性鎮痛藥通常可以有效控制症狀。2)過敏反應,包括皮膚、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系統的過敏反應較為少見,無需常規抗過敏治療。3)脾臟破裂:有報導使用G-CSF 後發生脾臟破裂的病例,其中一些是致死性的。多發生在潛在造血功能障礙患者和實體腫瘤患者。G-CSF
誘導脾臟破裂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認為與循環粒細胞和髓樣前體細胞在脾臟內積聚有關[6]。盡管G-CSF引起的脾破裂少見,但它有潛在的生命危險。因此,醫生應密切監測患者是否有脾臟破裂的跡象,包括腹痛(尤其是左上腹)、惡心、嘔吐以及逐漸惡化的貧血、檢測基線脾臟大小和全血計數等來確定發生破裂的危險因素。4)肺毒性:見於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含博來黴素方案化療,尤其是ABVD 方案(每2
周給予一次博來黴素)後G-CSF 治療可引起肺部毒性[16]。考慮到肺部並發症的風險,使用最常見化療方案(ABVD 和Stan⁃ford V)的經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推薦常規聯合使用G-CSF。5)其他潛在毒性反應: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泡出血、鐮狀細胞病患者發生鐮狀細胞危象等[17]。

7 感染預防和治療

應結合患者相幹、疾病相幹和治療相幹因素,與感染病專科醫師會診,評估出現FN 和嚴重並發症的風險。通常根據風險的高低分為低危和高危組。

低危患者是指預計中性粒細胞減少(ANC<0.5×109/L)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且無共存疾病也無證據顯示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已有隨機試驗對該類型患者進行了充分研究,且證實其發生嚴重並發症的風險較低[18]。目前認為大多數實體腫瘤常規化療的患者屬於低風險組。

高危患者為預計中性粒細胞減少(ANC<0.5×109/L)持續7天以上的患者。存在持續性共存疾病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證據的FN患者也被認為是高危患者,無論其中性粒細胞減少持續多長時間。該類患者通常指成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者。除上述臨床標準外,尚有一個可選擇的風險評估工具為癌症支持治療多國協會(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MASCC)風險指數[19],這是一種經過驗證的與FN 相幹的內科並發症風險的工具。總分<21 分被判定為高危患者(表3)。

表3 MASCC計算器評估FN風險(不適用於16歲以下患者)

*:疾病負荷是指患者發生FN 時一般的臨床狀態;**:既往真菌感染包括病原學確診的真菌感染和經驗性抗真菌治療

7.1 未發生FN患者抗感染的預防

未發生FN患者抗感染預防通常使用廣譜抗微生物藥以預防最常見的病原體感染,包括化膿性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但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同時也增加治療費用,藥物相幹的不良反應、二重感染(例如艱難梭菌感染),以及選擇出抗生素耐藥的菌株等風險[20-21],因此並不推薦對所有患者常規預防。

低風險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不推薦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

高風險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推薦使用針對銅綠假單胞菌和其他革蘭陰性桿菌的預防性方案,因為這些病原體毒力較強並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有研究顯示氟喹諾酮類為基礎的抗生素預防能有效減少發熱事件和侵襲性革蘭陰性菌感染[22]。常用藥物有左氧氟沙星(一次500或750 mg,一日1次,口服)或環丙沙星(一次500或750
mg,一日2次,口服)。使用氟喹諾酮類預防性治療的潛在缺點包括藥物毒性以及可能促進耐藥等。在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預防治療的機構中,應當對革蘭陰性桿菌中的氟喹諾酮類耐藥情況進行系統性監測。不推薦預防性加入具有抗革蘭陽性菌特異性活性的抗細菌藥物。

7.2 已發生FN患者抗感染治療

已發生FN患者合併感染或隱性感染髮生率超過60%,菌血症發生率大於20%,致死率非常高。對於所有FN 患者(包括接受預防性抗微生物治療的患者),應早期識別,在獲取血培養後、任何其他檢查完成前立即開始經驗性廣譜抗生素治療(一般要求在就診的60 min內給予),以避免進展為膿毒綜合征及可能的死亡。不同風險的患者發生嚴重並發症的風險不同,推薦採用不同的抗感染治療策略。

低風險患者可在短時觀察或短期住院後,進行口服抗生素門診治療。推薦的初始經驗性口服抗生素方案:一種氟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750 mg,一日2次,口服;或左氧氟沙星750 mg,一日1次,口服)聯用一種β內酰胺類藥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500 mg/125 mg,一日3次,口服)。對於有青黴素超敏反應史的患者,可給予克林黴素(300
mg,一日4次)取代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如果頭孢菌素安全,可給予頭孢克肟(400 mg,一日1次)。

對於接受氟喹諾酮類抗生素預防治療後仍然發生FN的患者,則不再推薦繼續使用該類抗生素治療,而應採用推薦用於高風險患者的一種靜脈治療方案,確保獲得充分的抗銅綠假單孢菌活性。

所有高危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發熱均應被視為急症,需要入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且經常需要長期住院。推薦使用廣譜抗銅綠假單胞菌的β-內酰胺類藥物(如頭孢吡肟、美羅培南、亞胺培南或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進行經驗性單藥治療。在初始治療方案的標準用藥中不推薦包含萬古黴素(或另一種針對革蘭陽性菌的藥物),而對於疑似中心靜脈導管相幹感染、皮膚或軟組織感染、肺炎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應加用抗革蘭陽性菌的治療。對於伴有龐雜表現(如低血壓,中心靜脈導管、皮膚或軟組織感染,肺炎)的患者,則應擴大抗菌譜,覆蓋可疑致病菌(如耐藥性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和厭氧菌,以及真菌)。

