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抗O···風濕檢查一次性說清,不求醫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很多病友因關節疼痛、腫脹、發紅或者變形至醫院就診,醫院門診醫生在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後,會建議病友進行相幹的檢查,包括查驗、化驗和拍片等。今天,我們來談談臨床常見的風濕免疫指標,風濕病友看了,自己都能明白疾病進程!

01 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含量超過一定效價(1:160)或者超出正常值上限(正常值為0~20單位/毫升)時稱為類風濕因子陽性。類風濕因子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亦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硬皮病、皮肌炎(DM)等風濕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RF陽性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為53%、皮肌炎、硬皮病及惡性貧血均為80%、自身免疫性溶血型貧血為75%、慢活肝為60%、乾燥綜合征可達90%~100%。慢性感染性疾病RF也可呈陽性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梅毒、黑熱病、結節病及某些高球蛋白血症等。或者,稱為類風濕因子高(陽性)
。類風濕因子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重要辨別指標,強直性脊柱炎屬於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血清陰性即指類風濕因子陰性,其陽性率等同於一般正常人群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藥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1%~5%的正常人類風濕子可為陽性。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可增高。

類風濕因子也可見於其他多種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性系統硬化症、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等;感染性疾病包括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包括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多發性動脈炎、結節病等。持續高效價的類風濕因子,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並且骨侵襲發生率高而嚴重。類風濕因子效價越高,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特異性越高。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參考範圍:

正常:1∶16,可疑:1∶32,陽性

臨床意義:

一般認為,IgM類類風濕因子的含量與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性無密切關係,IgG類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關節外症狀密切相幹;IgA類類風濕因子見於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Felty’s綜合征和SLE,是臨床疾病活動的一個標誌;IgM類RF的含量與RA的活動性無密切關係;IgD類RF臨床意義目前尚不明了;IgE類RF見於RA、Felty’s綜合征和青年型RA,在關節液和胸水中IgE類RF高於同一患者的血清水平。


02 C反應蛋白(CRP)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指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急性蛋白)。CRP可以激活補體和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而起調理作用,從而清除入侵機體的病原微生物和損傷、壞死、凋亡的組織細胞,在機體的天然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
。CRP不僅是一種非特異的炎症標誌物,其本身直接參與了炎症與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並且是心血管疾病最強有力的預示因子與危險因子。CRP與補體Clq及FcTR的相互作用使其表現出很多生物活性,包括宿主對感染的防禦反應、對炎症反應的吞噬作用和調節作用等。與受損細胞、凋亡細胞及核抗原的結合,使其在自身免疫病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CRP與其他炎症因子,如白細胞總數、紅細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細胞等具有密切相幹性。又與WBC存在正相幹。在炎症反應中起著積極作用,使人體具有非特異性抵抗力。在患者疾病發作時,可早於WBC而上升,恢復正常也很快,故具有極高的敏感性。CRP可用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的辨別診斷,一旦發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則CRP大都正常。膿毒血症,則CRP迅速升高,其陽性率達99%。

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

800-8000μg/L(免疫擴散或濁度法)

臨床意義:

C反應蛋白可用於早期判斷某些疾病:如急性化膿性疾病、菌血症、組織壞死、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疾病等。判斷功能性疾病與器質性疾病:前者CRP正常,後者可出現異常。風濕熱等疾病的動態觀察,急性風濕熱活動期CRP會明顯升高,甚至可達200mg/L,經治療好轉後,CRP可逐漸下降至正常;區分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前者CRP明顯升高,後者多正常。


03 紅細胞沉降率(ESR)

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簡稱血沉,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將抗凝的血靜置於垂直豎立的小玻璃管中,由於紅細胞的比重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況下下沉十分緩慢,常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離來表示紅細胞沉降的速度,稱ESR。健康人的血沉數值波動在一個較窄的範圍,許多病理情況可以使血沉明顯增快,紅細胞沉降率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測定血沉可以了解疾病和觀察疾病的發展和變化,需要與其他化驗結果和臨床資料結合分析,才能對疾病診斷有所幫助。

血沉的快慢可輔助觀察病情的變化,如風濕病、結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常與病情輕重有關。活動期血沉加快,病情好轉時血沉速度減緩;非活動期血沉可以恢復到參考範圍。因此,測定血沉可大致推測疾病的發展以及觀察治療效果,例如,紅斑狼瘡病人的血沉從平穩到加快表明病情進入活動期,長期穩定在參考範圍內就說明病情得到了控制。

判斷血沉結果的正常與否需按性別區分,正常值參考範圍(魏氏法)為:

男<15mm/60min,女<20mm/60min

臨床意義:

紅細胞沉降率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核、風濕熱等疾病的動態觀察;用於某些疾病的辨別診斷,如心肌梗死和心絞痛,胃癌和胃潰瘍等的辨別。都是前者ESR明顯增快,後者正常或略有增高;亦可見於組織壞死、腫瘤、貧血、多發性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膽固醇血積壓症疾患。


