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狀妄想/老人失智仍有治療機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失智症狀妄想/老人失智仍有治療機會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圖@視覺中國

  老人記憶力、理解能力變差,邁不開步,走路歪歪扭扭,睡覺質量差,中風後抑鬱、焦慮,甚至大小便也不利落……這些症狀的背後,或許隱藏著同一個禍首——腦小血管病。

  這種病是導致老人失智的第二位因素,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癡呆」)。值得警惕的是,它的症狀與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容易混淆,在公眾中的知名度卻遠遠低於後兩者。

  最近,廣州日報健康有約舉行「名醫大講堂微課」聚焦腦小血管病。應邀主講的中國卒中學會腦小血管病分會主委、中山三院腦病中心常務副主任、神經內科主任陸正齊教授指出,和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相比,腦小血管病只要早期發現、正確干預,症狀是可以明顯改善甚至治好的。

  醫學指導/中國卒中學會腦小血管病分會主委、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常務副主任、神經內科主任陸正齊教授

  警惕這些症狀! 一時失憶 走路發飄

  陸正齊指出,腦小血管病是一組以直徑150微米以下的腦部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和小靜脈病變為主的腦血管病,臨床上以小動脈粥樣硬化型腦小血管病最為常見。腦小血管病在大陸的發病率比國際平均水平高。據統計,有25%~30%的中風病人屬於腦小血管病。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A病)是近期記憶遺失,也就是完全不記得近期發生的事。而腦小血管病的早期表現為延遲記憶障礙,患者對於近期發生的事情一時想不起,但慢慢回憶或者在親友提醒下仍然可以回想起來。腦小血管病患者會頭昏、頭重,走路不穩,發飄,像喝醉酒一樣。

  陸正齊指出,腦小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跟A病患者有點像,被稱為「睡眠碎片」,進入不了深度睡眠,一夜醒兩三次。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現大小便障礙,往往意味著病情已經到了中晚期。患者沒有前列腺炎,但每晚小便平均超過三次。還有些患者除了軀體症狀,還情緒不好,常因小事陷入沮喪、焦慮。

  25%患者會繼發中風

  更多患者易被忽視

  腦小血管病患者中,25%的人會繼續發生中風,表現為口角歪斜、肢體偏癱等。有些患者則不一定發生中風,反而更容易被家人忽視,這部分患者所占比例更高。

  有些患者反復出現腦部大血管狹窄,堵塞程度超過75%,由於血量減少,腦部缺血缺氧,繼發腦小血管病的風險更高。

  陸正齊指出,腦小血管臨床有六大類型,最常見的是和年齡因素相關的小動脈硬化型腦小血管病。可由高血壓、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鹽等動脈硬化相關的危險因素誘發,因而也被稱為高血壓相關(HA)的腦小血管病;由於動脈血管彈性變差,導致遠端腦組織缺血缺氧,占八九成。有統計顯示,小動脈硬化型腦小血管病在八十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可以達到80%多,而到了九十歲以上,發病接近100%。

  第二位的是以皮質病變為主的遺傳性血管澱粉樣變(CAA),占所有病人的10%,也和年齡相關。患者往往在65歲以上,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或者突然出現手麻口麻等癲癇樣發作。如果這類病人做磁共振,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管出現了澱粉樣變。

  父母攜帶致病基因

  子女更早中招

  腦小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導致腦小血管病的不可控因素是年齡。65歲以上人群發病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

  其次是遺傳。父母一方或雙方患病,那麼子女得病風險高。目前已發現腦小血管病相關的致病基因叫做載脂蛋白E(APOEε4)。如果屬於純合子,即父母都攜帶有致病基因,子女不僅中招概率非常高,且發病年齡也可能提前到40~55歲。散髮型的遺傳性血管澱粉樣變發病年齡則可能晚一點。

  此外,男性會比女性發病更高,高學歷人士等腦力工作者相對來說發病率低。

  早期治療有望治愈

  檢查要按正確順序

  陸正齊指出,腦小血管病比A病的治療難度要低一些。腦小血管病是血管內皮受損,通過保護腦血管內皮,仍然有良好的效果。特別是早期患者,有臨床治愈的機會。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注意觀察該病的症狀,及時就診。

  腦小血管病的確診採取「三位一體」。最重要的是影像學檢查,有經驗的神經科專家會建議疑似腦小血管患者進行正確的「序列檢查」,首先進行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了解血管堵塞情況,接著進行SWI(磁敏感加權成像)了解有無血管出血,進行ASL(非對比劑增強動脈自旋標記灌註成像)了解動脈灌註情況,再做FLAIR(液體衰減反轉恢復)來了解腦白質受損情況。

  影像檢查還包括頸部血管彩超、頸部CTA、心臟超聲、排除房顫等心臟病變對腦小血管病的影響。

  其次要做行為學評估,現在可以運用人工智能來評估步態的異常。

  此外,由於腦小血管病對睡眠和情緒有較大影響,應該做匹茲堡睡眠監測量表+睡眠腦電監測,評估患者的睡眠問題,是否能夠進入深度睡眠,同時進行焦慮/抑鬱的評估。

  陸正齊強調,總的來說,由於腦小血管的特點是血管細小,MR、CTA、MRA、MRI又無法觀察到小的動脈,僅靠影像學並不能準確診斷類型複雜多樣的腦小血管病,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需將病因學、遺傳組學、臨床症狀學、影像組學以及腰穿的蛋白質組學甚至基因組學等整合起來,且由有經驗的醫生團隊出診,才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防病這樣做 低鹽限糖控血壓

  對於腦小血管病,要從中年開始注重控制血壓、血糖, 合理飲食。

  在可控危險因素中,高血壓排在首位。研究顯示,習慣於高鹽飲食的老人乳酸菌、雙歧桿菌等腸道菌群減少, 容易便秘,也容易出現腦小血管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的人群,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患有大動脈狹窄等疾病的患者都是腦小血管病「青睞」的人群。

  陸正齊提醒,飲食要控鹽,做到均衡、合理、多樣化,有助於防控腦小血管病。他建議老人每天吃三到五種蔬菜、每天一個雞蛋,保證B族維生素和肉食攝入。

  有些老人經常忌口,不敢吃肉或者擔心膽固醇攝入過高。其實,絕對茹素或吃太多肉對該病的防控都不利。

  運動則以慢走、太極拳、和緩的廣場舞等不激烈的活動為主。特別是已確診該病的老人,因難以保持身體平衡,為避免受傷,建議不要採取跑步、遊泳、打籃球、爬樓梯等鍛煉方式。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