專家共識委員會

共識專家組組長:

石遠凱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姜文奇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巴 一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執筆人:

史艷俠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邢鐠元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張 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沈 波 江蘇省腫瘤醫院

共識專家組成員(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安漢祥 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

陳公琰 霍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常建華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

程 穎 吉林省腫瘤醫院

鄧艷紅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馮繼鋒 江蘇省腫瘤醫院

鞏 平 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黃慧強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江澤飛 革命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

廖旺軍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李玉富 河南省腫瘤醫院

羅志國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牛作興 山東省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

邱文生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沈 波 江蘇省腫瘤醫院

雙躍榮 江西省腫瘤醫院

王孟昭 北京協和醫院

徐兵河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熊建萍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徐瑞華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謝叢華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謝曉冬 北部戰區總醫院

姚和瑞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張 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張 力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張清媛 霍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張小田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共識秘書組成員(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安 欣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陳 誠 江蘇省腫瘤醫院

王佳蕾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王曉華 江蘇省腫瘤醫院

王志強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肖 莉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薛 聰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楊 晟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周塵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參考文獻

[1]Lyman GH, Kuderer NM.Epidemiology of febrile neutropenia[J].Support Cancer Ther,2003,1(1):23-35.

[2]Wang L, Baser O, Kutikova L, et al.The impact of primary prophylaxis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on febrile neutropenia during chemo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Support Care Cancer,2015,23(11):3131-3140.

[3]Kuderer NM,Dale DC,Crawford J,et al.Impact of primary prophylaxis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on febrile neutropenia and mortality in adul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a systematic review[J].J Clin Oncol,2007,25(21):3158.

[4]石遠凱,周際昌,馮奉儀,等.基因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對腫瘤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腫瘤雜誌,1994,16(3):207-210.

[5]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中國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腫瘤化療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5年版)[J].中華醫學雜誌,2015,95(37):3001-3003.

[6]Bennett CL,Djulbegovic B,Norris LB,et al.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for febrile neutropenia during cancer therapy[J].N Engl J Med,2013,368(12):1131-1139.

[7]Smith TJ,Bohlke K,Lyman GH,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wbc growth factors: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J].J Clin
Oncol,2015,33(28):3199-3212.

[8]Crawford J, Dale DC, Lyman GH.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risks, consequence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its management[J].Cancer,2004,100(2):228-237.

[9]Timmer-Bonte JN, de Boo TM, Smit HJ, et al.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febrile neutropenia by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plus or minus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a Dutch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J].J Clin Oncol,2005,23(31):7974-7984.

[10]Crawford J,Ozer H,Stoller R,et al.Reduction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of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J].N Engl J Med,
1991,325(3):164-170.

[11]Pfeil AM, Allcott K, Pettengell R,et al.Efficacy,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ong-acting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for prophylaxi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Support Care Cancer,2015,23(2):525-545.

[12]石遠凱,何小慧,楊晟,等.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預防化療後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多中心隨機對照Ⅱ期臨床研究[J].中華醫學雜誌,2006,86(48):3414-3419.

[13]徐兵河,田富國,喻璟瑞,等.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預防乳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後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雜誌,2016,38(1):23-27.

[15]Hartmann LC, Tschetter LK, Habermann TM,et al.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severe chemotherapy-induced afebrile neutropenia[J]..N Engl J Med,1997,336(25):1776-1780.

[15]Berghmans T,Paesmans M,Lafitte JJ,et al.Therapeutic use of granulocyte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in febrile neutropenic cancer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meta-analysis[J].Support Care Cancer,2002,10(3):181-188.

[16]Martin WG,Ristow KM,Habermann TM,et al.Bleomycin pulmonary toxicit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Hodgkin’s lymphoma[J].J Clin Oncol,2005,23(30):7614-7620.

[17]Adler BK,Salzman DE,Carabasi MH,et al.Fatal sickle cell crisis after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dministration[J].Blood,2001,97(10):3313-3314.

[18]Freifeld AG, Bow EJ, Sepkowitz KA,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cancer:2010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11,52(4):e56-93.

[19]Klastersky J, Paesmans M, Rubenstein EB, et al.The 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risk index:A multinational scoring system for identifying low-risk febrile
neutropenic cancer patients[J].J Clin Oncol,2000,18(16):3038-3051.

[20]Pépin J, Saheb N, Coulombe MA, et al.Emergence of fluoroquinolones as the predominant risk factor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a cohort study during an epidemic in
Quebec[J].Clin Infect Dis,2005,41(9):1254-1260.

[21]Bow EJ.Fluoroquinolones,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neutropenic cancer patients[J].Curr Opin Infect Dis,2011,24(6):545-553.

[22]Gafter-Gvili A, Fraser A, Paul M, et al.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a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following chemotherapy[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5(4):CD004386.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China(2019 edition)

The society of chemotherapy,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Committee of neoplastic supportive-care(CONS),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Abstract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CIN)is a common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chemotherapy.CIN may lead to dose reduction,delayed chemotherapy,and even febrile neutropenia(FN)and
infection.This can result in increased cost of treatment,reduced chemotherapy efficacy, reduced quality of life, and poor prognosis.Risk assessment of CIN, early detection of FN and infection, and
appropriat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anti-tumor efficacy and reducing the mortality risk.Based on the available evidence and expert opinion,the expert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issued a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IN in China(2019 edition),with the aim of supporting China oncologis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IN.

Keywords: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expert consensus,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febrile neutropenia,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9.17.913

通訊作者:石遠凱 [email protected]

Correspondence to:Yuankai Shi;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08-06收稿)

(編輯:武斌 校對:張艷輝)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年版)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