04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CCP)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是以合成的環化瓜氨酸多肽(CCP)為抗原的自身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RA)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RA早期診斷的一個高度特異指標。臨床多採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ELISA)。抗CCP抗體的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有高度的特異性,並可用於RA的早期診斷。認為抗CCP抗體對RA診斷敏感性為50%~78%,特異性為96%,早期患者陽性率可達80%。此外,抗CCP抗體不僅是RA早期診斷診斷指標,還是辨別侵襲性和非侵襲性RA的靈敏指標。其抗體陽性患者比抗體陰性的患者易發展更嚴重的關節骨質破壞。但也有數個研究報導顯示CCP抗體對RA的敏感度在40%~50%,不及類風濕因子(RF)。聯合檢測RF和CCP抗體,將明顯提高診斷的敏感度。

正常人血清抗CCP抗體P/N(待測血清與陰性對照吸光度比值)值:

低於2.1

臨床意義:

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改變。瓜氨酸化蛋白作為靶抗原參與RA的發病,與其對應的CCP對RA的早期診斷較傳統的RF具有更高的特異性。CCP對RA特異性高達96.0%以上。由於抗CCP具有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對RA患者早期診斷的特點,因此對把握臨床2年內有效治療時間窗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A患者關節滑膜和外周血淋巴細胞均可分泌CCP,與骨關節的破壞程度相幹。國內外文獻均已報導CCP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特別是影像學的侵蝕性改變密切相幹。因此可將CCP用於RA病情監測與預後評估。


05 抗鏈球菌溶血素O測定 (ASO)

機體因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膿皮病、風濕熱等感染A族鏈球菌後,可產生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即「Anti-Streptolysin
O(ASO)」由於人們常與A族鏈球菌接觸,正常人也存在低效價的抗體,通常ml,當效價>200IU/ml時,才被認為有診斷價值。少於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於200IU/ml。大多數新生兒的ASO含量高於其母親,但在其出生後數周內ASO含量會急劇下降。學齡前兒童的ASO值通常低於100IU/ml,然後隨年齡的增加ASO值增加,並在學齡期達到頂峰,成年後ASO值下降。除了急性階段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檢測不到ASO值的升高。在腎病綜合征和抗體缺乏綜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僅有極低含量的ASO。

正常參考值:

成人0~200 IU/ml,兒童< 250U

臨床意義:

ASO升高常見於A群鏈球菌感染及感染後免疫反應所致的疾病,如風濕熱,鏈球菌引起的急性腎小球腎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及扁桃體炎等。亦可見於高膽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疾患。


06 循環免疫復合物測定(CIC)

當抗原刺激機體可產生特異性抗體,並形成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循環免疫復合物(CIC)是指在體液中遊離的抗原-抗體復合物。通常血循環中大分子CIC迅速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清除,小分子CIC在血循環中難以沉積,通過腎臟時被排出體外,因此二者均無致病作用。一般來講,只有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形成並長期存在於血循環中,才有可能沉積於毛細血管基底膜,引起免疫復合物疾病。CIC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種,其中非特異性CIC檢測應用較廣泛。由於非特異性CIC檢測不能證明是何種抗原抗體反應所引起,只能作篩查用。但檢測血液中CIC的存在及含量變化,對判斷機體CIC的形成,病程的動態觀察以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目前尚無一種簡便、特異、敏感的CIC檢測方法,若CIC與局部免疫復合物或皮膚免疫復合物同時檢測,可提高疾病的陽性診斷率,對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正常參考值:

<30μg/ml

臨床意義:

CIC通常作為免疫復合物性疾病的輔助診斷指標。現已證明多種疾病與CIC相幹,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乾燥綜合征(SS)等。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心內膜炎、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炎、乙型病毒性肝炎、麻風等。


07 抗核抗體測定(ANA)

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稱抗核酸抗原抗體,是一組對細胞核內的DNA、RNA、蛋白或這些物質的分子復合物產生的自身抗體。按其核內各個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將各ANA區分開來,如:①抗DNA抗體;②抗組蛋白抗體;③抗非組蛋白抗體;④抗核仁抗體等。每一大類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為許多種類。因此ANA在廣義上是一組各有不同臨床意義的自身抗體,更確切的名稱應為抗核抗體譜。ANA
主要存在於IgG,也見於IgM 、IgA,甚至IgD及IgE中。抗核抗體能識別各種細胞核組分,可特征性地出現於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尤其是類風濕性疾病,可判斷疾病的活動性及預後,觀察治療反應,指導臨床治療。

抗核抗體在多種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陽性率,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95%~100%)、類風濕性關節炎(RA,10%~20%)、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80%~100%)、乾燥綜合征(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瘡性肝炎(95%~100%)、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經皮質激素治療後,陽性率可降低。抗核抗體在類風濕患者中約有20%~50%IgG型ANA呈陽性,小兒類風濕ANA的陽性率約19%~35%,伴發虹膜睫狀體炎者陽性率高(50%~90%),故ANA陽性預示類風濕有發生慢性睫狀體炎的可能。已發現75%類風濕患者有多形核白細胞的特異性ANA或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可使白細胞核受到破壞。

正常值參考範圍:

陰性或<32

臨床意義:

