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安眠藥的文章,收到很多朋友的私信,謝謝大家的信任。在這些私信中,有的朋友失眠幾年,有的朋友失眠十幾年,甚至有失眠二十幾年的。失眠的人群分布也很廣泛,有十幾歲的年輕人,也有八十多歲的老人家,看到大家面對失眠時的無奈和焦慮,我很心疼也很內疚。今天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調整對待失眠的心態,心態放鬆了,失眠可能就自愈了。
失眠是睡眠問題中最大的難題,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系列問題疊加後顯現出來的睡眠障礙。失眠患者難以入睡或者難以睡熟或者睡眠時間很短,這將影響患者在第二天的生活。不僅無法正常工作生活,身體各項功能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更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精神心理。這樣的影響是惡心循環的。失眠會讓人煩躁不安,而煩躁不安更加容易造成失眠。
芝加哥拉麼大學醫學中心行為睡眠醫學主任傑森.吳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治療失眠的理論「以正念對待失眠」。通俗的說法就是,接受失眠,學會與失眠共處。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失眠患者要學著能夠坦然接受失眠的症狀,接受一切因失眠帶來的焦慮、緊張,甚至其中的快樂與挫折。就像我們面對生活中面對家中出現的不速之客一樣,即使他們的出現不在意料之中,也不在你的期望之內,都要坦然的接受他們。
當然,這樣的理論很多人都不太好接受。當面對不速之客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趕緊離開,怎麼可能欣然接受呢?同樣的,很多失眠者也無法坦然接受失眠以及失眠帶來的情緒變化。但是中國的中庸之道就明確過這樣的觀念:當他們已經來了,而且你幾乎無法控制讓他們離開,而且你越努力、越用力,就會感到越煩躁,也會讓你更加的失望和不甘。當我們因為煩惱、焦慮、興奮等情緒而導致失眠時,如果你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這些情緒上,試圖壓制它,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如果我們坦然接受這些不速之客,內心反而容易平靜下來。內心平靜了,睡眠自然就來了。
傑森.吳在正念對待失眠的理論上又加以完善,他提出,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正念的思想去看待一切事物,活在當下,活得輕鬆,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焦慮的問題。面對以下兩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正念的觀念去調節自己的情緒。
一、心中有太多擔憂無法入睡。
正念的觀點,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告訴自己,憂慮的事情不一定會發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體上,暗示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舒適的。集中注意力對身邊事物的感知,身體的感知,從自己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組織都去感受,調整呼吸。其實有點像瑜伽里進行的冥想。我在瑜伽班上課的時候,每次都有一個學員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因為冥想而真的睡著了。可見,這樣的身體感知比去憂慮不曾發生的事情,對睡眠的正面引導要積極的多。
二、前一夜的失眠。
前一夜沒有睡好,很多人會在第二天覺得精神萎靡,經常在頭腦中出現「好累啊!好困啊」的想法。帶著這樣的想法,一整天人都會很難受,工作沒勁,學習無力。但是大部分並不會因此而請假不上班或者不上學。於是,一邊低效率的工作學習、一邊產生很多疲憊和挫敗感,糾結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傑森.吳的正念理論告訴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要給自己這樣的暗示:雖然我沒有睡好覺,但是並不影響我學習和工作,我不能控制它,但是我可以控制自己去想什麼做什麼。當然因為沒有休息好,在工作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有疲倦的感覺,可以在工作學習的間歇抽空休息一下,閉目養神或者溜達溜達。這樣的一天就不會太難過了,即使身體是疲累的,但是內心的負擔減小了。
傑森.吳的正念失眠療法是需要經過訓練的,在訓練的過程中,耐心和恒心很重要。剛開始的進行訓練的時候,失眠者可能很難講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並因此產生挫敗感。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急於求成,遇到困難就退縮,訓練就沒有辦法進行。這樣的訓練時間會比較漫長,因此還需要有恒心,不要隨便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更不要動搖自己的理論。
如果能夠堅持到最後,訓練成功了,你習慣了用正念的思維去對待失眠的問題,很多人的失眠得到較大的改善。如果以後再出現睡不著覺的時候,就能平靜的面對,並在躺下的時候平和的去感受身體的每一處肌肉,每一次的呼吸,平復焦躁和雜念。心靜了,睡意自然就來襲了。
當然,很多理論看著簡單,想要真正的實施,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希望各種有失眠困擾的朋友,如果你堅定了一個方法,就要有耐心,有恒心,相信在你和家人的幫助下,一定可以和失眠和平相處,或者平靜的自愈了。
我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打字的睡眠調理師,致力於讓您擁有一夜好眠。如果您對我的文字感興趣,歡迎轉發評論。如果您有睡眠方面的困擾,也可以給我留言,我們交流溝通。希望每一個看到我文章的朋友都擁有幸福生活!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