主要見於SLE,可見於RA、系統性硬化病、DM、SS等風濕性疾患及感染性疾病,亦可見於正常人。


08 C3、C4、CH50測定

血清補體測定(sera complement
assay)指測定血清中各補體成分及總補體含量的實驗,是測定機體免疫功能的一種方法。補體是廣泛分布於血漿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組不耐熱的球蛋白,約占球蛋白的10%,具有溶解靶細胞、促進吞噬、參與炎症反應等功能,同時補體還在免疫調節、清除免疫復合物、穩定機體內環境、參與變態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起關鍵性作用。總補體活性和單個補體成分含量的變化,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和療效觀察具有重要意義。

各種腎病時補體變化可不同,急性鏈球菌感染後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約85%患者在炎症早期血清補體多明顯下降,以CH50和C3下降最顯著,C4可正常,如急性鏈球菌感染後急性腎炎無並發症,C3在8?12周恢復正常,否則可能轉為慢性腎炎;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由於患者血清記憶體在C3致腎炎因子
(C3NeF),激活了旁路門路,引起C3持續而明顯降低。此外,約78%狼瘡性腎炎以及腎移植排異反應,C3、C4及CH50通常降低,病情穩定後可恢復正常;膜性腎病、IgA腎病、微小病變病,C3大多在正常範圍內。

CH50健康人正常參考值為

50~100U/mL

C3正常參考值:①單向免疫擴散法為

0.80~1.20g/L

②火箭免疫電泳法正常參考值火箭免疫電泳法為

0.9879~1.4559g/L

血清補體C4正常參考值為

130~370mg/L

臨床意義:

升高:見於各種急性炎症、傳染病早期、某些惡性腫瘤及免疫排斥反應等。減低:①可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②亦可見於肝硬化、肝炎等生成不足疾患。


09 抗雙鏈DNA抗體測定(抗dsDNA)

抗雙鏈DNA抗體是抗DNA抗體中的一種,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血清學標誌物,而且是臨床上最常進行的一項實驗室檢測指標。SLE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和機制尚未明確,通常認為,是由於細胞和體液免疫雜亂,機體正常的免疫耐受性受損,導致對自身組織產生免疫反應而出現組織損害。抗dsDNA抗體主要出現於SLE患者的血清中,對SLE患者的組織器官損傷有致病作用。抗雙鏈DNA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抗體(60%~90%),活動性標誌。抗dsDNA抗體與SLE的關係密切,且隨疾病的活動度而升降,病情好轉者其滴度多下降甚或轉陰。因為抗ds-DNA抗體檢測方法的特異性都不是100%的,所以對抗ds-DNA抗體的檢測結果應結合臨床分析,必要時應動態觀察。

正常人為:

陰性

臨床意義:

常見於SLE,亦可見於RA、SS等風濕性疾病及肝膽疾患。


10 可提取性核抗原抗體譜(ENA)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體譜檢測是指對針對核內可提取性核抗原的自身抗體進行檢測,從而協助診斷和辨別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常測定的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體主要有抗核糖核蛋白抗體、抗Sm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及抗Jo-1抗體等。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體譜檢測有助於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和辨別。抗Sm抗體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記性抗體,即僅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可檢測到此種抗體,陽性率為20%~30%,可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回顧性診斷。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為乾燥綜合征A抗原及B抗原的抗體,在乾燥綜合征患者中檢出率分別為60%及50%左右,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檢出率分別為40%及20%左右,在其他結締組織病患者中較少檢出。抗Jo-1抗體是多發性肌炎標記性抗體,檢出率為10%~25%。抗Scl-70抗體是系統性硬皮病標記性抗體,檢出率為30%~40%。

臨床意義:

抗SM抗體常見於SLE;抗RNP抗體常見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TCD),亦可見於SLE、DM、重疊綜合征、系統性硬化病等風濕性疾患;抗SSA抗體最常見於SS、也見於SLE、RA等風濕疾患。抗SSB抗體常見於SS和SLE;抗Scl-70抗體:常見於彌漫性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病;抗Ro-52抗體:可見於多種自身免疫病;抗Jo-1抗體多見於多肌炎;抗著絲點抗體常見於局限型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抗核小體抗體主要見於SLE;抗組蛋白抗體:主要見於藥物性狼瘡,也可出現在SLE、RA;人白細胞B27(.HLA-B27)抗原測定。常見於強直性脊柱炎(AS)。


​臨床常見風濕免疫病相幹免疫學指標總結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活動期常見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抗鏈球菌素0抗體(ASO)升高。

強直性脊柱炎:

常見異常抗原:人白細胞B27(.HLA-B27)抗原。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常見異常抗體:①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抗RNP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核小體抗體、抗組蛋白抗體陽性。②C3、C4、CIC降低。

乾燥綜合征(SS):

常見異常抗體:抗SSA、抗SSB抗體。

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

常見異常抗體:彌漫性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見於抗Scl-70抗體,局限型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見於抗著絲點抗體。

總結不易,看到這裡的朋友,可以點個讚麼?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抗O···風濕檢查一次性說清,不求醫生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